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何為哲學?

哲學的定義


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如今也暫下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着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作哲學。」例如,行為的善惡,乃是人生一個切要問題。平常人對着這問題,或勸人行善去惡,或實行賞善罰惡,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決。哲學家遇着這問題,便去研究什麼叫作善,什麼叫作惡;人的善惡還是天生的呢,還是學得來的呢;我們何以能知道善惡的分別,還是生來有這種觀念,還是從閱歷經驗上學得來的呢;善何以當為,惡何以不當為;還是因為善事有利所以當為,惡事有害所以不當為呢;還是只論善惡,不論利害呢;這些都是善惡問題的根本方面。必須從這些方面着想,方可希望有一個根本的解決。


因為人生切要的問題不止一個,所以哲學的門類也有許多種。例如:


(一)天地萬物怎樣來的。(宇宙論)

(二)知識、思想的範圍、作用及方法。(名學及知識論)

(三)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為。(人生哲學,舊稱「倫理學」)

(四)怎樣才可使人有知識,能思想,行善去惡呢。(教育哲學)

(五)社會國家應該如何組織,如何管理。(政治哲學)

(六)人生究竟有何歸宿。(宗教哲學)


這種種人生切要問題,自古以來,經過了許多哲學家的研究。往往有一個問題發生以後,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有各人的解決方法,遂致互相辯論。有時一種問題過了幾千百年,還沒有一定的解決法。例如孟子說人性是善的,告子說性無善無不善,荀子說性是惡的。到了後世,又有人說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說性是無善無惡可善可惡的。若有人把種種哲學問題的種種研究法和種種解決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後和學派的系統,一一記敍下來,便成了哲學史。


哲學史的種類也有許多:


(一)通史。例如,「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之類。

(二)專史。


1. 專治一個時代的,例如,「希臘哲學史」《明儒學案》。

2. 專治一個學派的,例如,「禪學史」「斯多亞派哲學史」。

3. 專講一人的學說的,例如,「王陽明的哲學」「康德的哲學」。

4. 專講哲學的一部分的歷史,例如,「名學史」「人生哲學史」「心理學史」。


三個目的


一、明變。哲學史第一要務,在於使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家,但是孟子、荀子的學說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稱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學,並不是孔子的儒學,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學。但是這個不同之中,卻也有個相同的所在,又有個一線相承的所在。這種同異沿革的線索,非有哲學史不能明白寫出來。


二、求因。哲學史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學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還需要尋出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例如程子、朱子的哲學,何以不同於孔子、孟子的哲學?陸象山、王陽明的哲學,又何以不同於程子、朱子呢?這些原因,約有三種:


(一)個人才性不同。

(二)所處的時勢不同。

(三)所受的思想學術不同。


三、評判。既知思想的變遷和所以變遷的原因了,哲學史的責任還沒有完,還須要使學者知道各家學說的價值,這便叫作評判。但是我說的評判,並不是把做哲學史的人自己的眼光,來批評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種「主觀的」評判,沒有什麼大用處。如今所說,乃是「客觀的」評判。這種評判法,要把每一家學說所發生的效果表示出來。這些效果的價值,便是那種學說的價值。這些效果,大概可分為三種:


(一)要看一家學說在同時的思想和後來的思想上發生何種影響。

(二)要看一家學說在風俗政治上發生何種影響。

(三)要看一家學說的結果可造出什麼樣的人格來。


例如古代的「命定主義」,說得最痛切的,莫如莊子。莊子把天道看作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故說「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因此他有「乘化以待盡」的學說。這種學說,在當時遇着荀子,便產生一種反動力。荀子說「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所以荀子的《天論》極力主張征服天行,以利人事。


但是後來莊子這種學說的影響,養成一種樂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會上,好的效果,便是一種達觀主義;不好的效果,便是懶惰不肯進取的心理。造成的人才,好的便是陶淵明、蘇東坡;不好的便是劉伶一類達觀的廢物了。


胡適 序

本文摘自《中國哲學常識(典藏版)》,有刪節。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

東京夢華:春遊才是正經事

開明書店

書摘

【藝海履痕】黃永玉:企鵝島上畫企鵝

中華書局

書摘

大江健三郎:生命的難題與死亡的意象

中華書局

書摘

何為哲學?

