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論壇
當校長選上孔孟——儒家之道與學校抉擇
校長論壇《當校長遇上孔孟 : 儒家之道與學校抉擇》於2023 年7月4 日(星期二)下午2 時至5 時在香港中環域多利皇后街9 號 中商藝術大廈2樓展覽廳舉行了。論壇邀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潘銘基教授講解孔孟在修身、齊家兩方面的生活藝術;香港中華開明書店出版分社社長王春永先生分享學習經典的另一種方式。此外,更請來佛教筏可紀念中學惲福龍校長、新界婦孺福利會梁省德學校陳家偉校長以及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博士陳志宣博士來討論孔孟之道如何應用在學校教育及管理上。
因緣際會,陳家偉校長拜讀王春永社長主編《當才子遇上論語》,感悟其語錄體著作,妙語連珠,別開生面。倘若找學者教授、主編及校長們來一場分享,必有得著!孔子生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因而構建一套以「內仁外禮」的個人修養原則,更強調以德政為核心治國方針,主張以道德教化的方式來管理民眾。校長作為學校的領導,處理學校事務已非易事。近年教育界風高浪急,改變頻繁,校長領導們都感到憂心忡忡。孔子和孟子在亂世中安身立命,更成為萬世師表和文化的中流柢柱,當學者和校長遇上孔孟兩位聖賢,你們想問什麼?是教育理想,是如何管理自己或學校,是如何實踐孔孟思想於生活或學校環境裏,遂意成為校長論壇《當校長遇上孔孟 : 儒家之道與學校抉擇》的主題。
論壇第一部分先由潘銘基教授分享儒家的生活態度。宋代程頤說:「凡看《語》《孟》,且須熟讀玩味。須將聖人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人只看得二書切己,終身盡多也。」潘教授提到讀古書,貴乎能將所學切乎己身。《論語》《孟子》是古聖賢之書,可作為今人行事的依據。我們可以由己及人,從修身與齊家,實踐儒家的生活態度。潘教授亦以球王李惠堂先生為例,說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重要性!
接下來,王春永社長側重講孔孟的生命之道,包括他們和後世儒家,特別是程朱理學的區別,以及張岱(包括王陽明)所提倡的從心悟入的學習方法。王春永社長認為學習孔孟之道的真正目的不是記住幾個概念,正如《金剛經》裏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王春永社長借用這句話說:「若以理論見我,以教條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孔子。」因此王春永社長提出「隨方解縛,因病給藥」,我們不宜將經典當作理論教條生吞活剝,要因時制宜、相機行事去理解當中的道理,以自己的人生體悟來詮釋經文,從而變化自己的氣質,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真正是「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論壇的第二部分是由陳家偉校長主持龍門陣,聯同惲福龍校長和陳志宣博士一起討論「學校教育和管理的抉擇」。陳家偉校長認為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觀念,非常實際,亦證明孔孟之道是「承擔」文化。
惲福龍校長分享佛教筏可中學雖是一所佛教中學,校訓在過去四十多年來都是「明智顯悲」,但在他當校長的13年間,師生上下一直都是奉行「克己復禮」的儒家精神。惲福龍校長相信「禮」是重要的,而「禮」的背後便是互相「尊重」,無論是忠、是孝我們都著重「尊重」兩個字。要達「禮」,首先要「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克制自己的衝動、克制自己不敬之心,能做「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學生」。我們所冀盼的,就是孔孟之道所強調的德行實踐,成為一個真正的「仁」。
同時,惲福龍校長認為儒家學說的奉行及實踐,對管治或統領一個教學團隊亦大有禆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理當遵行的。所謂「人禽之辨」就是人的自覺、人的自重和互相成就,止於至善,這不就是「克己復禮」之所終?
