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論壇

「校長論壇」是2020年由中華教育文化交流基金會發起主辦,由香港中華書局與香港管理學院、集古齋承辦,香港文聯、香港美協等機構協辦的文化活動品牌。其目的是面向香港的教育實踐與發展研究,以香港中小學為切入點,通過一系列論壇、講座等文化活動來弘揚中華文化,構建一個促進香港教育發展的開放性的文化教育交流平臺。 「校長論壇」主要活動形式是每月一次的主題討論,由主辦方和校方合作推出論壇主題,然後邀請相關著名專家學者與校長們和老師們一起通過線上線下分享新的教育研究學術成果、學校教育管理新觀念、新方法,特別是中國文化教育的經驗,促進學術、出版與學校之間的溝通交流,冀全面提升學校管理水準,促進香港社會的文化建設。

校長論壇

21世紀的香港德育

在「疫」境中,如何疏導學生負面情緒,並對學生進行正確有效的「生命教育」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然而生命教育也不應只停留在疫情期間的補課上,而應更加常態化、持續性設置,從而成為學生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成為一門讓學生終身受益的課。

香港的生命及價值觀教育:回顧與前瞻

2020年即將結束,回望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此時,與體悟生死、感悟生命、塑造正確價值觀有關的生命教育成為了許多學校的重要一課。在這種新的環境與氛圍下,恰逢其時的生命教育也不應只停留在疫情期間的補課上,而應更加常態化、持續性設置,從而成為學生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成為一門讓學生終身受益的課。

人傑地靈︰從香山之行窺探歷史文化的全方位學習

為何要學習歷史?歷史雖是過去的事情,卻也與現在息息相關。《舊唐書· 魏徵傳》中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閱讀歷史的意義在於,在學習的過程中汲取前人的教訓和經驗,為自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如何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讓他們學會探究歷史文化的底藴?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名譽高級研究員,香港歷史博物館前館長丁新豹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兼任客席講師梁操雅博士;資深歷史教育工作者葉深銘博士,以「香山之行」作為示例,探討歷史文化的全方位學習。

校園環保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一種強調人和大自然和諧統一的觀念。這點與近年人們提倡的善待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保理念有着共通性,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垃圾處理、各種污染全面惡化的情況,人類應該如何自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智慧能否為我們帶來轉機?

「環保」?還是「保環」?

我們常說「環保」,然而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先生一開口便強調:「我不是環保份子,我是一個保護環境的人」,他呼籲大家不要再講「環保」,而要「保環」。到底「環保」和「保環」有甚麼分別?

校長論壇

「校長論壇」是2020年由中華教育文化交流基金會發起主辦,由香港中華書局與香港管理學院、集古齋承辦,香港文聯、香港美協等機構協辦的文化活動品牌。其目的是面向香港的教育實踐與發展研究,以香港中小學為切入點,通過一系列論壇、講座等文化活動來弘揚中華文化,構建一個促進香港教育發展的開放性的文化教育交流平臺。 「校長論壇」主要活動形式是每月一次的主題討論,由主辦方和校方合作推出論壇主題,然後邀請相關著名專家學者與校長們和老師們一起通過線上線下分享新的教育研究學術成果、學校教育管理新觀念、新方法,特別是中國文化教育的經驗,促進學術、出版與學校之間的溝通交流,冀全面提升學校管理水準,促進香港社會的文化建設。

校長論壇

更多

21世紀的香港德育

在「疫」境中,如何疏導學生負面情緒,並對學生進行正確有效的「生命教育」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然而生命教育也不應只停留在疫情期間的補課上,而應更加常態化、持續性設置,從而成為學生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成為一門讓學生終身受益的課。

香港的生命及價值觀教育:回顧與前瞻

2020年即將結束,回望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此時,與體悟生死、感悟生命、塑造正確價值觀有關的生命教育成為了許多學校的重要一課。在這種新的環境與氛圍下,恰逢其時的生命教育也不應只停留在疫情期間的補課上,而應更加常態化、持續性設置,從而成為學生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成為一門讓學生終身受益的課。

人傑地靈︰從香山之行窺探歷史文化的全方位學習

為何要學習歷史?歷史雖是過去的事情,卻也與現在息息相關。《舊唐書· 魏徵傳》中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閱讀歷史的意義在於,在學習的過程中汲取前人的教訓和經驗,為自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如何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讓他們學會探究歷史文化的底藴?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名譽高級研究員,香港歷史博物館前館長丁新豹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兼任客席講師梁操雅博士;資深歷史教育工作者葉深銘博士,以「香山之行」作為示例,探討歷史文化的全方位學習。

校園環保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一種強調人和大自然和諧統一的觀念。這點與近年人們提倡的善待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保理念有着共通性,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垃圾處理、各種污染全面惡化的情況,人類應該如何自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智慧能否為我們帶來轉機?

「環保」?還是「保環」?

我們常說「環保」,然而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先生一開口便強調:「我不是環保份子,我是一個保護環境的人」,他呼籲大家不要再講「環保」,而要「保環」。到底「環保」和「保環」有甚麼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