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活着的人,不要忽略他們為何而死

死亡不是令人想到神聖祭壇的莊嚴,使人肅然起敬;就是噤若寒蟬,多所忌諱。然而,它卻是生活中最「平常」的現象。我們幾乎每一天都會對死亡耳有所聞,眼有所見,不論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死亡,就在身邊。

透過種類繁多的傳播媒介,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世界各地有關死亡的真實報導,當中包括各類人為的意外、罪惡、戰禍,以及自然災害等等。此外,在我們難得清閒,怡然自得之時隨手拈看一本小說或電影,無論是嚴肅的、浪漫的,它們的內容雖只是虛構產物,但在一些緊張刺激的冒險旅程或生死廝殺的場面中,死亡的情節,最能震人肺腑、感動心弦。

縱使我們對外間事物完全不聞不問,我們的生活其實與死亡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試想:我們滿足口腹之慾的食糧,不就是曾經生存過的動物或植物嗎?我們治病的時候,不就是要把有害的細菌大舉殲滅嗎?自然界中各種動物都奉行弱肉強食的天道,殺戮連場,犧牲其他動物的生命,才能延續生命。牠們每天每刻一直與死亡打交道,直至畢命。

死亡既然與我們的生命有着如此密切的關係,我們自然應該正視它、審慎地理解它。

圖片_20241121113044

《奇蹟》的作者吉兒·泰勒曾因急性左腦中風,其行走、說話、閱讀、寫字,甚至記憶等能力大大減退,《潛水鐘與蝴蝶》的作者尚 · 多明尼克 · 鮑比也因一次嚴重中風,全身癱瘓,只能眨動一隻眼睛與他人溝通,每天單調地轉動單眼讓身邊人把字母逐個記下,藉此著書立說。

兩位作者細膩地撰寫出他們大病期間的一切經歷,讓讀者窺探其內心世界,讓讀者深感他們的意志力之驚人,生命動力之無盡止,竭盡力氣擺脫困鎖之堅毅。他們二人可謂處於生死之間,存活於瀕死的狀態中,其生與其死的界線不再清楚劃分。

觀視他們,我們還可以獨說何謂「死」或何謂「生」?又或是我們可以藉他們的景況,知悉死生之間的關聯?從中可以領會死與生的意義嗎?

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罹患了腦癌,一天復一天地失去說話能力,視覺範圍亦逐漸縮小,四肢也慢慢麻痺僵化。在她生命中僅餘九個月的存活時間裏,她寫了很多封信,刻意留給她的家人。另一位五十多歲的會計師事務所的總裁同樣患了腦癌,醫生宣判他的壽命只剩三到六個月的時間。他毅然辭去所有的職務,把握住有限的生命,將其積極規劃為「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小女孩以逐漸癱瘓的雙手,寄愛意予她的父母;從她父母的角度看,女兒耗盡生命的一點一滴,為他們帶來永遠忘卻不了的那種對活着的堅持,送給了他們能夠賴以活下去的力量。位居高位的總裁從診斷患上末期癌症之日始,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裏,透過親身表達出一個事業有成的強者面對生命的脆弱、對死亡坦然的故事。

顯然可見,不論是小女孩還是總裁,皆以己身引證了人類精神的力量。從他們的故事中,我們無疑可以找到「如何活着」的意義,更可以領悟「活得如何」才能夠展現動人、平衡和有意思的人生。

那麼,是否只有病危時,人們才能夠真正體察死亡為何物,深切知曉死亡到臨的可能?是否只有在標識為「最後人生旅程」的階段中,人們才能夠時刻對自己之死有所警覺?反過來說,身體並沒抱恙,在平日裏活動着的人們,會否將其死之可能模糊淡化?如是問,即欲指出,或許只有在醒覺自己危重之時,人們才真正直視其死其生,才能夠從生視死、從死悟生,頓悟死生交合不分的意義。

瀕死,確然是起動覺醒自身之存活意義的首要條件。

如果這是真確的,那就不難設想大部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我們,對死生的問題總是拋卻腦後,更不用說如此活着的我們會懂得到死生之意義了。

圖片_20241121113047

難道,生命因不斷地奮鬥掙扎,才顯出意義來?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斷地奮鬥掙扎?沒有頑抗病魔的日子,人們就沒有理解生命的意義之可能嗎?

我們可以抉擇領悟生命的意義與否?若然我們放棄了這念頭,是否就此可以過得渾渾然然,不須費心思索人生問題,而過着這般生活的我們又是否可以脫困於生命的悲情呢?這些問題不易解答,也未必能夠解答得到,或解答得好。

我們清楚知道,人本能地愛生厭死。之所以人對生死如是,因為人能夠發展出生死意識來,隨之在意與關注自己,或及他人之生死。人之生死,既為天命;而人之知其生死,也為天命。如是思考下去,我們自會認為,懂得如何過活、如何過得有意義,才是作為人的我們該去首要思考的。

所以,我們須領悟生命的意義,無可避免地面對生命的悲情。如是的經反思反省之人生,已然並非悲情的生命;這樣的生命縱然擺脫不了命中注定的悲情,也已活出意義來了。


閱讀推薦 | 悟死共生——死亡之哲學反思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發佈於2日前

新書上架|當年香港為何在打鼓嶺設立禁區?

