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身份蛻變|70年代港劇中盡顯將帥風範的女強人
1977年,媒介人施養德把《家變》的劇情變成真實,創辦劇中人洛琳主理的《清秀雜誌》,創刊號找來飾演該角色的汪明荃接受封面專訪。問及何以能傳神演繹該角,阿姐豪言:「我就是洛琳!」
《家變》催生洛琳一角,翻起「女強人」旋風,揭示女性在職場及社會獨當一面的新形象。乘此女強人浪潮,半年後推出的長劇取名《強人》,劇中的女性「強人」由李司棋肩擔,造型束以爽朗短髮,男風陣陣。猶記早期公告的角色名字是「若男」,後易名若楠,豈止「恍若男子」,更要超出於「男」。
身份蛻變 將帥風範
無線的電視通達社群,節目亦回應社會演進。劇集聚焦女性出頭的漂亮勝仗,當時縱非普遍存在於各行業,電視台本身倒可見一斑。《家變》的幕後班底,由葉潔馨、梁淑怡監製,編劇組亦以女性較多,如陳韻文、譚嬣、陳方、杜良媞等,戲裏戲外盡展半邊天實力。
拉闊一點看,除上述兩位監製,期間電視業界的管理層不乏女將如張敏儀、吳慧萍、黃筑筠、孫郁標、雲影畦等。電視在當時屬新興媒體,吸納新世代人員,建立嶄新的管治理念,營造破格的職場文化,相較傳統的企業,女性有較大的發展空間。1977年,麗的電視首度攝製長劇《電視人》,就是講述李司棋飾演的回流精英,涉足電視業圖大展拳腳的經歷,折射當時業界的實況。
從工種論,香港的影像製作於上世紀初已啟步,電影業向是男性主導,除了演員,幕後製作崗位鮮見女性蹤影。1979年,麗的推出長劇《奇女子》,幕後女將包括編導梅小青、王心慰,還有製作統籌李艷芳,幾位都是業界中堅,及後過檔TVB。九十年代初筆者任職該台,曾為梅、李監製的劇集編寫劇本。
女性一直是影視作品的主要觀眾群,通過女角引發觀眾共鳴相當奏效,隨着社會生態環境轉變,作品中的「女強人」角色亦突破套路,在種種恩怨情仇的跌宕起落中,轉守為攻,盡展才華:她們事業有成,《家變》的洛琳長袖善舞,日理萬機;領導力強,《強人》的若楠率香門女將迎戰宿敵雷家男眾。兩女角均為庶室所出,備受鄙夷,卻以反擊之姿執掌帥印,力挽狂瀾。
傳統社會的男尊女卑成見,涉及複雜的文化底蘊。女子被界定主內,缺經濟能力,備受制約。當代社會女性身份的蛻變,最顯眼莫過於在各職場領域突圍,財政獨立自主,社會地位提升。影劇作品所塑造的女性角色,亦在職業設定及細節上悉心落墨,反映當代氣息。
書摘
身份蛻變|70年代港劇中盡顯將帥風範的女強人
1977年,媒介人施養德把《家變》的劇情變成真實,創辦劇中人洛琳主理的《清秀雜誌》,創刊號找來飾演該角色的汪明荃接受封面專訪。問及何以能傳神演繹該角,阿姐豪言:「我就是洛琳!」
《家變》催生洛琳一角,翻起「女強人」旋風,揭示女性在職場及社會獨當一面的新形象。乘此女強人浪潮,半年後推出的長劇取名《強人》,劇中的女性「強人」由李司棋肩擔,造型束以爽朗短髮,男風陣陣。猶記早期公告的角色名字是「若男」,後易名若楠,豈止「恍若男子」,更要超出於「男」。
身份蛻變 將帥風範
無線的電視通達社群,節目亦回應社會演進。劇集聚焦女性出頭的漂亮勝仗,當時縱非普遍存在於各行業,電視台本身倒可見一斑。《家變》的幕後班底,由葉潔馨、梁淑怡監製,編劇組亦以女性較多,如陳韻文、譚嬣、陳方、杜良媞等,戲裏戲外盡展半邊天實力。
拉闊一點看,除上述兩位監製,期間電視業界的管理層不乏女將如張敏儀、吳慧萍、黃筑筠、孫郁標、雲影畦等。電視在當時屬新興媒體,吸納新世代人員,建立嶄新的管治理念,營造破格的職場文化,相較傳統的企業,女性有較大的發展空間。1977年,麗的電視首度攝製長劇《電視人》,就是講述李司棋飾演的回流精英,涉足電視業圖大展拳腳的經歷,折射當時業界的實況。
從工種論,香港的影像製作於上世紀初已啟步,電影業向是男性主導,除了演員,幕後製作崗位鮮見女性蹤影。1979年,麗的推出長劇《奇女子》,幕後女將包括編導梅小青、王心慰,還有製作統籌李艷芳,幾位都是業界中堅,及後過檔TVB。九十年代初筆者任職該台,曾為梅、李監製的劇集編寫劇本。
女性一直是影視作品的主要觀眾群,通過女角引發觀眾共鳴相當奏效,隨着社會生態環境轉變,作品中的「女強人」角色亦突破套路,在種種恩怨情仇的跌宕起落中,轉守為攻,盡展才華:她們事業有成,《家變》的洛琳長袖善舞,日理萬機;領導力強,《強人》的若楠率香門女將迎戰宿敵雷家男眾。兩女角均為庶室所出,備受鄙夷,卻以反擊之姿執掌帥印,力挽狂瀾。
傳統社會的男尊女卑成見,涉及複雜的文化底蘊。女子被界定主內,缺經濟能力,備受制約。當代社會女性身份的蛻變,最顯眼莫過於在各職場領域突圍,財政獨立自主,社會地位提升。影劇作品所塑造的女性角色,亦在職業設定及細節上悉心落墨,反映當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