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論壇

校長論壇|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喜慶紮作技藝傳承意義和價值

  香港中華書局於中環中商藝術大廈舉辦「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喜慶紮作技藝傳承意義和價值」,邀得香港歷史研究者黃競聰博士、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許振隆校長、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視覺藝術科主任羅麗容老師、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張寶雯校長及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嚴麗萍副校長擔任主講嘉賓,透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共同分享並交流喜慶紮作技藝傳承意義和價值,同時向全港中小學師生推廣及普及中華文化的內容與方式。


  紮作又稱紙紮,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民間手藝。在沒有機器的年代,所有紮作品均出自人手製作,物料就地取材,以竹篾、紗紙、漿糊等簡單材料,憑藉匠人的巧手、經驗和技術,製作出外型千變萬化的紮作品。


  黃競聰博士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紮作技藝》作者之一,多年來對紮作技藝的歷史與文化意義深入鑽研,他認為紮作是一項非常傳統且充滿傳承價值的手工藝品,體現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時至今日,每逢香港傳統節慶或祭祀活動,仍會用紮作品,常見如獅頭、龍頭、燈籠、花炮、紙紮祭品如金銀衣紙、衣包等。紮作師傅憑着想像力與一對巧手,每一件製成品都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然而紮作技藝卻萬變不離其宗。


  在社會實踐、宗教儀式或節慶活動中,不乏看見紮作藝術的身影。例如傳統坊間待嫁的少女組織「七姐會」,有的更會預先向紮作舖訂製七姐盆,並配有紙製紮作衣服、鞋、脂和粉撲等。七姐盆的設計講究,盤內配有牛郎織女鵲橋的佈景,外圍貼有鏡、梳和胭脂盒等,四周更裝有電燈。隨着時代變遷,愈來愈少人拜祭七姐,而七姐盆亦由複雜的紮作品簡化為電腦印刷的平面紙品。


  及後,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顧問許振隆校長攜同視覺藝術科主任羅麗容老師上台分享,以「籌劃紮作藝術課程和活動,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和非遺傳承」為題,思考學校可以如何積極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及國民教育。在正規課程內,各個科目均會添加與中華傳統文化及國家安全教育的相關內容,增加學生對祖國歷史、文化、地理、發展等多方面的認識,從而傳承中華文化,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至於課餘時間,學校更舉辦傳統工藝班,其中紮作技藝已是重要的一項。在「紮作藝術課程和活動」中,更選擇了《貔貅》作為專題研學,學生在課程中製作出一顆顆別緻的貔貅紮作,也親嘗了製作手工藝的滋味。在成果方面,該校更於校外舉辦「貔貅舞專題研學及龍獅麒麟文化展」及學生作品展,學生聯同大嶼山少年警訊合力紮出一個2.5米高的世界最大的貔貅工藝展品,並成功獲世界紀錄協會頒發認可證書,可謂可喜可賀。


  至於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張寶雯校長,本身也是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前會長,曾經在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協助舉辦中國花燈計劃,曾舉辦專題講座、花燈紮作工作坊、花燈設計比賽等一系列的活動,從無到有地教授學生親自製作這項民間技藝,並且分享成果。這種全方位推動藝術教育的方式,實在用心。在校內,張校長也分享學生如何在課堂內外接觸傳統中華文化,例如聽戲曲、射箭活動、學習國畫與書法等,而利用環保物料製作中秋花燈,更是廣受學生歡迎。張校長坦言,由學生親手完成的花燈製成品比想像中更加精美,師生都感到非常雀躍。


  最後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嚴麗萍副校長分享該校推展紮作藝術課程的背景,以及如何在事前做足功夫籌備課程。事實上,在視覺藝術課程設計融入STEM元素,是未來的趨向,只要培養學生創意思維及創造力,就能將學習模式導向實踐體驗,從而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嚴副校以校本紮作藝術課程推行情況為例,學校安排小六學生設計花燈,透過八個課節的視覺藝術課,從花燈的歷史、基本紮法開始認識,有了初步認知後,再開始繪畫屬於自己的花燈造型設計圖,最後就是成品製作。從照片可見,學生紮出來的花燈各有特色,非常可愛。


  在學校分享環節結束時,黃競聰博士上台回應分享,表示自己只是紮作技藝的研究者,看見這麼多位教育同工在校內推動紮作文化,十分感動,希望這項非遺能夠繼續傳承下去,並且發揚光大。


 — 閲讀推薦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紮作技藝

黃競聰 李凌瀚 著

ISBN:9789888860227

  紮作又稱紙紮,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民間手藝。紮作師傅以竹篾、紗紙、漿糊等簡單材料,憑其巧手與經驗,製作出外型千變萬化的紮作品。時至今日,每逢香港傳統節慶或祭祀活動,仍會用紮作品,常見如獅頭、龍頭、燈籠、花炮,以及紙紮祭品如金銀衣紙、衣包等。

  紮作與香港人的生活既遠且近,涉及範圍廣泛。本書分歷史、技藝與文化三個篇章,從不同面向介紹香港紮作技藝。除了簡介紮作基本原則與技巧,輔以九種傳統紮作品的製作說明外,也從文化傳統、行業變遷、行會組織、出口貿易,以至官方對外宣傳活動,述說香港紮作技藝的種種故事。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發佈於11日前

