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優雅的野心:美國對晚清中國提出「門戶開放」

十八世紀末年到一八六〇年,初期的中美直接貿易是渺小不足道的。美國根本沒有貨物來換取中國的茶和絲,但是它採取了「轉運貿易」的方式,向歐洲再向印度三番四次的出貨進貨來到廣州。這樣從十八世紀的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紀初年,美國每年居然可以從廣州輸出二百萬磅的茶葉。一八二五年美國向中國輸進五百五十萬美元的外國貨物,它自己的貨物還只值十幾萬元。就海上貿易而言,美國好像是想跳過大西洋地中海而繼承中古時代波斯人亞拉伯人操縱歐亞貿易的地位,雖然時代並不容許它這樣做。

轉運別人的貨物以外,它很快的又轉運着毒品——土耳其和印度的鴉片。鴉片戰爭實際上中國也是對美國煙販子作戰的。美國一面幫兇,一面卻又能置身事外。就鴉片貿易以及一般對華關係上說,它都不僅是英國的隨員而已。

在鴉片戰爭前後,英美兩國在對華貿易上已經有了矛盾的跡象。美國輸華產品的逐年增加,雖然當時數目依然不大,已經使英國人頭痛,卻也使美國人相信前途是大有可為的。所以他們不但堅決要分取英國人掠奪來的果實,而且一開頭就希望要得到比英國人「更要有利的通商條件」。《望廈條約》的訂立,實際是小孩子穿上了大人的外衣。一個工業還很落後乳臭未乾的國家,居然發出帝國主義者的臭味。但是美國卻不是跟隨英國或依附英國的。當時美國在遠東的勢力,雖然遠不如英國,它卻已意味着終久之必然後來居上。

▲伶仃洋上的英美商船

《望廈條約》給了美國對華侵略的基礎,同時也給它對英競爭的保障。另外可以注意的一點,美國一開始就以偽善者姿態出現。例如條約三十三條規定鴉片貿易的非法,以求取得中國人的好感,實際上美國完全沒有負條約上的責任,鴉片走私越來越厲害,後來《天津條約》,就乾脆取消這個條款。

更重要的,美國一開頭就相信政治和經濟的侵略,是不可分開的。英國的佔奪香港,使它由羡慕而嫉妒,鴉片戰爭之後十幾年中,照各樣各式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提議所表示的,美國的政策,是集中在如何取得相當於香港的根據地。因此當時種種在中國沿海侵略的計劃,特別是一八四七——一八四九年對台灣的接連調查,一八五三年的侵略琉球,一八五四年吞併琉球的擬議以及吞併台灣的討論,都是嚴重破壞中國的主權和宗主權的。

五口通商之後,美國商業在上海發展,以避英國在香港的鋒銳。但它自然不能甘心退讓。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沙俄的向東方發展,更使美國着急。所以初期的對日關係也就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往後一八六六年美國就已經在商量通過日本侵略朝鮮,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們不得不說首先要宰割中國鄰邦,特別是當時和中國都有特殊關係的鄰邦者是美國,不是別人。

▲1853年,佩里率美國海軍登陸日本

一八六〇——一九〇〇年,美國初期土地侵略的企圖,受環境的限制而沒有成功,但是政治的攻勢,卻一天比一天來得兇猛,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它一面幫兇,一面說遵守中立。《天津條約》裏面美國調處中外糾紛的條款,是它的得意之作。從此它就以友人的姿態出現於中國利權爭奪的場所上了。另一方面它已經注意到以文化教育箝制中國,一八六〇年衛廉士「美華書院」的提議,將美國從中國無理(連美國的國際法學者科士達也認為「大部不合理的」)逼取來的所謂「賠償私人損失」的剩餘款項,在中國辦一個培養親美的洋務人才的學校,實際上這就是五十年後「退還」庚款辦教育的先聲。辦學目的和經費來源的性質,是前後如出一轍的。

