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什麼是僑批,它為何被譽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
認識僑批:感受「海邦剩馥」獨特魅力
僑批興盛於晚清至民國,最終於20世紀70年代為現代金融業所取代,歷時一個多世紀。粗略統計,留存下來的僑批約20萬件,它們真實記錄了中國海外移民艱辛奮鬥的心路歷程,也見證了中華兒女開拓進取又不忘根脈、身處異鄉仍心繫家國的深厚情懷。
從內在特質看,僑批是詮釋中華海洋文明的「絕佳註腳」,被饒宗頤先生譽為「媲美徽學」的「海邦剩馥」。早在唐宋時期,閩粵先民便開始遠涉重洋謀生。到近代,由於國內連年戰亂和海外生存機會增多,出洋謀生的華人華僑數量迅速增加——「斷柴火,等餓死,無奈何,賣咕哩」,「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條浴巾去過番」。
從民間特徵看,僑批是承載近代移民情感的「集體記憶」。一個民族的精神特質往往隱藏在底層文化深處。僑批不同於官修史志,它發軔、流轉、服務於民間,是真正的原生態文獻。僑批寄送路遠、艱難,送批需回批作為憑證,內容往往樸實無華、直入主題。僑批因「民間」而真實、因「互動」而柔情、因「簡潔」而直抵人心。2013年,僑批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成為公認的人類文明遺產。
從內容廣度看,僑批是了解國情世情民情的「百科全書」。僑批跨越山海,輾轉歸鄉。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風土人情等各方面,成為後人了解近世中國沿海民風習俗、生活變遷乃至國內國際局勢的重要窗口。
從材料信度看,僑批記錄了僑民的創業歷程,被饒宗頤先生稱作「僑史敦煌」。因承載親情,僑批往往被視為家傳信物珍藏,具有完整的史料價值。時間上,僑批涵蓋了晚清至20世紀70年代,脈絡清晰,少有斷裂;空間上,寄發地主要集中於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收批地則主要為廣東、福建、海南。
紙短情長:「僑」見批信中的厚誼
文化是民族之魂。僑批是承載華僑華人與故鄉民眾共同歷史記憶的文化符號、情感密碼,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核,散發着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
翻閱僑批,處處可見海外遊子的深情。「裁章握管愁難開,雁陣鴛翼各東西」,「誰憐海外飄零客,未卜何時解愁眉」,這是獨處異鄉、思念桑梓的孤寂;「迢遞客鄉去路遙,斷腸暮暮復朝朝」,「風光梓里成虛夢,惆悵何時始得消」,這是事業未成、無顏歸鄉的愧疚;「家中費用如充裕,切命海山入校讀書,勿誤」,這是對孩童讀書上學的叮嚀……
僑批中更有家國情懷。辛亥革命時期,僑胞通過僑批等渠道捐資籌款,孫中山盛讚「慷慨助餉,多為華僑」;抗戰時期,一批印着「勿忘國恥」「還我河山」等字樣或蓋着「誓雪國仇」「同胞快醒」戳記的僑批,是僑胞愛國救國心情的自然流露,其中潮籍旅泰青年蘇君謙等三人捐資國幣200元支援「抗大」,周恩來、葉劍英等回批「殊堪欽敬」,盼他們「鼓勵彼方青年前來學習抗日知識」……
仁愛孝悌是中華傳統倫理。海外僑胞通過僑批「有一塊錢寄一塊錢,有十塊錢寄十塊錢」,恪盡贍養家鄉眷屬義務,同時也將無法陪侍親人的遺憾寫進僑批。「想妻你將欲生產,家無親愛照看,為夫實在難過」,這是丈夫因妻子分娩不能陪伴的愧疚;「不肖自愧身飄海外,朝夕不能在家供養之事,十不孝之罪也」,這是兒子因父母年長無法侍奉的自責;「切要謹慎從事,不可在外放蕩」,「要迎頭趕上,勿落人之後」,這是長輩對後生成長的教導……僑批,就是中華仁孝觀念的生活化再現。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僑胞出洋之初,寄回的贍家批銀不多,一般會在僑批中承諾「以後有利自當繼續奉上」,「候有業可任自當厚寄,決不置於腦後」。為保障萬無一失、準時到達,僑批機構建有嚴格的收發制度。一些收款人不諳文義,批局就代為繕寫。有華僑欲匯款而無現金,批局也會先行墊匯。抗戰期間,因寄匯渠道受阻,大額要款只能口頭說定,通過「批腳」(即送批者)強記款數和收批人名址。從有文獻記載的僑批業肇始到結束,從未發生過批局或「批腳」捲錢跑路之事。莊世平先生曾慨歎:「沒有信用就沒有僑批。」
「火船駛過七洲洋,回頭不見我家鄉,是好是劫全憑命」。華人華僑在海外謀生創業中,磨煉出敢拚敢闖、攻苦食淡的精神品質和高掌遠蹠、善於謀劃的理性智慧。饒宗頤先生曾讚歎:「潮人若干年來在海外拓殖的成果和豐厚的經濟高度發展的各種表現,在中國以外各個地區孕育出無數繁榮美景的奇葩,為中外經濟史寫下新頁。」也因此,僑批成了理解中華民族拚搏奮進精神的寶貴資源。
