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國情教育

周邊產品

品讀茶書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5-03-20

分類 生活百科

可購買版本

定價 HK$138.00

ISBN 9789888912728

頁數 184

試讀 直接購買
如直接購買,將會跳到專屬訂單網站
加到我的書架
趕快在我的書架建立專屬於你的書單
內容簡介

《茶經》、《茶錄》、《大觀茶論》、《茶譜》、《煮泉小品》、《茶箋》、《茶說》……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製茶之難、烹茶之藝、賞茶之美,蘊藏無數茶人經歲月沉澱的心得,歷代茶書正好記錄前人的茶藝以至對人文素養、生活品味的追求。

中國歷代茶書超過一百種,很多人聽過陸羽的《茶經》,對其他茶書卻可能聞所未聞,枉論知道當中蘊藏了什麼值得學習或有趣的茶文化和茶人故事。

本書以新時代茶人視角,整理文獻,輔以古畫、照片、手繪插畫,以大眾易懂的方式,精選多部適合當下應用的茶書品讀。全書會從西漢的文獻以至唐宋茶書開始,漫談中國茶道源流;又選讀明清茶書,窺探不同朝代的茶文化和特色,甚至以當代器物,重現茶書提及的花茶製法、唐代煎茶法和宋代點茶法步驟,每步均附圖片說明。字裏行間既學習前人心得,亦思考今昔之別、茶書於當下生活的意義。

細讀茶書,仿似跟古人對話,本書帶你由一杯好茶出發,從細節品味生活。



目錄


序言

引言

| 最早的文獻

| 茶的原產地

| 茶的名稱

| 茶道的由來

第一章  中國茶道的源與流

‧從神話到生活:中國人對茶的運用 

| 藥用與食用

| 飲用的興起

‧陸羽與《茶經》:中國茶道的開始

| 並非此中來 卻從此中立

| 茶從哪裏來? 

| 唐代如何製茶? 

| 茶該怎麼喝? 

‧《茶錄》與《大觀茶論》:點茶成藝的宋朝人

| 得地勢之利

| 早春爭先

| 製茶之難

| 點茶之藝

| 賞茶之美

| 匯藝於茶

‧曾經與當下——茶書再思考

|《茶經》是必修課

| 時移勢易 再讀茶書

第二章  明清茶書選讀

‧朱權與《茶譜》:以茶悟道的賢王奇士 郭晨怡

| 以茶悟道的少年王爺

| 朱權的茶生活

| 崇新改易 自然一家

‧田藝蘅與《煮泉小品》:茶在山水間  楊倚帆

| 田藝蘅與《煮泉小品》

| 靈山出好水

| 異泉靈水中的文人意象

| 落回實處的水與茶

‧錢椿年、顧元慶與《茶譜》:廣博的茶文化  王迪

| 錢、顧二人的《茶譜》

| 飲茶諸法

| 反思與生活

‧屠隆與《茶箋》:明代文人茶  馬欣然

| 《茶箋》中的名茶

| 花茶的製作

| 擇水、擇器與冲泡

‧張源與《茶錄》:一杯好茶的來時路  劉佩

| 製茶.知色

| 煮水.知趣

| 泡茶.知性

| 論茶.知心

‧許次紓與《茶疏》:明代文人對茶的至臻追求  魯童彤

| 名山靈草返本味

| 妙採精炒善貯藏

| 清泉白甌品香茗

| 小寮佳時待良友

‧羅廪與《茶解》:明代茶學的自然之道  黃競誼

| 茶的色與味

| 栽種與製作

| 擇水與烹茶

| 自然與本味

‧《茶說》與《品茶八要》:更貼近生活的茶  劉佳瑋

| 茶葉選取之法

| 烹茶煮水之道

| 飲茶清事與文化意蘊

‧《茶話》與《茶說》:品茶最後的風雅與風骨  裴思邈

| 煎茶與煮茶

| 茶有五行

| 風雅人

‧劉源長與《茶史》:八十歲老人的養生茶經  孫佳

| 《茶史》其書

| 茶效的正反面

| 以文詠茶的愛茶人

‧陸廷燦與《續茶經》:集大成的茶百科  呂凱媛

| 不為茗碗之事 何以悅有涯之生

| 近水樓臺好研茶

| 集大成的《續茶經》 

| 存茶拘小節

| 茶人有茶趣

| 茶與社會

| 集大成者亦不足? 