美公使蒲安臣支持關於「美華書院」的提議,總統林肯也就要答應了,但是國務院卻認為這筆錢,是賠償剩餘的數目,錢應當是中國的,美國不能如此公開作主地花掉它。似乎這時候國務院比四十多年後的國務院還明白道理一些,不好意思隨便指定別人金錢的用途。文化侵略的計劃,暫時沒有實現,然而辦學之提出不可謂不早。

▲晚清留美幼童

我們回顧《望廈條約》之後十幾年中,美國對華貿易一直在增加,它比英國更有把握地認為中國必將成為它的市場。一八五八年的《天津條約》,給它穿上一件更大的外衣了。但是接踵而來的美國南北戰爭給中美貿易的發展以嚴重的打擊。中國港口加開,而美國可以用於中國口岸的商船卻大大減少了。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經濟的沿海貿易權始作俑者的美國竟無法充分享受。

——當然商船的暫時減少,並不是中美貿易受打擊的主要原因。一八六〇年以後幾十年中,美國國內農工業經濟交通各方面的發展,都吸住了它的財力和人力,遠涉重洋的貿易自然不是當務之急。所以一直到中日甲午戰爭之前,中美貿易沒有什麼進展。而且數量上雖然上升,實值反而降落。一八六〇年的貿易,已達二千二百多萬美元,到一八九〇年,反而只有一千九百多萬美元了。

同一時期,美日間的貿易,卻大大的增加,同樣的三十年中增加了一百多倍。甲午中日戰爭期間,美日貿易總值,就超過中美貿易。相形之下,更顯得中美貿易的不景氣。當然,貿易以外,還有許多事情可做。這些事情的進行,都顯示着美國的野心勃勃。

上面已經提到文化方面的佈置,雖然官方計劃沒有馬上實現,事實上美國已經通過教育和慈善機關來工作了。此外,支配中國新軍的幻想,在蒲安臣關於華爾身死,希望另外一個美國人替他的報告,已經表現無遺。其實美國更重視的是中國的海軍,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英國人阿思本要做中國海軍統帥,功敗垂成,到了八十年代美國人蕭孚爾就想通過李鴻章再來試一試。蕭孚爾的失敗,沒有打消美國野心。後來一九一一年美國伯利恆鋼鐵公司和中國訂立一個祕密合同,要代造兵船並派軍官教練中國海軍。一九一三年國務院得海軍部同意,向中國政府表示贊同。這證明美國是一貫地想要控制中國的武裝力量的。

▲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

至於列強對華工業投資的競爭,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已經表現得很尖銳,鐵路電線權利的爭奪,美國也不後人。但是此時美國並無充分實力,中國尤不表示歡迎,所以蒲安臣就樂得做好人,代表中國和美國國務卿西華德訂約,提出不干涉中國行政的口號,收買中國的歡心,並藉此抵制別人。等到將來時機成熟,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所以一八六〇年之後,幾十年中,美國對華政策之顯著的成功,是在各方面有了先事的佈置,又使中國人深信不疑。就整個遠東局勢說,它一貫的政策,是培植日本,支持日本以抵抗沙俄勢力的南下,通過日本以侵略朝鮮。甲午戰爭和三國干涉還遼時期,美國對日本的拉攏,自是意中之事。總而言之,美國是在多方創造有利的條件,靜候對亞洲大陸下手的機會。

從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全世界的帝國主義者都參加了宰割中國的競爭。和美國一樣視中國為囊中物的英國,也不得不改換策略,公開宣告中國和土耳其一樣都是「垂死的民族」,每個「活的民族」都有宰割它的「權利」(一八九八年五月四日英外相沙爾斯布雷的演說)。英國不是願意暴露它的真面目,也不是願意放棄囊括中國的企圖,但是面對群敵,孤立無援,不得已出此。而此時美國剛好一腳跳上菲律賓,來勢洶洶。美國在瓜分中國的筵席上,是晚到的客人,沒有座位,它連勢力範圍都沒有。但是它和英國同看着席捲中國的遠景。英美基本上是有矛盾的,但此時正好合作,而且一八九九年初在華爭奪利權的英美資本家團體已具有默契,所以不久英國就同意美國提出所謂門戶開放的口號,出了一番大風頭,接着又提出所謂領土完整的原則。

