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九龍城寨清拆三十周年,多圖回顧神秘歷史

  近日,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上映,又掀起了一波關於九龍城寨的熱話。


  有將近五十年,九龍城寨這個奇特社群是位於香港中心地帶的黑暗世界。城寨沒有法律、漠視基本服務、規劃條例或建築標準,但它不但繼續存在,而且蓬勃發展。但是,在英國、中國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況下,這種地方怎麼能存在於一個現代城市之中?誰會在那裏生活?為什麼?




  1994年4月,城寨正式完成清拆,距今正好三十年。


  2015年,香港中華書局出版《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揭開關於城寨的神秘面紗。在此,小編想跟大家分享本書的〈主編序〉(作者黃培烽、陳嫻嫻;此處有刪節)。




——————————


  我們對九龍城寨的故事耳熟能詳,但在它清拆二十多年後,我們仍然聽到大量難以判斷真偽的傳聞。這部攝影集兼訪問集,就是關於九龍城寨的傳說和真相。


  本書作者格雷格.吉拉德(Greg Girard)及林保賢(Ian Lambot)是專業攝影師和建築師。他們曾在香港工作,在1987 至1992年(即清拆計劃公佈至最後一名居民遷出)期間幾乎每個月走進城寨,與居民進行訪談及拍照──林保賢主要拍攝建築景觀,格雷格.吉拉德則主要負責人物特寫。二人在1993年出版的City of Darkness 初版,數度再版後斷巿多年,及至2014 年推出增訂本City of Darkness Revisited,至於日文版《九龍城探訪》亦多次再版,可見城寨的魔力。


  本書保留原著超過三百張照片、長篇論文及人物訪問,並重新編排,以便讀者理解關於城寨的歷史、居民生活及意義。





還原真實的城寨


  城寨每每被視為罪惡之城——儘管這種壞印象並非完全缺乏根據,但反映我們對城寨的認識過分片面。本書上半部就還原它的真實面貌。


  林保賢首先在〈虛妄與真實〉一文中爬梳歷史檔案,對照印象及事實,指出城寨「罪惡淵藪」的日子甚短,罪案率亦不比城外高,難以稱得上是「罪惡之城」。對居民來說,城寨只是一處平民地,鏡頭下的無牌牙醫、食品工場和山寨廠東主、木匠、理髮師、士多老闆和通宵趕製潮州糕餅的工人等,跟一般小巿民沒有兩樣。格雷格.吉拉德的照片避免獵奇,力求以平實的方式記錄城寨居民的真實面貌。在訪問中,他們分享了各自到城寨生活的理由,不一定如意,但總算在城寨找到了較為安穩的生活。英國《獨立報》記者彼得.波帕姆(Peter Popham)在〈九龍城寨──本來面目〉中亦注意到城寨最弔詭之處:它的「三不管」地位諷刺地為居民提供生存空間。




  那麼,城寨何以變成「三不管」地帶?多次到訪城寨的茱莉亞.威爾金森(Julia Wilkinson)在〈九龍巡檢司的要塞〉一文中整理了城寨的早期歷史,指出它從一開始就是中英政府的角力場。它的特殊地位在於為居民提供生存空間的同時,亦成就了一個異於常態的建築空間。建築師詹姆斯.塞韋爾(James Saywell)則以〈迷你城市的建築〉為題,描述了城寨內的高層樓宇如何在戰後拔地而起,以及如何在近乎沒有監管下發展出獨特的建築結構。本書收錄的歷史照片,就見證了城寨如何從一座四周被城牆包圍着的中式城池,最終演變成陽光難以到達地面的「黑暗之城」的過程。




  在清拆前,城寨內幾乎所有的大廈都緊貼在一起,發展商在樓宇間開發通道,居民則自行畫上路標。不過對外人來說,城寨始終是一座巨型立體迷宮。林保賢的照片帶領我們穿梭於縱橫交錯的窄巷和梯間,用照相機捕捉其昏暗、潮濕及破落。他亦深入城寨內部的老人中心,內裏的光明及寧靜,與外面昏暗的街巷形成強烈對比。到達天台後,則豁然開朗,小朋友們在玩耍,頭上頂着藍天,以及即將降落在啟德機場的珍寶客機。




