校長論壇
為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推動香港文化教育事業與時俱進,中華教育文化交流基金會,協同香港文聯、香港中華書局、香港美協、香港管理學院、西泠學堂、中華教育共同舉辦「校長論壇」,冀為校長與學校管理層提供交流分享教育理念、辦學心得、學校管理經驗等,以促進學校與學術界、文化藝術界之間的溝通交流。校長論壇
陳萬雄博士以個人經驗,深情憶述閱讀之旅中經歷的人和事,殷切感人。
學習藝術需要有方法,老師適當的教育與引導能體現兒童的純真感情,故老師應多肯定學生的創作,提升他們學習藝術的興趣和滿足感。
在「疫」境中,如何疏導學生負面情緒,並對學生進行正確有效的「生命教育」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然而生命教育也不應只停留在疫情期間的補課上,而應更加常態化、持續性設置,從而成為學生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成為一門讓學生終身受益的課。
2020年即將結束,回望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此時,與體悟生死、感悟生命、塑造正確價值觀有關的生命教育成為了許多學校的重要一課。在這種新的環境與氛圍下,恰逢其時的生命教育也不應只停留在疫情期間的補課上,而應更加常態化、持續性設置,從而成為學生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成為一門讓學生終身受益的課。
為何要學習歷史?歷史雖是過去的事情,卻也與現在息息相關。《舊唐書· 魏徵傳》中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閱讀歷史的意義在於,在學習的過程中汲取前人的教訓和經驗,為自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如何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讓他們學會探究歷史文化的底藴?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名譽高級研究員,香港歷史博物館前館長丁新豹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兼任客席講師梁操雅博士;資深歷史教育工作者葉深銘博士,以「香山之行」作為示例,探討歷史文化的全方位學習。
往期回顧
更多校長論壇 第八場:精華片段
由中華教育文化交流基金會主辦,香港中華書局、香港管理學院、西泠學堂、中華教育、香港美協、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協辦的「校長論壇」第八場於5月27日線上開講,為您解構親子教育的新挑戰。
「繁」與「煩」——校長、醫生如何平衡工作與親子教育——校長論壇 第八場(下)
由中華教育文化交流基金會主辦,香港中華書局、香港管理學院、西泠學堂、中華教育、香港美協、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協辦的「校長論壇」第八場於5月27日線上開講,為您解構親子教育的新挑戰。
第二部分則由聖公會李兆強小學陳小燕校長以及王欣浩醫生以《「繁」與「煩」——校長、醫生如何平衡工作與親子教育》為主題分享如何平衡工作與親子教育的經驗。
有教無「累」?有教無「慮」!—— 後千禧年代教育的挑戰——校長論壇 第八場(上)
論壇的第一部分由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榮譽臨床助理教授、香港乳癌硏究組召集人曾詠恆醫生主講,主題為《有教無「累」?有教無「慮」!—— 後千禧年代教育的挑戰》。曾詠恆醫生從「有教無類」、「有教無累」和「有教無慮」三方面,談及教育的理念、教育工作所面對的挑戰與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