▲1899年,美國PUCK雜誌上關於瓜分中國的漫畫,美國要求門戶開放

所謂門戶開放,和領土完整本來毫無相干。一八九八年美國佔據了菲律賓,然後宣佈菲律賓門戶開放,所以實際上它是純粹通商上的一個原則,而且本來是應用於殖民地的。至於「領土完整」也不是當時英美集團所專有的口號,在一八九七年四月初法國提出要求租借廣州灣、建築滇越路、中國西南毗連北圻地域和海南島之不割讓,還說是為了「維持中國領土完整」。所以美國一再公開的宣言,並不能阻止它自己在一九〇〇年要租借三沙灣的陰謀。在這個期間,美國不但在政治上乘人之危,在經濟上它還不動聲色地割掉中國人民的命脈。海約翰和柔克義力阻法俄提高中國關稅以便償還庚子賠款的提議,為了怕賠款的負擔被中國轉嫁到美國貨物上面去結果殘酷的重負,就都落在中國農民身上。

一九〇〇——一九一一年。從義和團運動到辛亥革命,美國經常喊的除了「門戶開放」「領土完整」之外,還有「行政完整」「強有力的政府」「統一」等口號。自從不平等條約成立以來,外國公使都在不斷埋怨中國政府的無力,不能督促地方官吏,不能鎮壓各地民眾。在門戶開放的原則下,美國當然更希望有個穩定的,統一的,而同時肯替帝國主義效勞的政府。它當然不反對這種政府對內力量的加強。辛亥革命時期美國對南京政府的嚴拒,而對袁世凱的欣然建立「事實上的關係」,就是一個例子。


閱讀推薦|晚清七十年(典藏版)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發佈於12小时前

閱讀推薦|香港中隊1984-1997:英國海軍在香港的最後歲月

陳志輝

書摘發佈於3日前

身份蛻變|70年代港劇中盡顯將帥風範的女強人

黃夏柏

書摘發佈於9日前

從陳寶箴到陳寅恪,義寧陳氏三代的錚錚鐵骨

郭偉川

書摘

優雅的野心:美國對晚清中國提出「門戶開放」

十八世紀末年到一八六〇年,初期的中美直接貿易是渺小不足道的。美國根本沒有貨物來換取中國的茶和絲,但是它採取了「轉運貿易」的方式,向歐洲再向印度三番四次的出貨進貨來到廣州。這樣從十八世紀的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紀初年,美國每年居然可以從廣州輸出二百萬磅的茶葉。一八二五年美國向中國輸進五百五十萬美元的外國貨物,它自己的貨物還只值十幾萬元。就海上貿易而言,美國好像是想跳過大西洋地中海而繼承中古時代波斯人亞拉伯人操縱歐亞貿易的地位,雖然時代並不容許它這樣做。

轉運別人的貨物以外,它很快的又轉運着毒品——土耳其和印度的鴉片。鴉片戰爭實際上中國也是對美國煙販子作戰的。美國一面幫兇,一面卻又能置身事外。就鴉片貿易以及一般對華關係上說,它都不僅是英國的隨員而已。

在鴉片戰爭前後,英美兩國在對華貿易上已經有了矛盾的跡象。美國輸華產品的逐年增加,雖然當時數目依然不大,已經使英國人頭痛,卻也使美國人相信前途是大有可為的。所以他們不但堅決要分取英國人掠奪來的果實,而且一開頭就希望要得到比英國人「更要有利的通商條件」。《望廈條約》的訂立,實際是小孩子穿上了大人的外衣。一個工業還很落後乳臭未乾的國家,居然發出帝國主義者的臭味。但是美國卻不是跟隨英國或依附英國的。當時美國在遠東的勢力,雖然遠不如英國,它卻已意味着終久之必然後來居上。

▲伶仃洋上的英美商船

《望廈條約》給了美國對華侵略的基礎,同時也給它對英競爭的保障。另外可以注意的一點,美國一開始就以偽善者姿態出現。例如條約三十三條規定鴉片貿易的非法,以求取得中國人的好感,實際上美國完全沒有負條約上的責任,鴉片走私越來越厲害,後來《天津條約》,就乾脆取消這個條款。

