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國情教育

周邊產品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9-04-21

分類 歷史

可購買版本

定價 HK$238.00

ISBN 9789888572922

直接購買
如直接購買,將會跳到專屬訂單網站
加到我的書架
趕快在我的書架建立專屬於你的書單
內容簡介

「五四」是近現代中國最重要的一個歷史時期,大師輩出,言論百花齊放,北大和清華等院校,保守與革新,均能就國家的復興與現代化提出各自的見解,他們的所思所論對近百年的中國發展影響甚遠,有的議題即使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我們繼續討論與反思。


作為啟蒙的「五四」,百年來已是中國人的記憶,成為近代中國的文化符號。在深入探討和客觀反思的同時,更應注意「五四」開創的新思維、新事業和新方向。這個基礎是中國邁向新的百年的起步。


為了籌備和紀念五四一百周年,主編廣邀海內外學者撰文,就不同的角度表達對「五四」的見解。本書所收的四十多篇文章,分別來自不同地區和機構的專家學者,正好呈現了「五四」多元的樣相。按照文章的內容,粗略分為四輯︰一、五四新文化的反思;二、五四在各地的迴響;三、五四新文學和教育;四、五四人物與學派。既回顧了百年來的五四運動史研究,又論述了新文化運動如何開展,尤其是新文學及教育、學術方面的人物、學派和作品等;五四運動在各地的迴響,近如天津,遠至南洋,還有幾篇文章探討五四與香港的關係,反映了大家對這領域的重視,可以視為本書特色之一。



目錄


【上冊】


前言︰五四百周年獻禮

 

五四新文化的反思                                                  

材料、詮釋與價值重估 ── 百年五四運動史研究之檢視

歐陽哲生(北京大學歷史系)

 

五四運動 ── 精英心態、民族情緒和歷史的時空錯位

魏楚雄(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五四」百年 ── 從集體記憶到歷史記憶

丘為君(台灣東海大學歷史系)

 

新文化運動前有關傳統與現代之爭

李朝津(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轉型變化.多元競逐.歷史記憶 —— 重訪「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三個論述向度

黃子峰(香港聖公會教育歷史文獻計劃)

 

反思五四運動 ── 分辨「激進新文化運動」與「承傳新文化運動」

周啟榮(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山東大學高等儒學研究院/山東大學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批判五四 ── 中國文化失位與懺悔

蔡思行(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

 

百年運動、莫忘初衷 ── 學生與學死

陳學然(香港城市大學歷史學系)

 

五四時期婦女報刊 ── 中國新女性形象的確立

周佳榮(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新亞研究所)

 

五四與中國婦女解放

彭淑敏(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五四在各地的迴響                                          

五四運動的世紀回望 ── 以天津為考察對象

侯杰(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殷樂(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

 

從「五四」運動的組織與行動特徵看二十世紀前期廣東政治運動生態的演化

李慶奎(廣東省宗教文化局)、李舒揚(廣東廣雅中學)

 

五四時期香港中學生的愛國思想 ──《英華青年》與《英華月刊》的啟示

許振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關於五四運動在香港影響的初步探討

嚴柔媛(香港嶺南大學香港地方志辦公室)

 

香港新文學起源初論

陳智德(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

 

「五四旗手」魯迅訪港與香港文學的關係

葉德平(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從七十年代保釣運動參與者角度表述五四運動

陳德明(香港公共管治學會)

 

抗戰時期見於香港《立報》的「五四」紀念

樊善標(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百年五四、南洋餘波

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排日?新文化?── 二十世紀的南洋華人對五四的反應

羅樂然(澳門大學歷史系)、孔令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下冊】

 

五四新文學和教育                                          

從晚清到「五四」── 論新舊教育理念的交接與磨合

趙雨樂(香港公開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院)

 

淺析「五四啟蒙」的「化西」現象

賴志成(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文文學系)

 

修養(Bildung)傳統與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麥勁生(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狂人日記》的「吃人」與中國文化及「國民性」