重新認識城寨傳奇


  城寨是屬於香港的都巿傳說。本書上半部集中描述城寨的真相,下半部則探討城寨這傳奇何以歷久不衰。


 社會學家呂大樂在〈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中指出,大部分香港人其實從未踏足其中,誇張失實的傳說反而鞏固它的傳奇。書中亦收錄了美國記者凱西.布雷斯林(Cathie Breslin)在1963年的一篇雜誌報道,描述她到城寨尋訪鴉片煙館的見聞。另一方面,喬恩.雷斯尼克(Jon Resnick)則以豐富的資料佐證,在〈流行文化與城寨〉一文中解釋城寨存在時,流行文化如何描述這座孤島,在它消失後如何繼續激發創意,延續它那擠迫、混亂及骯髒的印象。沒錯,城寨的確存在罪惡,但受訪者不約而同表示大家平日都相安無事,甚少遇到麻煩。事實是,「三不管」只是傳說,本書收錄的歷史檔案及訪問(警察、郵差、街坊福利會副會長及機電工程師等)都證明港府絕非對此地放任不管,警察定期巡邏,部分單位有合法的水電供應,甚至有郵差穿梭於這座迷宮內。當然,攝影師也拍攝了吸毒過程,但整體來說,從相片中看到的城寨,生活都十分安靜、十分平凡。





  港府在1987年宣佈清拆計劃。旅居香港的菲奧諾拉.麥克休(Fionnuala McHugh)以〈清拆九龍城寨〉回顧港英政府多次企圖清拆城寨,都受阻於居民的反抗及中方的反對而未竟全功,但這次中英已達成秘密協定。城寨的清拆意味着數萬名居民失去了這個獨特的生存空間,居民和商舖老闆在訪問中都深表無奈,談論得最多的是,賠償可以用多久、離開後如何謀生呢?城寨在1994年被夷平,林保賢和格雷格.吉拉德的照片成為這座迷你城巿的最珍貴的記錄。格雷格.吉拉德其中一張照片尤其感人,女孩將臉貼在已被移往城外的床褥上,依依不捨。對她來說,歷史問題太遙遠,這裏並非罪惡之城,也並不傳奇,只是家園而已。




  我們無法再進入城寨了,但大家依然樂此不疲地談論着它,作家也斯的〈九龍城寨:我們的空間〉則認為回憶城寨並非為了懷舊,而是為了思考我們身處其中的空間。透過一張張城寨的舊照片、一篇篇居民訪問,本書重新檢視城寨──也就是香港──的曲折歷史,並思考這個時代的種種。沒錯,這正是城寨清拆二十年後,格雷格.吉拉德和林保賢這部作品依然具吸引力的原因。


 閱讀推薦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


格雷格‧吉拉德(Greg Girard)、林保賢(Ian Lambot) 著

ISBN:9789888340897


⭐唯一一本全面記錄九龍城寨清拆前歷史的專書

⭐逾三百幅高清圖片,全彩印刷,真實展示城寨生活

⭐軟精裝,22.6*24.9cm大開本

⭐榮獲第九屆香港書獎;豆瓣9.4分


  本書不但收錄具份量的歷史篇章,更有俯拾皆是的精彩照片、繪畫、地圖和城寨街坊的口述故事,詳細地探討1945至1990年間城寨的急遽發展,同時研究它過去的黑暗面。城寨總給人詭異和神秘之感,是源於許多關於它的謬見,此書也會道出這些謬見背後的真相。


  城寨清拆二十年多後,本書記錄了城寨的黃金歲月與消亡,與讀者一同重新思考和認識九龍城寨這個空間和生活其中的不平凡社群,為他們留下獨特的城寨印記,撿拾城寨的凋零與茂盛。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發佈於11日前

身份、國家與記憶:民國西南少數民族身份建構的變化細節

開明書店

書摘發佈於17日前

銅牌的幸福生活

木木

書摘發佈於19日前

安樂死|究竟是死於安樂,還是協助自殺?