書摘
什麼是僑批,它為何被譽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
認識僑批:感受「海邦剩馥」獨特魅力
僑批興盛於晚清至民國,最終於20世紀70年代為現代金融業所取代,歷時一個多世紀。粗略統計,留存下來的僑批約20萬件,它們真實記錄了中國海外移民艱辛奮鬥的心路歷程,也見證了中華兒女開拓進取又不忘根脈、身處異鄉仍心繫家國的深厚情懷。
從內在特質看,僑批是詮釋中華海洋文明的「絕佳註腳」,被饒宗頤先生譽為「媲美徽學」的「海邦剩馥」。早在唐宋時期,閩粵先民便開始遠涉重洋謀生。到近代,由於國內連年戰亂和海外生存機會增多,出洋謀生的華人華僑數量迅速增加——「斷柴火,等餓死,無奈何,賣咕哩」,「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條浴巾去過番」。
從民間特徵看,僑批是承載近代移民情感的「集體記憶」。一個民族的精神特質往往隱藏在底層文化深處。僑批不同於官修史志,它發軔、流轉、服務於民間,是真正的原生態文獻。僑批寄送路遠、艱難,送批需回批作為憑證,內容往往樸實無華、直入主題。僑批因「民間」而真實、因「互動」而柔情、因「簡潔」而直抵人心。2013年,僑批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成為公認的人類文明遺產。
從內容廣度看,僑批是了解國情世情民情的「百科全書」。僑批跨越山海,輾轉歸鄉。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風土人情等各方面,成為後人了解近世中國沿海民風習俗、生活變遷乃至國內國際局勢的重要窗口。
從材料信度看,僑批記錄了僑民的創業歷程,被饒宗頤先生稱作「僑史敦煌」。因承載親情,僑批往往被視為家傳信物珍藏,具有完整的史料價值。時間上,僑批涵蓋了晚清至20世紀70年代,脈絡清晰,少有斷裂;空間上,寄發地主要集中於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收批地則主要為廣東、福建、海南。
紙短情長:「僑」見批信中的厚誼
文化是民族之魂。僑批是承載華僑華人與故鄉民眾共同歷史記憶的文化符號、情感密碼,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核,散發着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
翻閱僑批,處處可見海外遊子的深情。「裁章握管愁難開,雁陣鴛翼各東西」,「誰憐海外飄零客,未卜何時解愁眉」,這是獨處異鄉、思念桑梓的孤寂;「迢遞客鄉去路遙,斷腸暮暮復朝朝」,「風光梓里成虛夢,惆悵何時始得消」,這是事業未成、無顏歸鄉的愧疚;「家中費用如充裕,切命海山入校讀書,勿誤」,這是對孩童讀書上學的叮嚀……
僑批中更有家國情懷。辛亥革命時期,僑胞通過僑批等渠道捐資籌款,孫中山盛讚「慷慨助餉,多為華僑」;抗戰時期,一批印着「勿忘國恥」「還我河山」等字樣或蓋着「誓雪國仇」「同胞快醒」戳記的僑批,是僑胞愛國救國心情的自然流露,其中潮籍旅泰青年蘇君謙等三人捐資國幣200元支援「抗大」,周恩來、葉劍英等回批「殊堪欽敬」,盼他們「鼓勵彼方青年前來學習抗日知識」……
仁愛孝悌是中華傳統倫理。海外僑胞通過僑批「有一塊錢寄一塊錢,有十塊錢寄十塊錢」,恪盡贍養家鄉眷屬義務,同時也將無法陪侍親人的遺憾寫進僑批。「想妻你將欲生產,家無親愛照看,為夫實在難過」,這是丈夫因妻子分娩不能陪伴的愧疚;「不肖自愧身飄海外,朝夕不能在家供養之事,十不孝之罪也」,這是兒子因父母年長無法侍奉的自責;「切要謹慎從事,不可在外放蕩」,「要迎頭趕上,勿落人之後」,這是長輩對後生成長的教導……僑批,就是中華仁孝觀念的生活化再現。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僑胞出洋之初,寄回的贍家批銀不多,一般會在僑批中承諾「以後有利自當繼續奉上」,「候有業可任自當厚寄,決不置於腦後」。為保障萬無一失、準時到達,僑批機構建有嚴格的收發制度。一些收款人不諳文義,批局就代為繕寫。有華僑欲匯款而無現金,批局也會先行墊匯。抗戰期間,因寄匯渠道受阻,大額要款只能口頭說定,通過「批腳」(即送批者)強記款數和收批人名址。從有文獻記載的僑批業肇始到結束,從未發生過批局或「批腳」捲錢跑路之事。莊世平先生曾慨歎:「沒有信用就沒有僑批。」
「火船駛過七洲洋,回頭不見我家鄉,是好是劫全憑命」。華人華僑在海外謀生創業中,磨煉出敢拚敢闖、攻苦食淡的精神品質和高掌遠蹠、善於謀劃的理性智慧。饒宗頤先生曾讚歎:「潮人若干年來在海外拓殖的成果和豐厚的經濟高度發展的各種表現,在中國以外各個地區孕育出無數繁榮美景的奇葩,為中外經濟史寫下新頁。」也因此,僑批成了理解中華民族拚搏奮進精神的寶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