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從波提切利到梵高 │ 聽豐子愷談近代藝術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特別展覽「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於昨日揭幕,展覽展出提切利、拉斐爾、莫奈和梵高等多位著名藝術大師筆下共52幅鉅作。這些大師的名字雖是耳熟能詳,但我們是否真正了解其中?
一睹真跡前不如先與漫畫大師豐子愷詳談近代藝術,窺探那些隱藏在名畫背後的秘密、意義及對藝術史的影響。
——————————
世界觀念在人心中怎樣地表現?這是歷史的問題。但就實際上看來,無限的統一的人格,是永遠不息地在那裏變形,而創造下去的。現代藝術中所表現的人格形態如何?是我們現在所要論述的問題。但在論述這問題之前,必須先把藝術的三種根本形式說明一下。
如前所述,自然與人類的對峙,是文化的發展的起點。換一句話,就是人類對於自然取怎樣的態度而觀察的問題。創造的人格,成了他人不能干犯的特獨的個性而出現,這個性的差別,大都是根基於「觀看」的動作的。
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等造形藝術—的歷史,其實就是「觀看」的歷史。觀看的態度變更了,藝術的技巧也變更,即藝術的形式也變更了。但觀看的態度是因了什麼而變更的呢?答曰,是因了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如何而變更的。這樣說來,藝術的歷史,可說就是對於自然的看法的歷史,即世界觀的歷史。某評家說:「近代的印象派,不是一種傾向,而是一種世界觀。」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印象派,對於一切藝術是都可適用的。
「觀看」一事,似乎是單純的,其實卻很複雜。但大體分為active與passive的兩種。即「觀看」一事中,有這兩種的活動,前者是外面的,後者是內面的。即在前者,人是受動的,從外面向內面而動作;在後者,人是能動的,從內面向外面而動作。觀看的態度,因了這兩種差別而變更,因之所惹起的心象,亦自不同。我們欲觀看,在外界必須有一種物象。這物象滲入於心中,而成為一種刺戟。我們的眼不但受納外面滲入來的刺戟,又把這刺戟通達於精神中,而惹起思維。即由刺戟成為感覺,成為意識,而結合於思維中。這種事實,略加反省便容易理解。如柏拉圖所說,「眼不僅受納刺戟,同時又必使之服從」。原來外界的刺激達於我們的意識的時候,我們並不照外界所有的樣子而意識,而必把它加以變化。我們凝視自然的時候,不是僅把外界的姿態照樣地映寫在心鏡中,而必用自我的統一來支配它們,而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如德國大詩人歌德(Goethe)所說,看見物象而不加以思考,猶如不見。由眼的刺戟流入於思維,與之合結成為一種的「姿態」。使刺戟變成姿態的,便是思維。假如我們觀看外界的一株柏樹。不入思維而僅於感覺的時候,這只是一種綠色的斑點而已。我們受了外界的剌戟的時候,如欲明白其為什麼東西,則必須思考;用內面的根本的概念來把它整理,用經驗來把它補充,然後綠色的斑點方始變成柏樹而為我們所認識。欲認識一株樹,必須經過這樣複雜的手續。
這passive的動作與active的動作的兩種力,常是相互地作用着的。不過我們在精神活動的時候,不容易注意到罷了。這兩者中僅乎一種活動,是不可能的;必須兩者共同動作,而現象方始成立。
在這裏我們必須就各人的性情而考察一下:能動的性情的人,與受動的性情的人,其眼的作用,注意的強度,經驗的量,思維的力,及知識的範圍,互有差異,其觀看的作用也互相不同。因了這條件的變化,其所見的現象也各不同。多數的人,並未意識到這些條件;但在實際上差異甚為顯著。即因了這些作用的強弱,而其觀看的動作或以外面為主,或以內面為主;或信賴外界,或信賴自己。前者多依據外界的物象,故可稱為「客觀的」;後者多依據自己內面的心情,故可稱為「主觀的」。因此,人格上所染的個性的色彩漸漸加濃而人與自然的關係,即因此而定。區別了自己與自然,彼與我,外界與內界之後,有的人向自己的內界中找求安居之地,有的人向外界的自然中探覓其住家,又有的人,選了客觀與主觀相融合的境地。人類對於自然的位置,即由此而决定。
試概觀世界文化的歷史,可知都是因了各時各地的思想潮流的根據於何處,而造成各異的文化的。或者可說,世界的文化,是自然與人類的對峙,主觀與客觀的葛藤或調和的歷史。在藝術上,這特質也很顯著。故自來的藝術可分為三種根本的形式。即依據於自然的,客觀的,稱為「自然主義」;沉潛於人的主觀中的,稱為「浪漫主義」;融合主觀與客觀而欲徹底於其中,即成為「古典主義」。
不拘什麼時代的藝術,必歸屬於上述的三種形式中的某一種。近代的藝術,取了那一種形式而發展呢?在近代,這三種形式是同時並存而發展的。柯裴(Courbet,見後文)所提倡,入德國而繁榮的「寫實主義」,從其態度上看來,當然是屬於自然主義的。極端注重視覺而高唱客觀的「印象主義」,可說是自然主義的最適切的代表。又如現代所盛行的「後期印象派」和「未來派」、「立體派」等,可歸屬於浪漫主義。賽尚痕(Cézanne)與果剛(Gauguin)等的藝術,則可稱為古典主義。今將近代各派藝術分類列表如下:
如上所述,藝術的一般的性質,及人格形態與時代的關係,已可大致明白,現在擬再就過去的文化,過去的藝術的足跡,略加考察,然後概觀現代的藝術。
▲本文摘自《豐子愷談近代藝術》
書摘
從波提切利到梵高 │ 聽豐子愷談近代藝術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特別展覽「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於昨日揭幕,展覽展出提切利、拉斐爾、莫奈和梵高等多位著名藝術大師筆下共52幅鉅作。這些大師的名字雖是耳熟能詳,但我們是否真正了解其中?
