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論壇
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文化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重點領域之一,當中包括文化主權、文化價值觀、文化資源安全等各方面,是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撐。而維護文化安全則需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掌握文化精神主導權,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本場校長論壇,邀請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副主席、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招祥麒博士作為特邀主講嘉賓,於8月5日圍繞「文化安全」的主題與一眾校長、老師分享。
王維、李白、杜甫三家詩
看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招博士以「王維、李白、杜甫三家詩看中華文化的根與魂」為題,引入文化安全需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論點。他先以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點出中華文化經過深厚的累積從而有了「根」,而這三者貫穿着一種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深層、最積極的核心,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可稱之為「魂」,也可稱之為「中華美德」。
招博士說,在遊歷北京文丞相祠後,他體會到孔孟所宣揚的「仁義」之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歷史上很多的「志士仁人」有「殺身成仁」的精神,成為我們精神上的楷模,亦是中華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思想。隨後講座進入正題,在王維、李白和杜甫三位名垂青史的詩人作品中,尋找我們文化的根與魂,在欣賞作品中建立「文化自信」。
三位詩人皆身處盛唐,當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大,令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提高,同時與周邊地區國家的交流日益增加,所以盛唐的詩廣泛吸取外來的成分,有豐富的寫作題材。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當下人們對生命理想的樂觀進取精神成為盛唐文化的主流,造就盛唐特有的精神風貌。
說到「詩佛」王維,他的母親崔氏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他在成長過程中受佛教思想影響,在經歷安史之亂的大起大落後,開始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王維除了是一位詩人,亦是一位畫家,宋朝的蘇東坡曾在《東坡題跋》下卷《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評論唐朝詩人王維的作品中提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從文字之間就能令人想像出一幅幅的意境深遠的畫。王維的詩「高者似禪,卑者似僧」,在他眼中一切皆是「真如」的本體,其詩可為「入禪之作」,在煩囂的都市裏品讀王維的詩,可以禪沖洗心靈。
「詩仙」李白年輕時認識吳筠,經吳筠推薦後李賀稱李白的詩驚為天人,一首《蜀道難》更令李白被稱為「謫仙人也」,後被召為「翰林供奉」。李白從小受道教神仙思想的薰陶,常常一遊山即希望飛升而去,《感興八首》其四,《下途歸石門舊居》都表達了他對仙家之事的嚮往。李白的詩與道教藝術的表現形式上已達到最高水平。
最後,「詩聖」杜甫歷經唐朝由繁盛走向衰落的三代王朝。他的詩集記錄了社會變動帶給各階層的變化與痛苦,儼然一部寫實著作,即可印證正史記敘亦可補之不足。杜甫被尊為「詩聖」,是「詩界中的聖人」,我們能從杜甫詩中體悟出一位公忠體國、仁民愛物的崇高人物。哪怕一生落魄潦倒,歷盡坎坷仍懷着仁者胸襟。杜詩中以天下為已任的家國情懷,能夠引發不同時代讀者的共鳴,成為無數人的精神支柱,這也是我們認識「詩聖」的現代意義。
總結而言,三位詩人分別代表「佛」「道」「儒」三種思想,但不代表這三位只會寫這三種思想的詩。傳統文化是多元且包融的,說三人分別代表三種思想,是對的亦是不對的,這一切都要看人所處所見所聞而有所適變,最終王維就是王維、李白就是李白、杜甫亦就是杜甫。
「校長論壇」旨在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推動香港文化教育事業與時俱進。期望「校長論壇」能為您提供一個經驗分享與文化交流的互動平台,更期待您和您的團隊支持和參與!
校長論壇
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文化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重點領域之一,當中包括文化主權、文化價值觀、文化資源安全等各方面,是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撐。而維護文化安全則需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掌握文化精神主導權,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本場校長論壇,邀請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副主席、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招祥麒博士作為特邀主講嘉賓,於8月5日圍繞「文化安全」的主題與一眾校長、老師分享。
王維、李白、杜甫三家詩
看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招博士以「王維、李白、杜甫三家詩看中華文化的根與魂」為題,引入文化安全需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論點。他先以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點出中華文化經過深厚的累積從而有了「根」,而這三者貫穿着一種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深層、最積極的核心,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可稱之為「魂」,也可稱之為「中華美德」。
招博士說,在遊歷北京文丞相祠後,他體會到孔孟所宣揚的「仁義」之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歷史上很多的「志士仁人」有「殺身成仁」的精神,成為我們精神上的楷模,亦是中華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思想。隨後講座進入正題,在王維、李白和杜甫三位名垂青史的詩人作品中,尋找我們文化的根與魂,在欣賞作品中建立「文化自信」。
三位詩人皆身處盛唐,當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大,令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提高,同時與周邊地區國家的交流日益增加,所以盛唐的詩廣泛吸取外來的成分,有豐富的寫作題材。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當下人們對生命理想的樂觀進取精神成為盛唐文化的主流,造就盛唐特有的精神風貌。
說到「詩佛」王維,他的母親崔氏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他在成長過程中受佛教思想影響,在經歷安史之亂的大起大落後,開始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王維除了是一位詩人,亦是一位畫家,宋朝的蘇東坡曾在《東坡題跋》下卷《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評論唐朝詩人王維的作品中提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從文字之間就能令人想像出一幅幅的意境深遠的畫。王維的詩「高者似禪,卑者似僧」,在他眼中一切皆是「真如」的本體,其詩可為「入禪之作」,在煩囂的都市裏品讀王維的詩,可以禪沖洗心靈。
「詩仙」李白年輕時認識吳筠,經吳筠推薦後李賀稱李白的詩驚為天人,一首《蜀道難》更令李白被稱為「謫仙人也」,後被召為「翰林供奉」。李白從小受道教神仙思想的薰陶,常常一遊山即希望飛升而去,《感興八首》其四,《下途歸石門舊居》都表達了他對仙家之事的嚮往。李白的詩與道教藝術的表現形式上已達到最高水平。
最後,「詩聖」杜甫歷經唐朝由繁盛走向衰落的三代王朝。他的詩集記錄了社會變動帶給各階層的變化與痛苦,儼然一部寫實著作,即可印證正史記敘亦可補之不足。杜甫被尊為「詩聖」,是「詩界中的聖人」,我們能從杜甫詩中體悟出一位公忠體國、仁民愛物的崇高人物。哪怕一生落魄潦倒,歷盡坎坷仍懷着仁者胸襟。杜詩中以天下為已任的家國情懷,能夠引發不同時代讀者的共鳴,成為無數人的精神支柱,這也是我們認識「詩聖」的現代意義。
總結而言,三位詩人分別代表「佛」「道」「儒」三種思想,但不代表這三位只會寫這三種思想的詩。傳統文化是多元且包融的,說三人分別代表三種思想,是對的亦是不對的,這一切都要看人所處所見所聞而有所適變,最終王維就是王維、李白就是李白、杜甫亦就是杜甫。
「校長論壇」旨在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推動香港文化教育事業與時俱進。期望「校長論壇」能為您提供一個經驗分享與文化交流的互動平台,更期待您和您的團隊支持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