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旅遊

國情教育

周邊產品

中國歷史通論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2-03-10

分類 歷史

可購買版本

定價 HK$188.00

ISBN 9789888760435

頁數 648

試讀 直接購買
如直接購買,將會跳到專屬訂單網站
加到我的書架
趕快在我的書架建立專屬於你的書單
內容簡介

本書是王家範先生的經典之作,以他執教「中國歷史通論」課程的講義為基礎寫就,討論範圍覆蓋直到今天為止的全部中國歷史,既勾勒輪廓、闡釋整體,也包含對百年來「傳統」向「現代」轉型的「中國情結」的特殊關注。王家範從通貫和整體詮釋的角度,對歷史中的重大問題做出個性化解讀,進而揭示中國歷史變遷的內在脈絡,呈現自己所理解的「中國通史」。


全書分前編、後編、續編三部分。前編圍繞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特徵和演進脈絡,進行縱橫交錯的專題探討;後編意在回顧和反思「通史」撰寫的百年經歷;續編,收入初版後十年所寫相關文章,如《閱讀歷史: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明清易代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等。


 

目錄


緒言:我對《中國歷史通論》的考慮

前編:通論專題研討

背景:「大歷史」觀念與專題選擇

總起:對中國傳統社會特質的認識

交代:專題的安排

一、部族時代

「部族時代」的提出

部族的出發地:「聚落」

宗族、部族與「方邦」

「卡里斯瑪」型權力崇拜

二、封建時代

學術史追溯:「封建論」

由「天下萬國」到「封邦聯盟」

西周王國:「封邦建國」制

附論:關於「三代」演進的一種文化分析

三、大一統帝國時代

由列國紛爭走向大一統

「大一統」的歷史鏡像

「帝國」時代的內部分期

四、農業產權性質及其演化

[上篇]

辨析產權問題的思路

產權的發生學詮釋

[下篇]

「黔首自實田」辨

自耕農為「國家佃農」辨

權力背景下「土地兼併」辨

五、農業經濟的內環境與外環境

[上篇]

農業起源概說

農業發展進程鳥瞰

[下篇]

小農經濟的歷史合理性

是甚麼阻礙了經濟的變革

餘論

六、特型化的市場與商人階層

[上篇]

帝國體制下商品生產辨析

[下篇]

帝國時代消費形態解析

帝國時代商人的歷史命運

七、政治構造與政治運作

辨識政治體制特徵的方法論策略

「封建」與「郡縣」之辨

剛柔相濟:帝國政治體制運作機制

八、中國現代化艱難性的歷史思考

「問題意識」

辨識理路

歷史探源

餘論

後編:回顧與反思

一、百年史學建設歷程回顧

百年史學主題:重新認識中國

新史學:對科學實證的追求

詮釋:史家與時代的對話

餘話

二、被遺忘的個案:張蔭麟及其《東漢前中國史綱》

為學貴自闢,莫依門戶側

眾竅無竅,天然自成

三、中國社會史學科建設芻議

走出低谷的歷史抉擇

揭開中國社會變革艱難的奧秘

四、社會歷史認識若干思考

中國歷史有沒有自己的「謎」

對社會歷史的認識能否成為科學

社會歷史的認識能否「價值中立」

不能了結的「情結」

續編:後十年思考鱗爪

一、呂思勉:「新史學」向社會史的會通實踐

引子:「燕石」之為寶在識與不識

梁啟超構建新式中國通史理想的實現

「新史學」旨趣的豐富和會通

「思勉人文學術」精神

二、農業、農民與鄉村社會:農耕文明新審視

農業生產力研究

傳統經濟再評價

農民、鄉村社會的過去與未來

三、解讀歷史的沉重:評弗蘭克《白銀資本》

閱讀心理鏡像

「中心」偏好與「單腳走天下」

中國不需要「皇帝的新衣」

四、閱讀歷史: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

五、明清易代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六、時間、空間與經濟理性——《大學中國史》序論

空間:活躍的歷史大舞台

時間:變遷不在一朝一夕

「經濟理性」:在鳥籠子裏跳舞

增訂本後記


作者簡介

王家範

王家範


(1938年9月22日—2020年7月7日),江蘇崑山人,歷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歷史學會理事、副會長。1957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61年完成本科學業後留校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助教,歷履講師、副教授、教授、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2020年7月7日在華山醫院逝世。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研究,主攻中國社會經濟史,側重明清時段與江南地區,於史學認識論與方法論也多有探索。代表作品有《中國歷史通論》《百年顛沛與千年往復》《史家與史學》等。