更重要的,美國一開頭就相信政治和經濟的侵略,是不可分開的。英國的佔奪香港,使它由羡慕而嫉妒,鴉片戰爭之後十幾年中,照各樣各式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提議所表示的,美國的政策,是集中在如何取得相當於香港的根據地。因此當時種種在中國沿海侵略的計劃,特別是一八四七——一八四九年對台灣的接連調查,一八五三年的侵略琉球,一八五四年吞併琉球的擬議以及吞併台灣的討論,都是嚴重破壞中國的主權和宗主權的。

五口通商之後,美國商業在上海發展,以避英國在香港的鋒銳。但它自然不能甘心退讓。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沙俄的向東方發展,更使美國着急。所以初期的對日關係也就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往後一八六六年美國就已經在商量通過日本侵略朝鮮,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們不得不說首先要宰割中國鄰邦,特別是當時和中國都有特殊關係的鄰邦者是美國,不是別人。

▲1853年,佩里率美國海軍登陸日本

一八六〇——一九〇〇年,美國初期土地侵略的企圖,受環境的限制而沒有成功,但是政治的攻勢,卻一天比一天來得兇猛,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它一面幫兇,一面說遵守中立。《天津條約》裏面美國調處中外糾紛的條款,是它的得意之作。從此它就以友人的姿態出現於中國利權爭奪的場所上了。另一方面它已經注意到以文化教育箝制中國,一八六〇年衛廉士「美華書院」的提議,將美國從中國無理(連美國的國際法學者科士達也認為「大部不合理的」)逼取來的所謂「賠償私人損失」的剩餘款項,在中國辦一個培養親美的洋務人才的學校,實際上這就是五十年後「退還」庚款辦教育的先聲。辦學目的和經費來源的性質,是前後如出一轍的。

美公使蒲安臣支持關於「美華書院」的提議,總統林肯也就要答應了,但是國務院卻認為這筆錢,是賠償剩餘的數目,錢應當是中國的,美國不能如此公開作主地花掉它。似乎這時候國務院比四十多年後的國務院還明白道理一些,不好意思隨便指定別人金錢的用途。文化侵略的計劃,暫時沒有實現,然而辦學之提出不可謂不早。

▲晚清留美幼童

我們回顧《望廈條約》之後十幾年中,美國對華貿易一直在增加,它比英國更有把握地認為中國必將成為它的市場。一八五八年的《天津條約》,給它穿上一件更大的外衣了。但是接踵而來的美國南北戰爭給中美貿易的發展以嚴重的打擊。中國港口加開,而美國可以用於中國口岸的商船卻大大減少了。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經濟的沿海貿易權始作俑者的美國竟無法充分享受。

——當然商船的暫時減少,並不是中美貿易受打擊的主要原因。一八六〇年以後幾十年中,美國國內農工業經濟交通各方面的發展,都吸住了它的財力和人力,遠涉重洋的貿易自然不是當務之急。所以一直到中日甲午戰爭之前,中美貿易沒有什麼進展。而且數量上雖然上升,實值反而降落。一八六〇年的貿易,已達二千二百多萬美元,到一八九〇年,反而只有一千九百多萬美元了。

同一時期,美日間的貿易,卻大大的增加,同樣的三十年中增加了一百多倍。甲午中日戰爭期間,美日貿易總值,就超過中美貿易。相形之下,更顯得中美貿易的不景氣。當然,貿易以外,還有許多事情可做。這些事情的進行,都顯示着美國的野心勃勃。

上面已經提到文化方面的佈置,雖然官方計劃沒有馬上實現,事實上美國已經通過教育和慈善機關來工作了。此外,支配中國新軍的幻想,在蒲安臣關於華爾身死,希望另外一個美國人替他的報告,已經表現無遺。其實美國更重視的是中國的海軍,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英國人阿思本要做中國海軍統帥,功敗垂成,到了八十年代美國人蕭孚爾就想通過李鴻章再來試一試。蕭孚爾的失敗,沒有打消美國野心。後來一九一一年美國伯利恆鋼鐵公司和中國訂立一個祕密合同,要代造兵船並派軍官教練中國海軍。一九一三年國務院得海軍部同意,向中國政府表示贊同。這證明美國是一貫地想要控制中國的武裝力量的。