一睹真跡前不如先與漫畫大師豐子愷詳談近代藝術,窺探那些隱藏在名畫背後的秘密、意義及對藝術史的影響。
——————————
世界觀念在人心中怎樣地表現?這是歷史的問題。但就實際上看來,無限的統一的人格,是永遠不息地在那裏變形,而創造下去的。現代藝術中所表現的人格形態如何?是我們現在所要論述的問題。但在論述這問題之前,必須先把藝術的三種根本形式說明一下。
如前所述,自然與人類的對峙,是文化的發展的起點。換一句話,就是人類對於自然取怎樣的態度而觀察的問題。創造的人格,成了他人不能干犯的特獨的個性而出現,這個性的差別,大都是根基於「觀看」的動作的。
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等造形藝術—的歷史,其實就是「觀看」的歷史。觀看的態度變更了,藝術的技巧也變更,即藝術的形式也變更了。但觀看的態度是因了什麼而變更的呢?答曰,是因了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如何而變更的。這樣說來,藝術的歷史,可說就是對於自然的看法的歷史,即世界觀的歷史。某評家說:「近代的印象派,不是一種傾向,而是一種世界觀。」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印象派,對於一切藝術是都可適用的。
「觀看」一事,似乎是單純的,其實卻很複雜。但大體分為active與passive的兩種。即「觀看」一事中,有這兩種的活動,前者是外面的,後者是內面的。即在前者,人是受動的,從外面向內面而動作;在後者,人是能動的,從內面向外面而動作。觀看的態度,因了這兩種差別而變更,因之所惹起的心象,亦自不同。我們欲觀看,在外界必須有一種物象。這物象滲入於心中,而成為一種刺戟。我們的眼不但受納外面滲入來的刺戟,又把這刺戟通達於精神中,而惹起思維。即由刺戟成為感覺,成為意識,而結合於思維中。這種事實,略加反省便容易理解。如柏拉圖所說,「眼不僅受納刺戟,同時又必使之服從」。原來外界的刺激達於我們的意識的時候,我們並不照外界所有的樣子而意識,而必把它加以變化。我們凝視自然的時候,不是僅把外界的姿態照樣地映寫在心鏡中,而必用自我的統一來支配它們,而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如德國大詩人歌德(Goethe)所說,看見物象而不加以思考,猶如不見。由眼的刺戟流入於思維,與之合結成為一種的「姿態」。使刺戟變成姿態的,便是思維。假如我們觀看外界的一株柏樹。不入思維而僅於感覺的時候,這只是一種綠色的斑點而已。我們受了外界的剌戟的時候,如欲明白其為什麼東西,則必須思考;用內面的根本的概念來把它整理,用經驗來把它補充,然後綠色的斑點方始變成柏樹而為我們所認識。欲認識一株樹,必須經過這樣複雜的手續。
這passive的動作與active的動作的兩種力,常是相互地作用着的。不過我們在精神活動的時候,不容易注意到罷了。這兩者中僅乎一種活動,是不可能的;必須兩者共同動作,而現象方始成立。
在這裏我們必須就各人的性情而考察一下:能動的性情的人,與受動的性情的人,其眼的作用,注意的強度,經驗的量,思維的力,及知識的範圍,互有差異,其觀看的作用也互相不同。因了這條件的變化,其所見的現象也各不同。多數的人,並未意識到這些條件;但在實際上差異甚為顯著。即因了這些作用的強弱,而其觀看的動作或以外面為主,或以內面為主;或信賴外界,或信賴自己。前者多依據外界的物象,故可稱為「客觀的」;後者多依據自己內面的心情,故可稱為「主觀的」。因此,人格上所染的個性的色彩漸漸加濃而人與自然的關係,即因此而定。區別了自己與自然,彼與我,外界與內界之後,有的人向自己的內界中找求安居之地,有的人向外界的自然中探覓其住家,又有的人,選了客觀與主觀相融合的境地。人類對於自然的位置,即由此而决定。
試概觀世界文化的歷史,可知都是因了各時各地的思想潮流的根據於何處,而造成各異的文化的。或者可說,世界的文化,是自然與人類的對峙,主觀與客觀的葛藤或調和的歷史。在藝術上,這特質也很顯著。故自來的藝術可分為三種根本的形式。即依據於自然的,客觀的,稱為「自然主義」;沉潛於人的主觀中的,稱為「浪漫主義」;融合主觀與客觀而欲徹底於其中,即成為「古典主義」。
不拘什麼時代的藝術,必歸屬於上述的三種形式中的某一種。近代的藝術,取了那一種形式而發展呢?在近代,這三種形式是同時並存而發展的。柯裴(Courbet,見後文)所提倡,入德國而繁榮的「寫實主義」,從其態度上看來,當然是屬於自然主義的。極端注重視覺而高唱客觀的「印象主義」,可說是自然主義的最適切的代表。又如現代所盛行的「後期印象派」和「未來派」、「立體派」等,可歸屬於浪漫主義。賽尚痕(Cézanne)與果剛(Gauguin)等的藝術,則可稱為古典主義。今將近代各派藝術分類列表如下:
如上所述,藝術的一般的性質,及人格形態與時代的關係,已可大致明白,現在擬再就過去的文化,過去的藝術的足跡,略加考察,然後概觀現代的藝術。
▲本文摘自《豐子愷談近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