非凡出版

書摘

九龍城寨清拆三十周年,多圖回顧神秘歷史

  近日,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上映,又掀起了一波關於九龍城寨的熱話。


  有將近五十年,九龍城寨這個奇特社群是位於香港中心地帶的黑暗世界。城寨沒有法律、漠視基本服務、規劃條例或建築標準,但它不但繼續存在,而且蓬勃發展。但是,在英國、中國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況下,這種地方怎麼能存在於一個現代城市之中?誰會在那裏生活?為什麼?




  1994年4月,城寨正式完成清拆,距今正好三十年。


  2015年,香港中華書局出版《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揭開關於城寨的神秘面紗。在此,小編想跟大家分享本書的〈主編序〉(作者黃培烽、陳嫻嫻;此處有刪節)。




——————————


  我們對九龍城寨的故事耳熟能詳,但在它清拆二十多年後,我們仍然聽到大量難以判斷真偽的傳聞。這部攝影集兼訪問集,就是關於九龍城寨的傳說和真相。


  本書作者格雷格.吉拉德(Greg Girard)及林保賢(Ian Lambot)是專業攝影師和建築師。他們曾在香港工作,在1987 至1992年(即清拆計劃公佈至最後一名居民遷出)期間幾乎每個月走進城寨,與居民進行訪談及拍照──林保賢主要拍攝建築景觀,格雷格.吉拉德則主要負責人物特寫。二人在1993年出版的City of Darkness 初版,數度再版後斷巿多年,及至2014 年推出增訂本City of Darkness Revisited,至於日文版《九龍城探訪》亦多次再版,可見城寨的魔力。


  本書保留原著超過三百張照片、長篇論文及人物訪問,並重新編排,以便讀者理解關於城寨的歷史、居民生活及意義。





還原真實的城寨


  城寨每每被視為罪惡之城——儘管這種壞印象並非完全缺乏根據,但反映我們對城寨的認識過分片面。本書上半部就還原它的真實面貌。


  林保賢首先在〈虛妄與真實〉一文中爬梳歷史檔案,對照印象及事實,指出城寨「罪惡淵藪」的日子甚短,罪案率亦不比城外高,難以稱得上是「罪惡之城」。對居民來說,城寨只是一處平民地,鏡頭下的無牌牙醫、食品工場和山寨廠東主、木匠、理髮師、士多老闆和通宵趕製潮州糕餅的工人等,跟一般小巿民沒有兩樣。格雷格.吉拉德的照片避免獵奇,力求以平實的方式記錄城寨居民的真實面貌。在訪問中,他們分享了各自到城寨生活的理由,不一定如意,但總算在城寨找到了較為安穩的生活。英國《獨立報》記者彼得.波帕姆(Peter Popham)在〈九龍城寨──本來面目〉中亦注意到城寨最弔詭之處:它的「三不管」地位諷刺地為居民提供生存空間。




  那麼,城寨何以變成「三不管」地帶?多次到訪城寨的茱莉亞.威爾金森(Julia Wilkinson)在〈九龍巡檢司的要塞〉一文中整理了城寨的早期歷史,指出它從一開始就是中英政府的角力場。它的特殊地位在於為居民提供生存空間的同時,亦成就了一個異於常態的建築空間。建築師詹姆斯.塞韋爾(James Saywell)則以〈迷你城市的建築〉為題,描述了城寨內的高層樓宇如何在戰後拔地而起,以及如何在近乎沒有監管下發展出獨特的建築結構。本書收錄的歷史照片,就見證了城寨如何從一座四周被城牆包圍着的中式城池,最終演變成陽光難以到達地面的「黑暗之城」的過程。




  在清拆前,城寨內幾乎所有的大廈都緊貼在一起,發展商在樓宇間開發通道,居民則自行畫上路標。不過對外人來說,城寨始終是一座巨型立體迷宮。林保賢的照片帶領我們穿梭於縱橫交錯的窄巷和梯間,用照相機捕捉其昏暗、潮濕及破落。他亦深入城寨內部的老人中心,內裏的光明及寧靜,與外面昏暗的街巷形成強烈對比。到達天台後,則豁然開朗,小朋友們在玩耍,頭上頂着藍天,以及即將降落在啟德機場的珍寶客機。




