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通古今之變——憶饒宗頤教授及其晚年學術風景

學術上,饒宗頤教授給人的印象總是博大精深、體大慮周,有讓人遙不可及之感。誠然,饒公學問,非一般學子可以望其項背。他的《選堂集林·史林》、《梵學集》等著作,對於一般人而言内容艱深,但其題材吸引人。無疑,所有文章皆是他一生學問的積累,加上後天種種因緣,成就了衆目俱瞻的國學大師。


說來慚愧,筆者初聞饒宗頤教授大名,既不在黌宫,也不在課堂上,而是在電視節目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絲綢之路熱興,不少人慕名踏上祖國西北河山,感受千百年前西域往歐亞孔道的艱辛。沙州敦煌一地,更為旅游勝景。七十年代中期中國相關電視台與日本NHK電視台組成中日共同攝製隊,籌備經年,拍攝五載,將今日西安到羅馬的交通孔道映入眼簾。記得敦煌莫高窟一集,主持訪問饒宗頤教授有關佛與菩薩結伽趺坐的問題,饒公謂:“交腳乃伽趺坐一種,如來乃佛的坐法,佛為全伽趺坐,菩薩的坐為半伽趺。”雖然只有短短一分鐘,但給當時少不更事的筆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加上熒幕上播出的敦煌北魏石窟彩塑,激發了筆者對敦煌的熱愛。


▲2012年12月11日饒公選堂雅聚


初見饒公,是在香港回歸祖國那年的六月。香港書畫界為慶祝回歸,於中環香港大會堂舉辦書畫展。饒公既惠予畫作展覽,也擔任剪綵嘉賓。那時筆者剛大學畢業,也曾留心饒公著作。那天饒公剪綵完畢,大批記者蜂擁上前爭相訪問另一嘉賓張浚生對回歸的感受云云,筆者卻手持《選堂集林·史林》、《梵學集》、《饒宗頤史學論著選》等籍請饒教授題簽,饒公特别提問:“你知道《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一書‘饒宗頤’三字書法為誰所書?”筆者答不上來,只知絶非他的書法。他徐徐說道:“三字為歷史學家周谷城所書。”筆者覺得,假如能隨饒公學習,當可領略處處留心皆是學問的真諦。饒公的學問,學界坊間的紀錄車載斗量,筆者曾翻閱饒公為《敦煌邈真讚校錄並研究》一書所作序文,該文以瑰麗的駢文寫就,内容繁富,文字精煉,若無饒公親自注解,筆者恐無法會意。兹錄其中一節:“緬維敦煌畫像,始自倉慈,宋纖品學,竝為作頌。臨水起宅,圖讚美靖恭之堂;繩墨任勞,廝役興少游之嘆。”饒公學養之深,由此序可見一斑。


▲啟功簽題給饒宗頤教授著作


饒學學問博大精深,在筆者進入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工作期間,對這一點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學術館的藏書為饒公贈予香港大學的圖書,學術館同仁將之分門别類,計有藝術部畫册、簽名本特藏、古籍特藏及水源琴窗渭江兩代學藝文獻等類目,當中又可細分為文學、文字學、敦煌學、潮學、歷史學、梵學及學者文集。筆者印象猶深的,莫如在書架發現一套塵封已久的巨著:史達爾的兩巨册《火祭》。饒公曾寫有〈佛書之鳥夷與古印度火祭之“玄鳥”崇拜〉一文,以分析中印兩個古老國度對鳥的無以名狀的崇拜及其特殊意義。他的另一篇文章〈F.Staal著《Agni》書後〉,謂史達爾“能够將已遺失了之遠古祭壇和禮讚之曲折繁瑣手續予以復原,並配上錄音帶保存著誦唱音聲原貌,無如《火祭》此書之重要,可以說是一種創舉”。《火祭》這套巨著將南印度婆羅門舉行的火祭儀式完全記錄了下來,圖文之完備絶對令讀者咋舌。然而,留意饒公這篇〈書後〉的人不多,也鮮有人提及,《火祭》鴻篇更不用說。後來,筆者購下《火祭》,摩娑閲讀,樂趣盎然。翻看巨著期間,筆者發現書中夾有饒公的筆記稿紙一張,内容正是〈F.Staal著《Agni》書後〉的底稿,他讀書多寫札記,隨看隨記,隨記隨寫,筆者這一發現,可謂明證。