陳志宣博士以一位「民間教育工作者」的經驗,分享儒家文化在生命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實踐。當代新儒家學者牟宗三先生指出中國的學問就是「生命的學問」。 因此在對應現代人所面對的意義虛無、情感封閉、生命無力等問題時,儒家思想就能發揮巨大的作用。當中的關鍵,是把義理放在自己的生命中去實踐;有行動,有體會,就會有成長。
期間陳家偉校長尊師地邀請了高家裕教授和古學俊博士上台闡述個人的見解,他們不約而同地認同儒家學說是入世、實用,重實踐和環保的。台下亦有參與者發問「考試標準答案」、「章句編碼」等問題與台上嘉賓交流切磋,熱鬧非常。最後嘉賓總結認為儒家思想觀念深刻影響了我們中華的文化、影響了我們處事待人的態度,並認同是次校長論壇確實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台,和而不同,對學習或研習經典的方式另有一番體會。
校長論壇
當校長選上孔孟——儒家之道與學校抉擇
校長論壇《當校長遇上孔孟 : 儒家之道與學校抉擇》於2023 年7月4 日(星期二)下午2 時至5 時在香港中環域多利皇后街9 號 中商藝術大廈2樓展覽廳舉行了。論壇邀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潘銘基教授講解孔孟在修身、齊家兩方面的生活藝術;香港中華開明書店出版分社社長王春永先生分享學習經典的另一種方式。此外,更請來佛教筏可紀念中學惲福龍校長、新界婦孺福利會梁省德學校陳家偉校長以及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博士陳志宣博士來討論孔孟之道如何應用在學校教育及管理上。
因緣際會,陳家偉校長拜讀王春永社長主編《當才子遇上論語》,感悟其語錄體著作,妙語連珠,別開生面。倘若找學者教授、主編及校長們來一場分享,必有得著!孔子生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因而構建一套以「內仁外禮」的個人修養原則,更強調以德政為核心治國方針,主張以道德教化的方式來管理民眾。校長作為學校的領導,處理學校事務已非易事。近年教育界風高浪急,改變頻繁,校長領導們都感到憂心忡忡。孔子和孟子在亂世中安身立命,更成為萬世師表和文化的中流柢柱,當學者和校長遇上孔孟兩位聖賢,你們想問什麼?是教育理想,是如何管理自己或學校,是如何實踐孔孟思想於生活或學校環境裏,遂意成為校長論壇《當校長遇上孔孟 : 儒家之道與學校抉擇》的主題。
論壇第一部分先由潘銘基教授分享儒家的生活態度。宋代程頤說:「凡看《語》《孟》,且須熟讀玩味。須將聖人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人只看得二書切己,終身盡多也。」潘教授提到讀古書,貴乎能將所學切乎己身。《論語》《孟子》是古聖賢之書,可作為今人行事的依據。我們可以由己及人,從修身與齊家,實踐儒家的生活態度。潘教授亦以球王李惠堂先生為例,說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重要性!
接下來,王春永社長側重講孔孟的生命之道,包括他們和後世儒家,特別是程朱理學的區別,以及張岱(包括王陽明)所提倡的從心悟入的學習方法。王春永社長認為學習孔孟之道的真正目的不是記住幾個概念,正如《金剛經》裏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王春永社長借用這句話說:「若以理論見我,以教條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孔子。」因此王春永社長提出「隨方解縛,因病給藥」,我們不宜將經典當作理論教條生吞活剝,要因時制宜、相機行事去理解當中的道理,以自己的人生體悟來詮釋經文,從而變化自己的氣質,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真正是「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論壇的第二部分是由陳家偉校長主持龍門陣,聯同惲福龍校長和陳志宣博士一起討論「學校教育和管理的抉擇」。陳家偉校長認為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觀念,非常實際,亦證明孔孟之道是「承擔」文化。
惲福龍校長分享佛教筏可中學雖是一所佛教中學,校訓在過去四十多年來都是「明智顯悲」,但在他當校長的13年間,師生上下一直都是奉行「克己復禮」的儒家精神。惲福龍校長相信「禮」是重要的,而「禮」的背後便是互相「尊重」,無論是忠、是孝我們都著重「尊重」兩個字。要達「禮」,首先要「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克制自己的衝動、克制自己不敬之心,能做「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學生」。我們所冀盼的,就是孔孟之道所強調的德行實踐,成為一個真正的「仁」。
同時,惲福龍校長認為儒家學說的奉行及實踐,對管治或統領一個教學團隊亦大有禆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理當遵行的。所謂「人禽之辨」就是人的自覺、人的自重和互相成就,止於至善,這不就是「克己復禮」之所終?
陳志宣博士以一位「民間教育工作者」的經驗,分享儒家文化在生命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實踐。當代新儒家學者牟宗三先生指出中國的學問就是「生命的學問」。 因此在對應現代人所面對的意義虛無、情感封閉、生命無力等問題時,儒家思想就能發揮巨大的作用。當中的關鍵,是把義理放在自己的生命中去實踐;有行動,有體會,就會有成長。
期間陳家偉校長尊師地邀請了高家裕教授和古學俊博士上台闡述個人的見解,他們不約而同地認同儒家學說是入世、實用,重實踐和環保的。台下亦有參與者發問「考試標準答案」、「章句編碼」等問題與台上嘉賓交流切磋,熱鬧非常。最後嘉賓總結認為儒家思想觀念深刻影響了我們中華的文化、影響了我們處事待人的態度,並認同是次校長論壇確實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台,和而不同,對學習或研習經典的方式另有一番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