‧葉雋與《煎茶訣》:在日本的中國茶道  何楓嵐

| 好茶須珍藏

| 在日本流傳的中國茶書

| 了不起的《煎茶訣》

第三章 認識中國茶文化

‧茶從哪裏來

| 茶樹的生長環境

| 茶樹的栽培方法

| 茶樹生命的延續

| 產茶國與殖民地

‧茶的種類

| 六大茶類

| 加工茶類

| 茶與健康

‧茶怎樣傳到世界各地

| 世界茶葉貿易

| 英國的茶文化

| 茶馬古道

‧歷代飲茶方法有何不同

| 唐代及以前

| 宋代

| 元代

| 明代

| 清代

| 當代

‧茶與中國文化

| 茶與詩詞

| 小說中的茶事

| 茶與書法

| 茶與繪畫

總結


作者簡介

林雪虹

林雪虹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英國威爾斯大學教育碩士及澳洲悉尼大學博物館學文憑。1992至2024年期間曾任職於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茶具文物館。除了博物館工作外,林博士亦曾任教於香港公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現為香港教育大學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客席講師;出版著作包括《文博新潮》(2007)、《視藝文集》(2008)、《茶壺緣》(2014)、《茶味誠心》(2015)、《藏情賞緣》(2018)、《香江茶事》(2019、2022、2024)、《品讀茶書》(2025)等。


綦方顯

綦方顯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學士。曾就任於香港茶具文物館,從事茶文化與文人生活研究。在校期間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史,尤以唐代社會生活與物質文化及宋代茶文化研究為主。


延伸閱讀

品讀茶書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5-03-20

分類 生活百科

可購買版本

定價 HK$138.00

ISBN 9789888912728

頁數 184

試讀 直接購買
如直接購買,將會跳到專屬訂單網站
加到我的書架
趕快在我的書架建立專屬於你的書單
內容簡介

《茶經》、《茶錄》、《大觀茶論》、《茶譜》、《煮泉小品》、《茶箋》、《茶說》……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製茶之難、烹茶之藝、賞茶之美,蘊藏無數茶人經歲月沉澱的心得,歷代茶書正好記錄前人的茶藝以至對人文素養、生活品味的追求。

中國歷代茶書超過一百種,很多人聽過陸羽的《茶經》,對其他茶書卻可能聞所未聞,枉論知道當中蘊藏了什麼值得學習或有趣的茶文化和茶人故事。

本書以新時代茶人視角,整理文獻,輔以古畫、照片、手繪插畫,以大眾易懂的方式,精選多部適合當下應用的茶書品讀。全書會從西漢的文獻以至唐宋茶書開始,漫談中國茶道源流;又選讀明清茶書,窺探不同朝代的茶文化和特色,甚至以當代器物,重現茶書提及的花茶製法、唐代煎茶法和宋代點茶法步驟,每步均附圖片說明。字裏行間既學習前人心得,亦思考今昔之別、茶書於當下生活的意義。

細讀茶書,仿似跟古人對話,本書帶你由一杯好茶出發,從細節品味生活。



目錄


序言

引言

| 最早的文獻

| 茶的原產地

| 茶的名稱

| 茶道的由來

第一章  中國茶道的源與流

‧從神話到生活:中國人對茶的運用 

| 藥用與食用

| 飲用的興起

‧陸羽與《茶經》:中國茶道的開始

| 並非此中來 卻從此中立

| 茶從哪裏來? 

| 唐代如何製茶? 

| 茶該怎麼喝? 