重新認識城寨傳奇


  城寨是屬於香港的都巿傳說。本書上半部集中描述城寨的真相,下半部則探討城寨這傳奇何以歷久不衰。


 社會學家呂大樂在〈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中指出,大部分香港人其實從未踏足其中,誇張失實的傳說反而鞏固它的傳奇。書中亦收錄了美國記者凱西.布雷斯林(Cathie Breslin)在1963年的一篇雜誌報道,描述她到城寨尋訪鴉片煙館的見聞。另一方面,喬恩.雷斯尼克(Jon Resnick)則以豐富的資料佐證,在〈流行文化與城寨〉一文中解釋城寨存在時,流行文化如何描述這座孤島,在它消失後如何繼續激發創意,延續它那擠迫、混亂及骯髒的印象。沒錯,城寨的確存在罪惡,但受訪者不約而同表示大家平日都相安無事,甚少遇到麻煩。事實是,「三不管」只是傳說,本書收錄的歷史檔案及訪問(警察、郵差、街坊福利會副會長及機電工程師等)都證明港府絕非對此地放任不管,警察定期巡邏,部分單位有合法的水電供應,甚至有郵差穿梭於這座迷宮內。當然,攝影師也拍攝了吸毒過程,但整體來說,從相片中看到的城寨,生活都十分安靜、十分平凡。





  港府在1987年宣佈清拆計劃。旅居香港的菲奧諾拉.麥克休(Fionnuala McHugh)以〈清拆九龍城寨〉回顧港英政府多次企圖清拆城寨,都受阻於居民的反抗及中方的反對而未竟全功,但這次中英已達成秘密協定。城寨的清拆意味着數萬名居民失去了這個獨特的生存空間,居民和商舖老闆在訪問中都深表無奈,談論得最多的是,賠償可以用多久、離開後如何謀生呢?城寨在1994年被夷平,林保賢和格雷格.吉拉德的照片成為這座迷你城巿的最珍貴的記錄。格雷格.吉拉德其中一張照片尤其感人,女孩將臉貼在已被移往城外的床褥上,依依不捨。對她來說,歷史問題太遙遠,這裏並非罪惡之城,也並不傳奇,只是家園而已。




  我們無法再進入城寨了,但大家依然樂此不疲地談論着它,作家也斯的〈九龍城寨:我們的空間〉則認為回憶城寨並非為了懷舊,而是為了思考我們身處其中的空間。透過一張張城寨的舊照片、一篇篇居民訪問,本書重新檢視城寨──也就是香港──的曲折歷史,並思考這個時代的種種。沒錯,這正是城寨清拆二十年後,格雷格.吉拉德和林保賢這部作品依然具吸引力的原因。


 閱讀推薦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


格雷格‧吉拉德(Greg Girard)、林保賢(Ian Lambot) 著

ISBN:9789888340897


⭐唯一一本全面記錄九龍城寨清拆前歷史的專書

⭐逾三百幅高清圖片,全彩印刷,真實展示城寨生活

⭐軟精裝,22.6*24.9cm大開本

⭐榮獲第九屆香港書獎;豆瓣9.4分


  本書不但收錄具份量的歷史篇章,更有俯拾皆是的精彩照片、繪畫、地圖和城寨街坊的口述故事,詳細地探討1945至1990年間城寨的急遽發展,同時研究它過去的黑暗面。城寨總給人詭異和神秘之感,是源於許多關於它的謬見,此書也會道出這些謬見背後的真相。


  城寨清拆二十年多後,本書記錄了城寨的黃金歲月與消亡,與讀者一同重新思考和認識九龍城寨這個空間和生活其中的不平凡社群,為他們留下獨特的城寨印記,撿拾城寨的凋零與茂盛。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發佈於11日前

身份、國家與記憶:民國西南少數民族身份建構的變化細節

開明書店

書摘發佈於17日前

銅牌的幸福生活

木木

書摘發佈於19日前

安樂死|究竟是死於安樂,還是協助自殺?

非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