學術館古籍特藏室多為元明以後線裝古籍,需要二十四小時恒温保護。學術館曾出版饒公收藏的部分古籍圖錄,展示了部分藏品,包括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的《伯牙心法》琴譜,王雲五的《岫廬八十自述》及向邦《粵東詩話》簽名本。筆者在2011年協助圖錄出版工作,得睹饒公秘藏,如清人鄧嘉純《空一切庵詞》、蔣士銓《評選四六法海》一函8册,清刊本《類賦玉盆珠》,近代藏書家丁傳靖《闇公詩存》一函2册,當代古典文學研究家龍沐勛刊刻《日知錄校記》藍印本,以及《廣事類賦》一函6册等。特藏室部分古籍得自葉恭綽(號遐菴)之手,包括《遐菴詞贊稿》、一函線裝本《多爾袞攝政日記·司道職名册》,葉公在後者封面寫了一點札記。葉公愛將札記寫於書面。饒公也藏有葉恭綽為杜月笙六十大壽所寫的壽文,朱砂毛筆直書,函面由章士釗題“葉遐菴先生撰書杜月笙先生六十壽文真跡”,煞是悦目耀眼。


▲饒宗頤教授在香港大學校長宿舍


在歷史學書庫,筆者看到了之前從未見過的一部大書: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田村實造及小林行雄編寫的《慶陵》兩卷巨型考古報告。第1卷刊於1953年,第2卷圖版篇首先發行,刊於1952年,限量發行400册,一半在京都大學内部流通,其餘200册以獨立編號方式發售,饒公的一套編號為136。報告為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於1935—1939年間對東蒙古遼代帝王慶陵進行考察所作的報告及收集的圖版,圖版黑白彩印並存,是一部難得的學術著作。《慶陵》跟不少饒公藏書一樣,市場上已難得一見。因此,他的藏書,至今仍具有無可比擬的參考價值。後來,筆者得知《慶陵》兩巨册已漢譯出版,購來一翻,喜見所附補充資料尤勝原著,饒公泉下有知,想必快慰。


饒教授的藝術造詣,鄧偉雄博士多有述作。筆者在港大饒館期間,留心的事項之一乃鄧博士何時出版老人最新畫作圖錄。鄧公從來不叫人失望,每隔兩三個月,總有新書面世。《莫高餘馥——饒宗頤敦煌書畫藝術》、《香江情懷——饒宗頤教授筆下的香港風光》等册,比比皆是。饒公的書畫真跡與出版圖錄當然不可相提並論。書畫真跡,不論質感還是用墨濃淡,都纖毫畢現,其氣韻力度,更形立體,那是看圖册没法得到的感覺。近百歲的饒公,時見書畫新作,使得館内同事雀躍萬分。


晚年饒公深居簡出,唯午飯時間多在英皇駿景酒店,或見求字貴賓,或見來訪學人。記得一次業師、西藏學家王堯教授訪港,於酒店與饒公用午膳,王教授向饒公及在座者略說藏學動態。後來業師擔任第二屆饒宗頤學術講座主講嘉賓,九十多歲的饒公竟然破例聽畢講座,一時傳為佳話。另一方面,為讓世人認識國學的博大,老人也願意遠涉重洋,學術館藝術部同仁為他在海内外多地舉辦書畫展覽,將老人“參萬歲而一成純”的作品向世人推介。饒公只要體力許可,多願同往支持。他對國學傳播事業,可謂鞠躬盡瘁。


至於學術,晚年的老人同樣關注。記得2014年春節前後,饒公由女兒清芬等人陪同突然來訪學術館,那天他精神奕奕,與之握手,覺得他力度依然十足。筆者在旁邊,看他對學問的認真態度,腦際想到:一位“業精六學,才備九能”的學者就在眼前——他就是《殷代貞卜人物通考》、《梵學集》的作者,就是買下斯坦因敦煌微縮膠卷的人,就是認識漢學家戴密微的學者,就是認識葉恭綽的大學者,就是在《絲綢之路》一片中介紹全伽趺及半伽趺坐的梵學專家,一位觸類旁通的大學者……筆者心中無限景仰。


文|黃杰華

本文節錄自《華學》第13輯,文中略有刪減。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發佈於9日前

千元起家到二千億身家|香港地產大亨李兆基發跡史

馮邦彥

書摘發佈於10日前

躍然紙上|文學,看新還是舊?

