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鄉村本色|添丁點燈
每年踏入農曆正月,新界各處鄉村洋溢喜慶氣氛,加上種種傳統慶祝活動,熱鬧非常。「點燈」正是新界其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傳統習俗,不少村落仍保留至今。
甚麼是「點燈」呢?在圍頭話中,「燈」是「丁」的諧音,因此「點燈」有「添丁」的意思,是向祖先稟告宗族後裔的繁衍。其中錦田鄧氏舉行的點燈儀式,因氏族龐大,參與人數眾多,更與洪聖誕同日舉行,故而別樹一幟。錦田鄧氏的點燈儀式不僅祈求吉利,還將新生男丁寫入「新丁冊」上,而只有寫入冊內的男丁才能參與氏族事務和享受相關權益。錦田鄧氏更曾設有「鄧燈花會」,花會持有的田產收入會撥作點燈儀式之用,可見鄧氏對點燈的重視。
鄧氏族人於錦田水頭村茂荊堂內分食喜主預備的燈粥和攢盒。攝於1984 年。
錦田鄧氏各祖堂、居住地和會份點燈儀式,無論開燈日期和地點、儀式流程和要求、費用負責人等方面,均不盡相同。概括而言,除了廣瑜祖堂的開燈儀式定於農曆正月十五日外,其他開燈儀式均訂於正月十五日前某一吉日,而圓燈儀式則同在正月十六日。喜主須從開燈那天開始,直至圓燈之前,早、晚到拜祭地點上香。就祖堂點燈而言,大部分是回到各房祖堂上香;惟錦田祖堂則有點不同,喜主要到水頭村的社壇上香。而居住地大眾點燈的上香地點則較多,如:圍村內的神廳、圍門和社壇。不過,水尾村大眾上香卻不是到神廳,而是到天后宮;至於泰康圍的大眾點燈,則在井頭上香。鄧賀年先生指出,每次上香後,喜主會在村中打鑼巡遊,告知村民家中添有新丁,並將為他點燈。鄧浩然亦提到,打鑼的節奏很特別;據說是有「興丁」之意,盼求帶來更多男丁。
從開燈直到正月十五,村內還會舉行各種儀式,包括:禮神、點燈和上名。每名參與祭祀的喜主會帶同三種基本祭品:俗稱「紅丸」的湯丸、煎堆和水果,還會為每名新丁準備一個燈盞,在大花燈內依新丁輩份放入長幼順序的燈芯碟,再將大花燈掛在祠堂或神廳內。
「上名」是指將新生男丁加入新丁冊,之後便是點燈儀式最喜慶的部分,由各戶喜主家庭自備燈粥,擺放在宗祠內,招呼親友。清樂祖堂的燈粥宴比較別出心裁,除燈粥外,每名喜主的家庭還準備了一個代表十全十美的長方形攢盒,盒內分12 格,盛載不同菜式,寓意全年豐足美滿。水尾村和高埔村村民在大眾點燈儀式後,也會有食燈酒和盆菜。
到了正月十六,所有點燈儀式會進入圓燈環節。大花燈會被取下火化,代表點燈儀式至此正式結束。
點燈儀式中,祠堂或神廳內懸掛的大花燈。底部掛有象徵吉祥多子多孫的芋仔。
點燈儀式中的燈盞,包括:兩個疊起並裝有燈油的油碟,以及用兩個銅錢串起的兩條燈芯。
面對時代變遷,承傳多個世紀的鄧氏點燈儀式,亦作出相應改變。例如:基於安全考慮,懸掛祠堂或神廳中的大花燈,燈盞由以往多層擺放, 改為單層擺放。由於單層位置有限, 有時候只會放滿一層12 盞燈盞,代表全年四季均有男丁出生。
大花燈內原放有多層燈盞,近年則改為較安全的單層結構。
此外,為求吉祥如意,好事成雙,以往祖堂和居住地點燈儀式,需要該年有兩名或四名以上新丁才會舉行。不過,隨着近年出生人口減少,一些祖堂修改祖例,規定只需有一名新丁也會舉行儀式。受訪者分享道,以往只有鄧氏族人才能參與燈粥宴; 時至今天,喜主可以邀請其他朋友參加。由此可見,圍村文化已變得更為開放,讓更多人可以體驗傳統習俗。
本文節錄自《林蔭下教育:新界和離島學校的故事》
