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何止工程》|香港的移山填海

自香港開埠以來,經濟發展一直以中環為中心,向外擴展。中環位於山背海濱,早期的擴張自然是朝向維多利亞港北岸,透過道路網絡向東和西擴展。中環的西部擴張順利進行,延伸至堅尼地城的盡頭。然而,東部擴張(即由中環至灣仔以及更東面地區)卻受到金鐘軍事用地的阻礙。當時金鐘設有駐港英軍的維多利亞軍營和海軍船塢,使得這個區域成為中環及其以東交通發展的瓶頸所在。


擴展可發展土地的方法通常包括移山和填海。然而,相較而言,填海工程更為複雜。移山需要進行爆破作業,然後將石頭運走,填海則需要建立一個環繞填海區域的海堤,再進行物料的傾倒。填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沙泥和石塊,而其大小及比例有特定要求。為了滿足填料需求,填海工程通常會與移山工程一同進行。


香港首次中環灣仔大型填海工程始於1880年代。當時商人遮打(Paul Chater)看中維港的發展潛力,於1887年提出了一個大規模的填海計劃。然而,由於金鐘軍事基地的阻礙,這個時期的中環灣仔填海工程實際上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是中環填海,從堅尼地城填海至美利碼頭,填海所需的物料來自於開發堅尼地城山坡的削平工程。這樣的移山加上填海,從兩方面創造了土地。第二階段是灣仔填海,填海範圍從金鐘軍事基地東側起,延伸至波斯富街,進行了摩利臣山的移平工程以填海於灣仔一帶。這項工程於1920年開始,直到1929年才完工。


▲1959年的觀塘工業區,工廠林立,都是興建在填海土地上。圖片來源:Hong Kong Annual Report,1959


1941年,海港顧問奧雲(David J. Owen)在港口發展計劃報告書中建議進行中環灣仔填海。中環填海工程共分為五期。第一期工程於1952年開始,從海軍船塢填海至天星碼頭,新土地主要用於政府用途,以皇后像廣場為背景,興建了新一代大會堂、低座音樂廳、長廊、海濱廣場和新皇后碼頭。實際上是將皇后像廣場向北移,保留了戰前的海濱地標。該期工程於1956年完工。由於第二期工程需要等待新舊天星碼頭的交替完成,所以先進行了第三期工程。第三期工程於1956年開始,從林士街至摩利臣街,並於1959年完工。第二期填海工程於1961年開始,東起第一期天星碼頭,西至租庇利街統一碼頭(汽車渡海輪碼頭)。卜公碼頭北移,其新土地成為日後摩天大廈的地基。第四期填海工程於1962年開始,東起第二期工程的統一碼頭,西至林士街。該工程包括興建新港內線碼頭、新港外線碼頭和新海事處碼頭。中環填海的第五期工程於1972年動工,從第三期摩利臣山街對開的港澳碼頭至皇后街以西180呎。


▲1962年的觀塘。照片上端是在填海土地上新建起來的工業區,其餘部分本來是山坡,現在則已陸續夷平,除了為填海工程供應石頭填料外,騰空出來的土地將建立大型公共屋邨,觀塘就是由此發展出來。圖片來源 : Hong Kong Report for the Year 1962

▲1973年的觀塘,是香港重要的工業市鎮。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今日昔日香港:香港航空照片集》,香港:地政總署測繪處,2013年,第81頁。


正值中環填海工程進行期間,港府終於在1959年與英軍達成協議,收回了金鐘部分的軍事用地。儘管這一協議對港府造成了巨大的財務負擔(包括九龍海軍船塢,總計賠償了700萬英鎊),但終於解決了中環向東擴展的問題。灣仔填海工程於1959年進行了前期研究,此因政府擔心維多利亞港的水流會受到填海影響,因此於當年聘請了英國科學及工業研究中心進行研究,評估維多利亞港填海對水流的影響。經過兩年的模型測試研究後,確定了維多利亞港填海對水流的影響不大,政府才開始制定灣仔填海的計劃。灣仔填海的範圍東起奇力島,西至海軍船塢。由於海軍船塢和維多利亞軍營被移交出來,這個灣仔填海工程不僅連接了東西交通,還實現了海底隧道計劃,將原先設計在中環的上岸點改為灣仔新填海區,作為港島的出入口。


香港在1990年代,展開了歷史上第三次的大型中環灣仔填海工程。該工程分為中環填海和灣仔填海兩個部分,各自分為幾個階段。中環填海計劃分為三期。第一期的範圍是從林士街到畢打街,將中區海岸線向前伸展最多達350米,填造約20公頃土地,新土地用於興建港鐵香港站和中環碼頭。第二期的主要目標是填平添馬艦海軍船塢,總填海面積為5.3公頃,以興建新的政府總部和立法會綜合大樓。第三期填海的範圍是添馬艦對出海面,填海面積為32公頃,主要用作興建中環灣仔繞道。至於灣仔填海計劃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期是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以北建造一座約7公頃的人工島,用以興建香港會議中心新翼。第二期填海26公頃,為灣仔北和北角提供興建中環灣仔繞道的土地。


▲本文節選自《何止工程:工程拓展二十年(2004-2024)》,有刪減。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發佈於9日前

千元起家到二千億身家|香港地產大亨李兆基發跡史

馮邦彥

書摘發佈於10日前

躍然紙上|文學,看新還是舊?