張釗貽(澳洲昆士蘭大學歷史及哲學探索學院/北京第二外語學院)

 

反叛的政治與發憤的抒情 ── 魯迅的革命抒情詩學

王家琪(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

 

「五四」百周年 ── 胡適「八不主義」評議

莫雲漢(香港珠海書院中文系)

 

「五四」學術遺產的再思考 ── 以胡適的《鏡花緣》詮釋為例

潘光哲(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前「五四」俄歐文學翻譯第一燕 ── 周氏兄弟《域外小說集·安樂王子》失敗考辨

張惠(香港珠海學院中文系)

 

「後五四時期」的調和思想:以周作人為例

曾卓然(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

 

日記三種 ── 丁玲成長小說初探

黃念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清華歸國學人對中國近現代科學發展之貢獻

甘穎軒(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

 

百年「五四」── 陳鶴琴與中國幼兒教育

黎志剛(澳洲昆士蘭大學歷史哲學學院)

 

「五四運動」對蒙特梭利教育在中國的發展及影響

劉詠思(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發展學會)

 

五四人物與學派                                            

新文化的理想與困窘 ── 蔡元培看五四運動

歐陽哲生(北京大學歷史系)

 

從「新」到「舊」:時代變遷中的「傳統」── 以劉師培在《國粹學報》和《國故》的不同境遇為例

李帆(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陳獨秀五四時期的工運路

梁寶龍(香港工運史研究小組)

 

左舜生的「五四」角色及其他

郭世佑(上海同濟大學歷史研究所)

 

五四前後的張謇 ── 一位篳路藍縷的實業教育家

周俊基(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五四」與毛澤東農村調查 ── 兼評《中國佃農生活舉例》

楊彥哲(澳洲昆士蘭大學歷史與哲學學院)

 

五四啟發 ── 錢鍾書憂患意識與其治學、創作中的現代性

潘筱蒨(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學院)

 

五四後的儒學 ──《經學抉原》與民初經學之走向

張凱(浙江大學歷史學系)

 

融會中西、固本開新 ── 五四後期東南大學「學衡派」文化主張述論

申曉雲(南京大學歷史系)

 

南高學派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吳忠良(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五四時期另一種「新文化」── 五留美學人劉伯明、吳宓與人文精神在南高之流播

區志堅(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


作者簡介

區志堅

區志堅


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香港樹仁大學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主任,並獲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歷史文化學系、日本東洋文庫及東京大學合聘訪問學人等,也為多間中學中國歷史科及通識科專題研習顧問,著作:合編《香港海關百年史》、《五四百周年》、《北學南移》、《從多元角度看中國與世界》、《重訪錢穆》、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余達之路:糖薑及教育事業》等,專著有:《龍總顯威:九龍總商會七十五年歷史》、《明理愛光:杜葉錫恩教育理念及實踐》等,主要從事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史,香港歷史等專題研習的教研工作。



周佳榮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曾與同事合力為中醫藥學院講授「中國醫學史」,又於歷史系開設「東亞文化與醫療衛生」,近來在新亞研究所任教「中國醫學文化史」。著有《中國醫學史辭典》(2002 年)、《中醫藥一二三》(2003 年)及「中國醫學文化研究系列」兩種(2013 年),並致力於中外醫學交流史研究。


黎志剛

黎志剛


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學位。1992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中國第一間公司與政府:輪船招商局中的官僚、商人及其資源分配》獲頒美國經濟史學會(EHA)1993年度的亞歷山大·格申克龍獎(Alexander Gerschenkron Prize),該獎項專門用於獎勵最佳非美國經濟史研究的博士論文。先後任教于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新英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現為澳洲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歷史哲學學院教授(Reader),與何漢威、陳慈玉等人共同發起、創辦「全漢昇講座」(2012)。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上海社科院特聘研究員、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復旦大學上海史國際研究中心和孫中山博物館顧問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教授等等。