‧《茶錄》與《大觀茶論》:點茶成藝的宋朝人

| 得地勢之利

| 早春爭先

| 製茶之難

| 點茶之藝

| 賞茶之美

| 匯藝於茶

‧曾經與當下——茶書再思考

|《茶經》是必修課

| 時移勢易 再讀茶書

第二章  明清茶書選讀

‧朱權與《茶譜》:以茶悟道的賢王奇士 郭晨怡

| 以茶悟道的少年王爺

| 朱權的茶生活

| 崇新改易 自然一家

‧田藝蘅與《煮泉小品》:茶在山水間  楊倚帆

| 田藝蘅與《煮泉小品》

| 靈山出好水

| 異泉靈水中的文人意象

| 落回實處的水與茶

‧錢椿年、顧元慶與《茶譜》:廣博的茶文化  王迪

| 錢、顧二人的《茶譜》

| 飲茶諸法

| 反思與生活

‧屠隆與《茶箋》:明代文人茶  馬欣然

| 《茶箋》中的名茶

| 花茶的製作

| 擇水、擇器與冲泡

‧張源與《茶錄》:一杯好茶的來時路  劉佩

| 製茶.知色

| 煮水.知趣

| 泡茶.知性

| 論茶.知心

‧許次紓與《茶疏》:明代文人對茶的至臻追求  魯童彤

| 名山靈草返本味

| 妙採精炒善貯藏

| 清泉白甌品香茗

| 小寮佳時待良友

‧羅廪與《茶解》:明代茶學的自然之道  黃競誼

| 茶的色與味

| 栽種與製作

| 擇水與烹茶

| 自然與本味

‧《茶說》與《品茶八要》:更貼近生活的茶  劉佳瑋

| 茶葉選取之法

| 烹茶煮水之道

| 飲茶清事與文化意蘊

‧《茶話》與《茶說》:品茶最後的風雅與風骨  裴思邈

| 煎茶與煮茶

| 茶有五行

| 風雅人

‧劉源長與《茶史》:八十歲老人的養生茶經  孫佳

| 《茶史》其書

| 茶效的正反面

| 以文詠茶的愛茶人

‧陸廷燦與《續茶經》:集大成的茶百科  呂凱媛

| 不為茗碗之事 何以悅有涯之生

| 近水樓臺好研茶

| 集大成的《續茶經》 

| 存茶拘小節

| 茶人有茶趣

| 茶與社會

| 集大成者亦不足? 

‧葉雋與《煎茶訣》:在日本的中國茶道  何楓嵐

| 好茶須珍藏

| 在日本流傳的中國茶書

| 了不起的《煎茶訣》

第三章 認識中國茶文化

‧茶從哪裏來

| 茶樹的生長環境

| 茶樹的栽培方法

| 茶樹生命的延續

| 產茶國與殖民地

‧茶的種類

| 六大茶類

| 加工茶類

| 茶與健康

‧茶怎樣傳到世界各地

| 世界茶葉貿易

| 英國的茶文化

| 茶馬古道

‧歷代飲茶方法有何不同

| 唐代及以前

| 宋代

| 元代

| 明代

| 清代

| 當代

‧茶與中國文化

| 茶與詩詞

| 小說中的茶事

| 茶與書法

| 茶與繪畫

總結


作者簡介

林雪虹

林雪虹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英國威爾斯大學教育碩士及澳洲悉尼大學博物館學文憑。1992至2024年期間曾任職於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茶具文物館。除了博物館工作外,林博士亦曾任教於香港公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現為香港教育大學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客席講師;出版著作包括《文博新潮》(2007)、《視藝文集》(2008)、《茶壺緣》(2014)、《茶味誠心》(2015)、《藏情賞緣》(2018)、《香江茶事》(2019、2022、2024)、《品讀茶書》(2025)等。


綦方顯

綦方顯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學士。曾就任於香港茶具文物館,從事茶文化與文人生活研究。在校期間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史,尤以唐代社會生活與物質文化及宋代茶文化研究為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