也斯

書摘發佈於23日前

什麼是僑批,它為何被譽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

書摘

《何止工程》|香港的移山填海

自香港開埠以來,經濟發展一直以中環為中心,向外擴展。中環位於山背海濱,早期的擴張自然是朝向維多利亞港北岸,透過道路網絡向東和西擴展。中環的西部擴張順利進行,延伸至堅尼地城的盡頭。然而,東部擴張(即由中環至灣仔以及更東面地區)卻受到金鐘軍事用地的阻礙。當時金鐘設有駐港英軍的維多利亞軍營和海軍船塢,使得這個區域成為中環及其以東交通發展的瓶頸所在。


擴展可發展土地的方法通常包括移山和填海。然而,相較而言,填海工程更為複雜。移山需要進行爆破作業,然後將石頭運走,填海則需要建立一個環繞填海區域的海堤,再進行物料的傾倒。填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沙泥和石塊,而其大小及比例有特定要求。為了滿足填料需求,填海工程通常會與移山工程一同進行。


香港首次中環灣仔大型填海工程始於1880年代。當時商人遮打(Paul Chater)看中維港的發展潛力,於1887年提出了一個大規模的填海計劃。然而,由於金鐘軍事基地的阻礙,這個時期的中環灣仔填海工程實際上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是中環填海,從堅尼地城填海至美利碼頭,填海所需的物料來自於開發堅尼地城山坡的削平工程。這樣的移山加上填海,從兩方面創造了土地。第二階段是灣仔填海,填海範圍從金鐘軍事基地東側起,延伸至波斯富街,進行了摩利臣山的移平工程以填海於灣仔一帶。這項工程於1920年開始,直到1929年才完工。


▲1959年的觀塘工業區,工廠林立,都是興建在填海土地上。圖片來源:Hong Kong Annual Report,1959


1941年,海港顧問奧雲(David J. Owen)在港口發展計劃報告書中建議進行中環灣仔填海。中環填海工程共分為五期。第一期工程於1952年開始,從海軍船塢填海至天星碼頭,新土地主要用於政府用途,以皇后像廣場為背景,興建了新一代大會堂、低座音樂廳、長廊、海濱廣場和新皇后碼頭。實際上是將皇后像廣場向北移,保留了戰前的海濱地標。該期工程於1956年完工。由於第二期工程需要等待新舊天星碼頭的交替完成,所以先進行了第三期工程。第三期工程於1956年開始,從林士街至摩利臣街,並於1959年完工。第二期填海工程於1961年開始,東起第一期天星碼頭,西至租庇利街統一碼頭(汽車渡海輪碼頭)。卜公碼頭北移,其新土地成為日後摩天大廈的地基。第四期填海工程於1962年開始,東起第二期工程的統一碼頭,西至林士街。該工程包括興建新港內線碼頭、新港外線碼頭和新海事處碼頭。中環填海的第五期工程於1972年動工,從第三期摩利臣山街對開的港澳碼頭至皇后街以西180呎。


▲1962年的觀塘。照片上端是在填海土地上新建起來的工業區,其餘部分本來是山坡,現在則已陸續夷平,除了為填海工程供應石頭填料外,騰空出來的土地將建立大型公共屋邨,觀塘就是由此發展出來。圖片來源 : Hong Kong Report for the Year 1962

▲1973年的觀塘,是香港重要的工業市鎮。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今日昔日香港:香港航空照片集》,香港:地政總署測繪處,2013年,第81頁。


正值中環填海工程進行期間,港府終於在1959年與英軍達成協議,收回了金鐘部分的軍事用地。儘管這一協議對港府造成了巨大的財務負擔(包括九龍海軍船塢,總計賠償了700萬英鎊),但終於解決了中環向東擴展的問題。灣仔填海工程於1959年進行了前期研究,此因政府擔心維多利亞港的水流會受到填海影響,因此於當年聘請了英國科學及工業研究中心進行研究,評估維多利亞港填海對水流的影響。經過兩年的模型測試研究後,確定了維多利亞港填海對水流的影響不大,政府才開始制定灣仔填海的計劃。灣仔填海的範圍東起奇力島,西至海軍船塢。由於海軍船塢和維多利亞軍營被移交出來,這個灣仔填海工程不僅連接了東西交通,還實現了海底隧道計劃,將原先設計在中環的上岸點改為灣仔新填海區,作為港島的出入口。


香港在1990年代,展開了歷史上第三次的大型中環灣仔填海工程。該工程分為中環填海和灣仔填海兩個部分,各自分為幾個階段。中環填海計劃分為三期。第一期的範圍是從林士街到畢打街,將中區海岸線向前伸展最多達350米,填造約20公頃土地,新土地用於興建港鐵香港站和中環碼頭。第二期的主要目標是填平添馬艦海軍船塢,總填海面積為5.3公頃,以興建新的政府總部和立法會綜合大樓。第三期填海的範圍是添馬艦對出海面,填海面積為32公頃,主要用作興建中環灣仔繞道。至於灣仔填海計劃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期是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以北建造一座約7公頃的人工島,用以興建香港會議中心新翼。第二期填海26公頃,為灣仔北和北角提供興建中環灣仔繞道的土地。


▲本文節選自《何止工程:工程拓展二十年(2004-2024)》,有刪減。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發佈於9日前

千元起家到二千億身家|香港地產大亨李兆基發跡史

馮邦彥

書摘發佈於10日前

躍然紙上|文學,看新還是舊?

也斯

書摘發佈於23日前

什麼是僑批,它為何被譽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