延伸閱讀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9-04-21

分類 歷史

可購買版本

定價 HK$238.00

ISBN 9789888572922

直接購買
如直接購買,將會跳到專屬訂單網站
加到我的書架
趕快在我的書架建立專屬於你的書單
內容簡介

「五四」是近現代中國最重要的一個歷史時期,大師輩出,言論百花齊放,北大和清華等院校,保守與革新,均能就國家的復興與現代化提出各自的見解,他們的所思所論對近百年的中國發展影響甚遠,有的議題即使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我們繼續討論與反思。


作為啟蒙的「五四」,百年來已是中國人的記憶,成為近代中國的文化符號。在深入探討和客觀反思的同時,更應注意「五四」開創的新思維、新事業和新方向。這個基礎是中國邁向新的百年的起步。


為了籌備和紀念五四一百周年,主編廣邀海內外學者撰文,就不同的角度表達對「五四」的見解。本書所收的四十多篇文章,分別來自不同地區和機構的專家學者,正好呈現了「五四」多元的樣相。按照文章的內容,粗略分為四輯︰一、五四新文化的反思;二、五四在各地的迴響;三、五四新文學和教育;四、五四人物與學派。既回顧了百年來的五四運動史研究,又論述了新文化運動如何開展,尤其是新文學及教育、學術方面的人物、學派和作品等;五四運動在各地的迴響,近如天津,遠至南洋,還有幾篇文章探討五四與香港的關係,反映了大家對這領域的重視,可以視為本書特色之一。



目錄


【上冊】


前言︰五四百周年獻禮

 

五四新文化的反思                                                  

材料、詮釋與價值重估 ── 百年五四運動史研究之檢視

歐陽哲生(北京大學歷史系)

 

五四運動 ── 精英心態、民族情緒和歷史的時空錯位

魏楚雄(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五四」百年 ── 從集體記憶到歷史記憶

丘為君(台灣東海大學歷史系)

 

新文化運動前有關傳統與現代之爭

李朝津(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轉型變化.多元競逐.歷史記憶 —— 重訪「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三個論述向度

黃子峰(香港聖公會教育歷史文獻計劃)

 

反思五四運動 ── 分辨「激進新文化運動」與「承傳新文化運動」

周啟榮(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山東大學高等儒學研究院/山東大學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批判五四 ── 中國文化失位與懺悔

蔡思行(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

 

百年運動、莫忘初衷 ── 學生與學死

陳學然(香港城市大學歷史學系)

 

五四時期婦女報刊 ── 中國新女性形象的確立

周佳榮(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新亞研究所)

 

五四與中國婦女解放

彭淑敏(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五四在各地的迴響                                          

五四運動的世紀回望 ── 以天津為考察對象

侯杰(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殷樂(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

 

從「五四」運動的組織與行動特徵看二十世紀前期廣東政治運動生態的演化

李慶奎(廣東省宗教文化局)、李舒揚(廣東廣雅中學)

 

五四時期香港中學生的愛國思想 ──《英華青年》與《英華月刊》的啟示

許振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關於五四運動在香港影響的初步探討

嚴柔媛(香港嶺南大學香港地方志辦公室)

 

香港新文學起源初論

陳智德(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

 

「五四旗手」魯迅訪港與香港文學的關係

葉德平(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從七十年代保釣運動參與者角度表述五四運動

陳德明(香港公共管治學會)

 

抗戰時期見於香港《立報》的「五四」紀念

樊善標(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百年五四、南洋餘波

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排日?新文化?── 二十世紀的南洋華人對五四的反應

羅樂然(澳門大學歷史系)、孔令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下冊】

 

五四新文學和教育                                          

從晚清到「五四」── 論新舊教育理念的交接與磨合

趙雨樂(香港公開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院)

 

淺析「五四啟蒙」的「化西」現象

賴志成(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文文學系)

 

修養(Bildung)傳統與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麥勁生(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狂人日記》的「吃人」與中國文化及「國民性」