深山裏傳承千年的別樣儀式——尋找孔子家祭禮

中華書局

書摘發佈於11日前

活着的人,不要忽略他們為何而死

中華書局

校長論壇發佈於17日前

校長論壇|提升普通話學習氛圍系列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與文化的傳承

中華書局

校長論壇

校長論壇|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喜慶紮作技藝傳承意義和價值

  香港中華書局於中環中商藝術大廈舉辦「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喜慶紮作技藝傳承意義和價值」,邀得香港歷史研究者黃競聰博士、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許振隆校長、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視覺藝術科主任羅麗容老師、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張寶雯校長及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嚴麗萍副校長擔任主講嘉賓,透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共同分享並交流喜慶紮作技藝傳承意義和價值,同時向全港中小學師生推廣及普及中華文化的內容與方式。


  紮作又稱紙紮,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民間手藝。在沒有機器的年代,所有紮作品均出自人手製作,物料就地取材,以竹篾、紗紙、漿糊等簡單材料,憑藉匠人的巧手、經驗和技術,製作出外型千變萬化的紮作品。


  黃競聰博士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紮作技藝》作者之一,多年來對紮作技藝的歷史與文化意義深入鑽研,他認為紮作是一項非常傳統且充滿傳承價值的手工藝品,體現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時至今日,每逢香港傳統節慶或祭祀活動,仍會用紮作品,常見如獅頭、龍頭、燈籠、花炮、紙紮祭品如金銀衣紙、衣包等。紮作師傅憑着想像力與一對巧手,每一件製成品都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然而紮作技藝卻萬變不離其宗。


  在社會實踐、宗教儀式或節慶活動中,不乏看見紮作藝術的身影。例如傳統坊間待嫁的少女組織「七姐會」,有的更會預先向紮作舖訂製七姐盆,並配有紙製紮作衣服、鞋、脂和粉撲等。七姐盆的設計講究,盤內配有牛郎織女鵲橋的佈景,外圍貼有鏡、梳和胭脂盒等,四周更裝有電燈。隨着時代變遷,愈來愈少人拜祭七姐,而七姐盆亦由複雜的紮作品簡化為電腦印刷的平面紙品。


  及後,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顧問許振隆校長攜同視覺藝術科主任羅麗容老師上台分享,以「籌劃紮作藝術課程和活動,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和非遺傳承」為題,思考學校可以如何積極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及國民教育。在正規課程內,各個科目均會添加與中華傳統文化及國家安全教育的相關內容,增加學生對祖國歷史、文化、地理、發展等多方面的認識,從而傳承中華文化,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至於課餘時間,學校更舉辦傳統工藝班,其中紮作技藝已是重要的一項。在「紮作藝術課程和活動」中,更選擇了《貔貅》作為專題研學,學生在課程中製作出一顆顆別緻的貔貅紮作,也親嘗了製作手工藝的滋味。在成果方面,該校更於校外舉辦「貔貅舞專題研學及龍獅麒麟文化展」及學生作品展,學生聯同大嶼山少年警訊合力紮出一個2.5米高的世界最大的貔貅工藝展品,並成功獲世界紀錄協會頒發認可證書,可謂可喜可賀。


  至於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張寶雯校長,本身也是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前會長,曾經在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協助舉辦中國花燈計劃,曾舉辦專題講座、花燈紮作工作坊、花燈設計比賽等一系列的活動,從無到有地教授學生親自製作這項民間技藝,並且分享成果。這種全方位推動藝術教育的方式,實在用心。在校內,張校長也分享學生如何在課堂內外接觸傳統中華文化,例如聽戲曲、射箭活動、學習國畫與書法等,而利用環保物料製作中秋花燈,更是廣受學生歡迎。張校長坦言,由學生親手完成的花燈製成品比想像中更加精美,師生都感到非常雀躍。


  最後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嚴麗萍副校長分享該校推展紮作藝術課程的背景,以及如何在事前做足功夫籌備課程。事實上,在視覺藝術課程設計融入STEM元素,是未來的趨向,只要培養學生創意思維及創造力,就能將學習模式導向實踐體驗,從而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嚴副校以校本紮作藝術課程推行情況為例,學校安排小六學生設計花燈,透過八個課節的視覺藝術課,從花燈的歷史、基本紮法開始認識,有了初步認知後,再開始繪畫屬於自己的花燈造型設計圖,最後就是成品製作。從照片可見,學生紮出來的花燈各有特色,非常可愛。


  在學校分享環節結束時,黃競聰博士上台回應分享,表示自己只是紮作技藝的研究者,看見這麼多位教育同工在校內推動紮作文化,十分感動,希望這項非遺能夠繼續傳承下去,並且發揚光大。


 — 閲讀推薦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紮作技藝

黃競聰 李凌瀚 著

ISBN:9789888860227

  紮作又稱紙紮,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民間手藝。紮作師傅以竹篾、紗紙、漿糊等簡單材料,憑其巧手與經驗,製作出外型千變萬化的紮作品。時至今日,每逢香港傳統節慶或祭祀活動,仍會用紮作品,常見如獅頭、龍頭、燈籠、花炮,以及紙紮祭品如金銀衣紙、衣包等。

  紮作與香港人的生活既遠且近,涉及範圍廣泛。本書分歷史、技藝與文化三個篇章,從不同面向介紹香港紮作技藝。除了簡介紮作基本原則與技巧,輔以九種傳統紮作品的製作說明外,也從文化傳統、行業變遷、行會組織、出口貿易,以至官方對外宣傳活動,述說香港紮作技藝的種種故事。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發佈於11日前

深山裏傳承千年的別樣儀式——尋找孔子家祭禮

中華書局

書摘發佈於11日前

活着的人,不要忽略他們為何而死

中華書局

校長論壇發佈於17日前

校長論壇|提升普通話學習氛圍系列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與文化的傳承

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