中華書局

作家專欄發佈於7日前

新書上架|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創系十週年叢書

中華書局

書摘發佈於13日前

西西:童筆創作,凡物見生趣

黃維樑

書摘

活着的人,不要忽略他們為何而死

死亡不是令人想到神聖祭壇的莊嚴,使人肅然起敬;就是噤若寒蟬,多所忌諱。然而,它卻是生活中最「平常」的現象。我們幾乎每一天都會對死亡耳有所聞,眼有所見,不論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死亡,就在身邊。

透過種類繁多的傳播媒介,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世界各地有關死亡的真實報導,當中包括各類人為的意外、罪惡、戰禍,以及自然災害等等。此外,在我們難得清閒,怡然自得之時隨手拈看一本小說或電影,無論是嚴肅的、浪漫的,它們的內容雖只是虛構產物,但在一些緊張刺激的冒險旅程或生死廝殺的場面中,死亡的情節,最能震人肺腑、感動心弦。

縱使我們對外間事物完全不聞不問,我們的生活其實與死亡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試想:我們滿足口腹之慾的食糧,不就是曾經生存過的動物或植物嗎?我們治病的時候,不就是要把有害的細菌大舉殲滅嗎?自然界中各種動物都奉行弱肉強食的天道,殺戮連場,犧牲其他動物的生命,才能延續生命。牠們每天每刻一直與死亡打交道,直至畢命。

死亡既然與我們的生命有着如此密切的關係,我們自然應該正視它、審慎地理解它。

圖片_20241121113044

《奇蹟》的作者吉兒·泰勒曾因急性左腦中風,其行走、說話、閱讀、寫字,甚至記憶等能力大大減退,《潛水鐘與蝴蝶》的作者尚 · 多明尼克 · 鮑比也因一次嚴重中風,全身癱瘓,只能眨動一隻眼睛與他人溝通,每天單調地轉動單眼讓身邊人把字母逐個記下,藉此著書立說。

兩位作者細膩地撰寫出他們大病期間的一切經歷,讓讀者窺探其內心世界,讓讀者深感他們的意志力之驚人,生命動力之無盡止,竭盡力氣擺脫困鎖之堅毅。他們二人可謂處於生死之間,存活於瀕死的狀態中,其生與其死的界線不再清楚劃分。

觀視他們,我們還可以獨說何謂「死」或何謂「生」?又或是我們可以藉他們的景況,知悉死生之間的關聯?從中可以領會死與生的意義嗎?

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罹患了腦癌,一天復一天地失去說話能力,視覺範圍亦逐漸縮小,四肢也慢慢麻痺僵化。在她生命中僅餘九個月的存活時間裏,她寫了很多封信,刻意留給她的家人。另一位五十多歲的會計師事務所的總裁同樣患了腦癌,醫生宣判他的壽命只剩三到六個月的時間。他毅然辭去所有的職務,把握住有限的生命,將其積極規劃為「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小女孩以逐漸癱瘓的雙手,寄愛意予她的父母;從她父母的角度看,女兒耗盡生命的一點一滴,為他們帶來永遠忘卻不了的那種對活着的堅持,送給了他們能夠賴以活下去的力量。位居高位的總裁從診斷患上末期癌症之日始,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裏,透過親身表達出一個事業有成的強者面對生命的脆弱、對死亡坦然的故事。

顯然可見,不論是小女孩還是總裁,皆以己身引證了人類精神的力量。從他們的故事中,我們無疑可以找到「如何活着」的意義,更可以領悟「活得如何」才能夠展現動人、平衡和有意思的人生。

那麼,是否只有病危時,人們才能夠真正體察死亡為何物,深切知曉死亡到臨的可能?是否只有在標識為「最後人生旅程」的階段中,人們才能夠時刻對自己之死有所警覺?反過來說,身體並沒抱恙,在平日裏活動着的人們,會否將其死之可能模糊淡化?如是問,即欲指出,或許只有在醒覺自己危重之時,人們才真正直視其死其生,才能夠從生視死、從死悟生,頓悟死生交合不分的意義。

瀕死,確然是起動覺醒自身之存活意義的首要條件。

如果這是真確的,那就不難設想大部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我們,對死生的問題總是拋卻腦後,更不用說如此活着的我們會懂得到死生之意義了。

圖片_20241121113047

難道,生命因不斷地奮鬥掙扎,才顯出意義來?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斷地奮鬥掙扎?沒有頑抗病魔的日子,人們就沒有理解生命的意義之可能嗎?

我們可以抉擇領悟生命的意義與否?若然我們放棄了這念頭,是否就此可以過得渾渾然然,不須費心思索人生問題,而過着這般生活的我們又是否可以脫困於生命的悲情呢?這些問題不易解答,也未必能夠解答得到,或解答得好。

我們清楚知道,人本能地愛生厭死。之所以人對生死如是,因為人能夠發展出生死意識來,隨之在意與關注自己,或及他人之生死。人之生死,既為天命;而人之知其生死,也為天命。如是思考下去,我們自會認為,懂得如何過活、如何過得有意義,才是作為人的我們該去首要思考的。

所以,我們須領悟生命的意義,無可避免地面對生命的悲情。如是的經反思反省之人生,已然並非悲情的生命;這樣的生命縱然擺脫不了命中注定的悲情,也已活出意義來了。


閱讀推薦 | 悟死共生——死亡之哲學反思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發佈於2日前

新書上架|當年香港為何在打鼓嶺設立禁區?

中華書局

作家專欄發佈於7日前

新書上架|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創系十週年叢書

中華書局

書摘發佈於13日前

西西:童筆創作,凡物見生趣

黃維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