也斯

書摘發佈於23日前

什麼是僑批,它為何被譽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

書摘

通古今之變——憶饒宗頤教授及其晚年學術風景

學術上,饒宗頤教授給人的印象總是博大精深、體大慮周,有讓人遙不可及之感。誠然,饒公學問,非一般學子可以望其項背。他的《選堂集林·史林》、《梵學集》等著作,對於一般人而言内容艱深,但其題材吸引人。無疑,所有文章皆是他一生學問的積累,加上後天種種因緣,成就了衆目俱瞻的國學大師。


說來慚愧,筆者初聞饒宗頤教授大名,既不在黌宫,也不在課堂上,而是在電視節目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絲綢之路熱興,不少人慕名踏上祖國西北河山,感受千百年前西域往歐亞孔道的艱辛。沙州敦煌一地,更為旅游勝景。七十年代中期中國相關電視台與日本NHK電視台組成中日共同攝製隊,籌備經年,拍攝五載,將今日西安到羅馬的交通孔道映入眼簾。記得敦煌莫高窟一集,主持訪問饒宗頤教授有關佛與菩薩結伽趺坐的問題,饒公謂:“交腳乃伽趺坐一種,如來乃佛的坐法,佛為全伽趺坐,菩薩的坐為半伽趺。”雖然只有短短一分鐘,但給當時少不更事的筆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加上熒幕上播出的敦煌北魏石窟彩塑,激發了筆者對敦煌的熱愛。


▲2012年12月11日饒公選堂雅聚


初見饒公,是在香港回歸祖國那年的六月。香港書畫界為慶祝回歸,於中環香港大會堂舉辦書畫展。饒公既惠予畫作展覽,也擔任剪綵嘉賓。那時筆者剛大學畢業,也曾留心饒公著作。那天饒公剪綵完畢,大批記者蜂擁上前爭相訪問另一嘉賓張浚生對回歸的感受云云,筆者卻手持《選堂集林·史林》、《梵學集》、《饒宗頤史學論著選》等籍請饒教授題簽,饒公特别提問:“你知道《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一書‘饒宗頤’三字書法為誰所書?”筆者答不上來,只知絶非他的書法。他徐徐說道:“三字為歷史學家周谷城所書。”筆者覺得,假如能隨饒公學習,當可領略處處留心皆是學問的真諦。饒公的學問,學界坊間的紀錄車載斗量,筆者曾翻閱饒公為《敦煌邈真讚校錄並研究》一書所作序文,該文以瑰麗的駢文寫就,内容繁富,文字精煉,若無饒公親自注解,筆者恐無法會意。兹錄其中一節:“緬維敦煌畫像,始自倉慈,宋纖品學,竝為作頌。臨水起宅,圖讚美靖恭之堂;繩墨任勞,廝役興少游之嘆。”饒公學養之深,由此序可見一斑。


▲啟功簽題給饒宗頤教授著作


饒學學問博大精深,在筆者進入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工作期間,對這一點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學術館的藏書為饒公贈予香港大學的圖書,學術館同仁將之分門别類,計有藝術部畫册、簽名本特藏、古籍特藏及水源琴窗渭江兩代學藝文獻等類目,當中又可細分為文學、文字學、敦煌學、潮學、歷史學、梵學及學者文集。筆者印象猶深的,莫如在書架發現一套塵封已久的巨著:史達爾的兩巨册《火祭》。饒公曾寫有〈佛書之鳥夷與古印度火祭之“玄鳥”崇拜〉一文,以分析中印兩個古老國度對鳥的無以名狀的崇拜及其特殊意義。他的另一篇文章〈F.Staal著《Agni》書後〉,謂史達爾“能够將已遺失了之遠古祭壇和禮讚之曲折繁瑣手續予以復原,並配上錄音帶保存著誦唱音聲原貌,無如《火祭》此書之重要,可以說是一種創舉”。《火祭》這套巨著將南印度婆羅門舉行的火祭儀式完全記錄了下來,圖文之完備絶對令讀者咋舌。然而,留意饒公這篇〈書後〉的人不多,也鮮有人提及,《火祭》鴻篇更不用說。後來,筆者購下《火祭》,摩娑閲讀,樂趣盎然。翻看巨著期間,筆者發現書中夾有饒公的筆記稿紙一張,内容正是〈F.Staal著《Agni》書後〉的底稿,他讀書多寫札記,隨看隨記,隨記隨寫,筆者這一發現,可謂明證。