▲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

至於列強對華工業投資的競爭,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已經表現得很尖銳,鐵路電線權利的爭奪,美國也不後人。但是此時美國並無充分實力,中國尤不表示歡迎,所以蒲安臣就樂得做好人,代表中國和美國國務卿西華德訂約,提出不干涉中國行政的口號,收買中國的歡心,並藉此抵制別人。等到將來時機成熟,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所以一八六〇年之後,幾十年中,美國對華政策之顯著的成功,是在各方面有了先事的佈置,又使中國人深信不疑。就整個遠東局勢說,它一貫的政策,是培植日本,支持日本以抵抗沙俄勢力的南下,通過日本以侵略朝鮮。甲午戰爭和三國干涉還遼時期,美國對日本的拉攏,自是意中之事。總而言之,美國是在多方創造有利的條件,靜候對亞洲大陸下手的機會。

從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全世界的帝國主義者都參加了宰割中國的競爭。和美國一樣視中國為囊中物的英國,也不得不改換策略,公開宣告中國和土耳其一樣都是「垂死的民族」,每個「活的民族」都有宰割它的「權利」(一八九八年五月四日英外相沙爾斯布雷的演說)。英國不是願意暴露它的真面目,也不是願意放棄囊括中國的企圖,但是面對群敵,孤立無援,不得已出此。而此時美國剛好一腳跳上菲律賓,來勢洶洶。美國在瓜分中國的筵席上,是晚到的客人,沒有座位,它連勢力範圍都沒有。但是它和英國同看着席捲中國的遠景。英美基本上是有矛盾的,但此時正好合作,而且一八九九年初在華爭奪利權的英美資本家團體已具有默契,所以不久英國就同意美國提出所謂門戶開放的口號,出了一番大風頭,接着又提出所謂領土完整的原則。

▲1899年,美國PUCK雜誌上關於瓜分中國的漫畫,美國要求門戶開放

所謂門戶開放,和領土完整本來毫無相干。一八九八年美國佔據了菲律賓,然後宣佈菲律賓門戶開放,所以實際上它是純粹通商上的一個原則,而且本來是應用於殖民地的。至於「領土完整」也不是當時英美集團所專有的口號,在一八九七年四月初法國提出要求租借廣州灣、建築滇越路、中國西南毗連北圻地域和海南島之不割讓,還說是為了「維持中國領土完整」。所以美國一再公開的宣言,並不能阻止它自己在一九〇〇年要租借三沙灣的陰謀。在這個期間,美國不但在政治上乘人之危,在經濟上它還不動聲色地割掉中國人民的命脈。海約翰和柔克義力阻法俄提高中國關稅以便償還庚子賠款的提議,為了怕賠款的負擔被中國轉嫁到美國貨物上面去結果殘酷的重負,就都落在中國農民身上。

一九〇〇——一九一一年。從義和團運動到辛亥革命,美國經常喊的除了「門戶開放」「領土完整」之外,還有「行政完整」「強有力的政府」「統一」等口號。自從不平等條約成立以來,外國公使都在不斷埋怨中國政府的無力,不能督促地方官吏,不能鎮壓各地民眾。在門戶開放的原則下,美國當然更希望有個穩定的,統一的,而同時肯替帝國主義效勞的政府。它當然不反對這種政府對內力量的加強。辛亥革命時期美國對南京政府的嚴拒,而對袁世凱的欣然建立「事實上的關係」,就是一個例子。


閱讀推薦|晚清七十年(典藏版)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發佈於12小时前

閱讀推薦|香港中隊1984-1997:英國海軍在香港的最後歲月

陳志輝

書摘發佈於3日前

身份蛻變|70年代港劇中盡顯將帥風範的女強人

黃夏柏

書摘發佈於9日前

從陳寶箴到陳寅恪,義寧陳氏三代的錚錚鐵骨

郭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