張釗貽(澳洲昆士蘭大學歷史及哲學探索學院/北京第二外語學院)

 

反叛的政治與發憤的抒情 ── 魯迅的革命抒情詩學

王家琪(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

 

「五四」百周年 ── 胡適「八不主義」評議

莫雲漢(香港珠海書院中文系)

 

「五四」學術遺產的再思考 ── 以胡適的《鏡花緣》詮釋為例

潘光哲(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前「五四」俄歐文學翻譯第一燕 ── 周氏兄弟《域外小說集·安樂王子》失敗考辨

張惠(香港珠海學院中文系)

 

「後五四時期」的調和思想:以周作人為例

曾卓然(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

 

日記三種 ── 丁玲成長小說初探

黃念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清華歸國學人對中國近現代科學發展之貢獻

甘穎軒(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

 

百年「五四」── 陳鶴琴與中國幼兒教育

黎志剛(澳洲昆士蘭大學歷史哲學學院)

 

「五四運動」對蒙特梭利教育在中國的發展及影響

劉詠思(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發展學會)

 

五四人物與學派                                            

新文化的理想與困窘 ── 蔡元培看五四運動

歐陽哲生(北京大學歷史系)

 

從「新」到「舊」:時代變遷中的「傳統」── 以劉師培在《國粹學報》和《國故》的不同境遇為例

李帆(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陳獨秀五四時期的工運路

梁寶龍(香港工運史研究小組)

 

左舜生的「五四」角色及其他

郭世佑(上海同濟大學歷史研究所)

 

五四前後的張謇 ── 一位篳路藍縷的實業教育家

周俊基(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五四」與毛澤東農村調查 ── 兼評《中國佃農生活舉例》

楊彥哲(澳洲昆士蘭大學歷史與哲學學院)

 

五四啟發 ── 錢鍾書憂患意識與其治學、創作中的現代性

潘筱蒨(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學院)

 

五四後的儒學 ──《經學抉原》與民初經學之走向

張凱(浙江大學歷史學系)

 

融會中西、固本開新 ── 五四後期東南大學「學衡派」文化主張述論

申曉雲(南京大學歷史系)

 

南高學派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吳忠良(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五四時期另一種「新文化」── 五留美學人劉伯明、吳宓與人文精神在南高之流播

區志堅(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


作者簡介

區志堅

區志堅


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香港樹仁大學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主任,並獲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歷史文化學系、日本東洋文庫及東京大學合聘訪問學人等,也為多間中學中國歷史科及通識科專題研習顧問,著作:合編《香港海關百年史》、《五四百周年》、《北學南移》、《從多元角度看中國與世界》、《重訪錢穆》、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余達之路:糖薑及教育事業》等,專著有:《龍總顯威:九龍總商會七十五年歷史》、《明理愛光:杜葉錫恩教育理念及實踐》等,主要從事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史,香港歷史等專題研習的教研工作。



周佳榮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曾與同事合力為中醫藥學院講授「中國醫學史」,又於歷史系開設「東亞文化與醫療衛生」,近來在新亞研究所任教「中國醫學文化史」。著有《中國醫學史辭典》(2002 年)、《中醫藥一二三》(2003 年)及「中國醫學文化研究系列」兩種(2013 年),並致力於中外醫學交流史研究。


黎志剛

黎志剛


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學位。1992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中國第一間公司與政府:輪船招商局中的官僚、商人及其資源分配》獲頒美國經濟史學會(EHA)1993年度的亞歷山大·格申克龍獎(Alexander Gerschenkron Prize),該獎項專門用於獎勵最佳非美國經濟史研究的博士論文。先後任教于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新英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現為澳洲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歷史哲學學院教授(Reader),與何漢威、陳慈玉等人共同發起、創辦「全漢昇講座」(2012)。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上海社科院特聘研究員、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復旦大學上海史國際研究中心和孫中山博物館顧問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教授等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