學術館古籍特藏室多為元明以後線裝古籍,需要二十四小時恒温保護。學術館曾出版饒公收藏的部分古籍圖錄,展示了部分藏品,包括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的《伯牙心法》琴譜,王雲五的《岫廬八十自述》及向邦《粵東詩話》簽名本。筆者在2011年協助圖錄出版工作,得睹饒公秘藏,如清人鄧嘉純《空一切庵詞》、蔣士銓《評選四六法海》一函8册,清刊本《類賦玉盆珠》,近代藏書家丁傳靖《闇公詩存》一函2册,當代古典文學研究家龍沐勛刊刻《日知錄校記》藍印本,以及《廣事類賦》一函6册等。特藏室部分古籍得自葉恭綽(號遐菴)之手,包括《遐菴詞贊稿》、一函線裝本《多爾袞攝政日記·司道職名册》,葉公在後者封面寫了一點札記。葉公愛將札記寫於書面。饒公也藏有葉恭綽為杜月笙六十大壽所寫的壽文,朱砂毛筆直書,函面由章士釗題“葉遐菴先生撰書杜月笙先生六十壽文真跡”,煞是悦目耀眼。


▲饒宗頤教授在香港大學校長宿舍


在歷史學書庫,筆者看到了之前從未見過的一部大書: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田村實造及小林行雄編寫的《慶陵》兩卷巨型考古報告。第1卷刊於1953年,第2卷圖版篇首先發行,刊於1952年,限量發行400册,一半在京都大學内部流通,其餘200册以獨立編號方式發售,饒公的一套編號為136。報告為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於1935—1939年間對東蒙古遼代帝王慶陵進行考察所作的報告及收集的圖版,圖版黑白彩印並存,是一部難得的學術著作。《慶陵》跟不少饒公藏書一樣,市場上已難得一見。因此,他的藏書,至今仍具有無可比擬的參考價值。後來,筆者得知《慶陵》兩巨册已漢譯出版,購來一翻,喜見所附補充資料尤勝原著,饒公泉下有知,想必快慰。


饒教授的藝術造詣,鄧偉雄博士多有述作。筆者在港大饒館期間,留心的事項之一乃鄧博士何時出版老人最新畫作圖錄。鄧公從來不叫人失望,每隔兩三個月,總有新書面世。《莫高餘馥——饒宗頤敦煌書畫藝術》、《香江情懷——饒宗頤教授筆下的香港風光》等册,比比皆是。饒公的書畫真跡與出版圖錄當然不可相提並論。書畫真跡,不論質感還是用墨濃淡,都纖毫畢現,其氣韻力度,更形立體,那是看圖册没法得到的感覺。近百歲的饒公,時見書畫新作,使得館内同事雀躍萬分。


晚年饒公深居簡出,唯午飯時間多在英皇駿景酒店,或見求字貴賓,或見來訪學人。記得一次業師、西藏學家王堯教授訪港,於酒店與饒公用午膳,王教授向饒公及在座者略說藏學動態。後來業師擔任第二屆饒宗頤學術講座主講嘉賓,九十多歲的饒公竟然破例聽畢講座,一時傳為佳話。另一方面,為讓世人認識國學的博大,老人也願意遠涉重洋,學術館藝術部同仁為他在海内外多地舉辦書畫展覽,將老人“參萬歲而一成純”的作品向世人推介。饒公只要體力許可,多願同往支持。他對國學傳播事業,可謂鞠躬盡瘁。


至於學術,晚年的老人同樣關注。記得2014年春節前後,饒公由女兒清芬等人陪同突然來訪學術館,那天他精神奕奕,與之握手,覺得他力度依然十足。筆者在旁邊,看他對學問的認真態度,腦際想到:一位“業精六學,才備九能”的學者就在眼前——他就是《殷代貞卜人物通考》、《梵學集》的作者,就是買下斯坦因敦煌微縮膠卷的人,就是認識漢學家戴密微的學者,就是認識葉恭綽的大學者,就是在《絲綢之路》一片中介紹全伽趺及半伽趺坐的梵學專家,一位觸類旁通的大學者……筆者心中無限景仰。


文|黃杰華

本文節錄自《華學》第13輯,文中略有刪減。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發佈於9日前

千元起家到二千億身家|香港地產大亨李兆基發跡史

馮邦彥

書摘發佈於10日前

躍然紙上|文學,看新還是舊?

也斯

書摘發佈於23日前

什麼是僑批,它為何被譽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