書摘
鄉村本色|添丁點燈
每年踏入農曆正月,新界各處鄉村洋溢喜慶氣氛,加上種種傳統慶祝活動,熱鬧非常。「點燈」正是新界其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傳統習俗,不少村落仍保留至今。
甚麼是「點燈」呢?在圍頭話中,「燈」是「丁」的諧音,因此「點燈」有「添丁」的意思,是向祖先稟告宗族後裔的繁衍。其中錦田鄧氏舉行的點燈儀式,因氏族龐大,參與人數眾多,更與洪聖誕同日舉行,故而別樹一幟。錦田鄧氏的點燈儀式不僅祈求吉利,還將新生男丁寫入「新丁冊」上,而只有寫入冊內的男丁才能參與氏族事務和享受相關權益。錦田鄧氏更曾設有「鄧燈花會」,花會持有的田產收入會撥作點燈儀式之用,可見鄧氏對點燈的重視。
鄧氏族人於錦田水頭村茂荊堂內分食喜主預備的燈粥和攢盒。攝於1984 年。
錦田鄧氏各祖堂、居住地和會份點燈儀式,無論開燈日期和地點、儀式流程和要求、費用負責人等方面,均不盡相同。概括而言,除了廣瑜祖堂的開燈儀式定於農曆正月十五日外,其他開燈儀式均訂於正月十五日前某一吉日,而圓燈儀式則同在正月十六日。喜主須從開燈那天開始,直至圓燈之前,早、晚到拜祭地點上香。就祖堂點燈而言,大部分是回到各房祖堂上香;惟錦田祖堂則有點不同,喜主要到水頭村的社壇上香。而居住地大眾點燈的上香地點則較多,如:圍村內的神廳、圍門和社壇。不過,水尾村大眾上香卻不是到神廳,而是到天后宮;至於泰康圍的大眾點燈,則在井頭上香。鄧賀年先生指出,每次上香後,喜主會在村中打鑼巡遊,告知村民家中添有新丁,並將為他點燈。鄧浩然亦提到,打鑼的節奏很特別;據說是有「興丁」之意,盼求帶來更多男丁。
從開燈直到正月十五,村內還會舉行各種儀式,包括:禮神、點燈和上名。每名參與祭祀的喜主會帶同三種基本祭品:俗稱「紅丸」的湯丸、煎堆和水果,還會為每名新丁準備一個燈盞,在大花燈內依新丁輩份放入長幼順序的燈芯碟,再將大花燈掛在祠堂或神廳內。
「上名」是指將新生男丁加入新丁冊,之後便是點燈儀式最喜慶的部分,由各戶喜主家庭自備燈粥,擺放在宗祠內,招呼親友。清樂祖堂的燈粥宴比較別出心裁,除燈粥外,每名喜主的家庭還準備了一個代表十全十美的長方形攢盒,盒內分12 格,盛載不同菜式,寓意全年豐足美滿。水尾村和高埔村村民在大眾點燈儀式後,也會有食燈酒和盆菜。
到了正月十六,所有點燈儀式會進入圓燈環節。大花燈會被取下火化,代表點燈儀式至此正式結束。
點燈儀式中,祠堂或神廳內懸掛的大花燈。底部掛有象徵吉祥多子多孫的芋仔。
點燈儀式中的燈盞,包括:兩個疊起並裝有燈油的油碟,以及用兩個銅錢串起的兩條燈芯。
面對時代變遷,承傳多個世紀的鄧氏點燈儀式,亦作出相應改變。例如:基於安全考慮,懸掛祠堂或神廳中的大花燈,燈盞由以往多層擺放, 改為單層擺放。由於單層位置有限, 有時候只會放滿一層12 盞燈盞,代表全年四季均有男丁出生。
大花燈內原放有多層燈盞,近年則改為較安全的單層結構。
此外,為求吉祥如意,好事成雙,以往祖堂和居住地點燈儀式,需要該年有兩名或四名以上新丁才會舉行。不過,隨着近年出生人口減少,一些祖堂修改祖例,規定只需有一名新丁也會舉行儀式。受訪者分享道,以往只有鄧氏族人才能參與燈粥宴; 時至今天,喜主可以邀請其他朋友參加。由此可見,圍村文化已變得更為開放,讓更多人可以體驗傳統習俗。
本文節錄自《林蔭下教育:新界和離島學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