哲學的定義


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如今也暫下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着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作哲學。」例如,行為的善惡,乃是人生一個切要問題。平常人對着這問題,或勸人行善去惡,或實行賞善罰惡,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決。哲學家遇着這問題,便去研究什麼叫作善,什麼叫作惡;人的善惡還是天生的呢,還是學得來的呢;我們何以能知道善惡的分別,還是生來有這種觀念,還是從閱歷經驗上學得來的呢;善何以當為,惡何以不當為;還是因為善事有利所以當為,惡事有害所以不當為呢;還是只論善惡,不論利害呢;這些都是善惡問題的根本方面。必須從這些方面着想,方可希望有一個根本的解決。


因為人生切要的問題不止一個,所以哲學的門類也有許多種。例如:


(一)天地萬物怎樣來的。(宇宙論)

(二)知識、思想的範圍、作用及方法。(名學及知識論)

(三)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為。(人生哲學,舊稱「倫理學」)

(四)怎樣才可使人有知識,能思想,行善去惡呢。(教育哲學)

(五)社會國家應該如何組織,如何管理。(政治哲學)

(六)人生究竟有何歸宿。(宗教哲學)


這種種人生切要問題,自古以來,經過了許多哲學家的研究。往往有一個問題發生以後,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有各人的解決方法,遂致互相辯論。有時一種問題過了幾千百年,還沒有一定的解決法。例如孟子說人性是善的,告子說性無善無不善,荀子說性是惡的。到了後世,又有人說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說性是無善無惡可善可惡的。若有人把種種哲學問題的種種研究法和種種解決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後和學派的系統,一一記敍下來,便成了哲學史。


哲學史的種類也有許多:


(一)通史。例如,「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之類。

(二)專史。


1. 專治一個時代的,例如,「希臘哲學史」《明儒學案》。

2. 專治一個學派的,例如,「禪學史」「斯多亞派哲學史」。

3. 專講一人的學說的,例如,「王陽明的哲學」「康德的哲學」。

4. 專講哲學的一部分的歷史,例如,「名學史」「人生哲學史」「心理學史」。


三個目的


一、明變。哲學史第一要務,在於使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家,但是孟子、荀子的學說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稱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學,並不是孔子的儒學,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學。但是這個不同之中,卻也有個相同的所在,又有個一線相承的所在。這種同異沿革的線索,非有哲學史不能明白寫出來。


二、求因。哲學史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學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還需要尋出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例如程子、朱子的哲學,何以不同於孔子、孟子的哲學?陸象山、王陽明的哲學,又何以不同於程子、朱子呢?這些原因,約有三種:


(一)個人才性不同。

(二)所處的時勢不同。

(三)所受的思想學術不同。


三、評判。既知思想的變遷和所以變遷的原因了,哲學史的責任還沒有完,還須要使學者知道各家學說的價值,這便叫作評判。但是我說的評判,並不是把做哲學史的人自己的眼光,來批評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種「主觀的」評判,沒有什麼大用處。如今所說,乃是「客觀的」評判。這種評判法,要把每一家學說所發生的效果表示出來。這些效果的價值,便是那種學說的價值。這些效果,大概可分為三種:


(一)要看一家學說在同時的思想和後來的思想上發生何種影響。

(二)要看一家學說在風俗政治上發生何種影響。

(三)要看一家學說的結果可造出什麼樣的人格來。


例如古代的「命定主義」,說得最痛切的,莫如莊子。莊子把天道看作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故說「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因此他有「乘化以待盡」的學說。這種學說,在當時遇着荀子,便產生一種反動力。荀子說「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所以荀子的《天論》極力主張征服天行,以利人事。


但是後來莊子這種學說的影響,養成一種樂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會上,好的效果,便是一種達觀主義;不好的效果,便是懶惰不肯進取的心理。造成的人才,好的便是陶淵明、蘇東坡;不好的便是劉伶一類達觀的廢物了。


胡適 序

本文摘自《中國哲學常識(典藏版)》,有刪節。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

東京夢華:春遊才是正經事

開明書店

書摘

【藝海履痕】黃永玉:企鵝島上畫企鵝

中華書局

書摘

大江健三郎:生命的難題與死亡的意象

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