延伸閱讀

中國歷史通論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2-03-10

分類 歷史

可購買版本

定價 HK$188.00

ISBN 9789888760435

頁數 648

試讀 直接購買
如直接購買,將會跳到專屬訂單網站
加到我的書架
趕快在我的書架建立專屬於你的書單
內容簡介

本書是王家範先生的經典之作,以他執教「中國歷史通論」課程的講義為基礎寫就,討論範圍覆蓋直到今天為止的全部中國歷史,既勾勒輪廓、闡釋整體,也包含對百年來「傳統」向「現代」轉型的「中國情結」的特殊關注。王家範從通貫和整體詮釋的角度,對歷史中的重大問題做出個性化解讀,進而揭示中國歷史變遷的內在脈絡,呈現自己所理解的「中國通史」。


全書分前編、後編、續編三部分。前編圍繞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特徵和演進脈絡,進行縱橫交錯的專題探討;後編意在回顧和反思「通史」撰寫的百年經歷;續編,收入初版後十年所寫相關文章,如《閱讀歷史: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明清易代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等。


 

目錄


緒言:我對《中國歷史通論》的考慮

前編:通論專題研討

背景:「大歷史」觀念與專題選擇

總起:對中國傳統社會特質的認識

交代:專題的安排

一、部族時代

「部族時代」的提出

部族的出發地:「聚落」

宗族、部族與「方邦」

「卡里斯瑪」型權力崇拜

二、封建時代

學術史追溯:「封建論」

由「天下萬國」到「封邦聯盟」

西周王國:「封邦建國」制

附論:關於「三代」演進的一種文化分析

三、大一統帝國時代

由列國紛爭走向大一統

「大一統」的歷史鏡像

「帝國」時代的內部分期

四、農業產權性質及其演化

[上篇]

辨析產權問題的思路

產權的發生學詮釋

[下篇]

「黔首自實田」辨

自耕農為「國家佃農」辨

權力背景下「土地兼併」辨

五、農業經濟的內環境與外環境

[上篇]

農業起源概說

農業發展進程鳥瞰

[下篇]

小農經濟的歷史合理性

是甚麼阻礙了經濟的變革

餘論

六、特型化的市場與商人階層

[上篇]

帝國體制下商品生產辨析

[下篇]

帝國時代消費形態解析

帝國時代商人的歷史命運

七、政治構造與政治運作

辨識政治體制特徵的方法論策略

「封建」與「郡縣」之辨

剛柔相濟:帝國政治體制運作機制

八、中國現代化艱難性的歷史思考

「問題意識」

辨識理路

歷史探源

餘論

後編:回顧與反思

一、百年史學建設歷程回顧

百年史學主題:重新認識中國

新史學:對科學實證的追求

詮釋:史家與時代的對話

餘話

二、被遺忘的個案:張蔭麟及其《東漢前中國史綱》

為學貴自闢,莫依門戶側

眾竅無竅,天然自成

三、中國社會史學科建設芻議

走出低谷的歷史抉擇

揭開中國社會變革艱難的奧秘

四、社會歷史認識若干思考

中國歷史有沒有自己的「謎」

對社會歷史的認識能否成為科學

社會歷史的認識能否「價值中立」

不能了結的「情結」

續編:後十年思考鱗爪

一、呂思勉:「新史學」向社會史的會通實踐

引子:「燕石」之為寶在識與不識

梁啟超構建新式中國通史理想的實現

「新史學」旨趣的豐富和會通

「思勉人文學術」精神

二、農業、農民與鄉村社會:農耕文明新審視

農業生產力研究

傳統經濟再評價

農民、鄉村社會的過去與未來

三、解讀歷史的沉重:評弗蘭克《白銀資本》

閱讀心理鏡像

「中心」偏好與「單腳走天下」

中國不需要「皇帝的新衣」

四、閱讀歷史: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

五、明清易代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六、時間、空間與經濟理性——《大學中國史》序論

空間:活躍的歷史大舞台

時間:變遷不在一朝一夕

「經濟理性」:在鳥籠子裏跳舞

增訂本後記


作者簡介

王家範

王家範


(1938年9月22日—2020年7月7日),江蘇崑山人,歷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歷史學會理事、副會長。1957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61年完成本科學業後留校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助教,歷履講師、副教授、教授、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2020年7月7日在華山醫院逝世。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研究,主攻中國社會經濟史,側重明清時段與江南地區,於史學認識論與方法論也多有探索。代表作品有《中國歷史通論》《百年顛沛與千年往復》《史家與史學》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