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國情教育
周邊產品
點石成金︰打造香港金融中心的里程碑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7-07-12
分類 金融與商務
定價 HK$118.00
ISBN 9789888488025
頁數 368
1868年──香港造幣廠為何會倒閉?
1891年──香港發生的首次股災是怎樣的?
1935年──香港為什麼要放棄銀本位制度?
1964年──香港因何出現多宗銀行擠提事件?
1973年──香港為何會進入「全民皆股」的時代?
1987年──香港聯合交易所開業不久就發生股災?
1998年──香港如何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擊退「金融大鱷」?
2008年──香港在全球金融海嘯中如何解決「迷你債券」問題?
本書聚焦八個在香港金融歷史上具轉捩點的關鍵年份,分析當年重大金融事故的來龍去脈,帶出香港一百多年來貨幣、銀行以及證券資本市場的演變,從中見證香港如何在回應各種危難與挑戰中,逐步建立穩健的金融體制,最終從一個被稱為「荒蕪石頭」的小漁村,發展成為媲美紐約、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
目錄
ii 序:將「荒蕪石頭」轉為寸土尺金的金融力量
綜論:天時地利人和 造就香港金融傳奇
003 引言
004 開闢自由貿易商港 拓展東西金融樞紐
009 建構金融基礎設施 路途崎嶇彎曲反覆
013 回歸祖國把握契機 開創大中華新局面
017 整合金融統計數據 分析追蹤資金來去
021 本書新穎結構 討論重點簡介
025 結語
1868:鑄錢局壯志未酬 紙幣獨領風騷
027 引言
028 開埠初期經貿未舉 金融秩序有待建設
033 毅然設廠鑄幣 確立港元地位
038 建廠鑄幣徒勞無功 貨幣流通依舊混雜
045 進入紙幣時代 踏上現代金融之路
049 結語
1891:自律失效成股災 立法規管招角力
053 引言
055 開埠急需建設 企業開股集資
059 業界缺乏監督 交易流弊叢生
065 災後連番訴訟 輿論呼籲監管
068 經紀設置交易所 政府立法規管買賣
074 證券業撥亂反正 市場也同步發展
079 結語
1935:中國棄白銀本位 港元改英鎊掛鈎
083 引言
085 天時地利人和 香港後來居上
088 時勢造英雄 港元青出於藍
095 設立外滙基金 港元改掛英鎊
099 淪陷期取締港元 重光後再領風騷
102 中國重建經濟貨幣 港元角色舉足輕重
112 結語
1964:銀行風潮迭起 修例亡羊補牢
117 引言
118 華洋金融共冶一爐 銀號銀行各擅勝場
125 戰後重建金融制度 銀行業發展迅速
131 監管制度缺失 風潮曠日持久
148 財務存款公司冒起 金融機構三級制度
153 委任金融管理專員 貨幣銀行順利過渡
155 結語
1973:泡沫爆破釀股災 屋漏兼逢連夜雨
159 引言
160 戰後經濟復原 股市重建重生
165 六七十年代轉捩點 股市壟斷被打破
171 股災爆發石油危機 經濟低迷內外交煎
183 經歷蛻變企業併購 分久再合四會復統
189 結語
1987:193 引言
194 股票市場生態轉變 制度缺陷無所遁形
200 拓展期貨一波三折 金融期貨應運而生
203 交易所倉卒停市 顧此失彼觸發股災
209 痛定思痛禮賢下士 大刀闊斧變革體制
216 檢控瀆職繩之於法 秋後算賬爭議不絕
220 結語交易所倉卒停市 政府撥亂反正
1998:223 引言
225 亞洲金融起風暴 游資試探港元虛實
240 聯繫滙率名不副實 政府百密一疏誤事
244 游資投機滙虛股實 政府硬撼背城借一
252 干預得失爭拗不絕 股市期市分久必合
259 結語游資聲東擊西 政府背城借一
2008:金融海嘯餘波 政府顧此失彼
263 引言
265 美元後院失火 禍延環球經濟
269 迷債非債禍港 政府方寸大亂
279 美元量化寬鬆 港元首當其衝
286 結語
附件一:銀行港元存款利率協議
結論:天下分久必合 重整大中華平台
293 引言
294 連結華洋中外貿易 發展區域國際金融
296 認清港元三角關係 檢討貨幣未來路向
301 建立人民幣離岸樞紐 推動大中華金融聯通
313 總結
358 後記
附錄
328 香港金融發展歷程大事記
340 參考資料
鄭宏泰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及政治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電話調查研究室總監、全球中國研究計劃聯合召集人、研究網絡聯合召集人、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董事局成員、《香港志》編委會委員,以及National Identities、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香港社會科學學報》及《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編輯委員會委員。先後獲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家族企業與繼承制度、社會調查與指標分析、海外華人與中國軟實力等。
陸觀豪
資深銀行家,退休前是恆生銀行常務董事兼副行政總裁,具卅多年金融銀行實務及研究經驗。陸先生畢業於香港大學,具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亦獲香港銀行學會頒授院士級銜,現時仍擔任多家上市及私人企業獨立董事之職,亦是香港中文大學司庫,並擔任名譽教授(財經),講解金融現況及參與學術研究,同時亦常在《信報財經新聞》及《信報月刊》撰文,探討政經與財金發展,分享心得。
點石成金︰打造香港金融中心的里程碑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7-07-12
分類 金融與商務
定價 HK$118.00
ISBN 9789888488025
頁數 368
1868年──香港造幣廠為何會倒閉?
1891年──香港發生的首次股災是怎樣的?
1935年──香港為什麼要放棄銀本位制度?
1964年──香港因何出現多宗銀行擠提事件?
1973年──香港為何會進入「全民皆股」的時代?
1987年──香港聯合交易所開業不久就發生股災?
1998年──香港如何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擊退「金融大鱷」?
2008年──香港在全球金融海嘯中如何解決「迷你債券」問題?
本書聚焦八個在香港金融歷史上具轉捩點的關鍵年份,分析當年重大金融事故的來龍去脈,帶出香港一百多年來貨幣、銀行以及證券資本市場的演變,從中見證香港如何在回應各種危難與挑戰中,逐步建立穩健的金融體制,最終從一個被稱為「荒蕪石頭」的小漁村,發展成為媲美紐約、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
目錄
ii 序:將「荒蕪石頭」轉為寸土尺金的金融力量
綜論:天時地利人和 造就香港金融傳奇
003 引言
004 開闢自由貿易商港 拓展東西金融樞紐
009 建構金融基礎設施 路途崎嶇彎曲反覆
013 回歸祖國把握契機 開創大中華新局面
017 整合金融統計數據 分析追蹤資金來去
021 本書新穎結構 討論重點簡介
025 結語
1868:鑄錢局壯志未酬 紙幣獨領風騷
027 引言
028 開埠初期經貿未舉 金融秩序有待建設
033 毅然設廠鑄幣 確立港元地位
038 建廠鑄幣徒勞無功 貨幣流通依舊混雜
045 進入紙幣時代 踏上現代金融之路
049 結語
1891:自律失效成股災 立法規管招角力
053 引言
055 開埠急需建設 企業開股集資
059 業界缺乏監督 交易流弊叢生
065 災後連番訴訟 輿論呼籲監管
068 經紀設置交易所 政府立法規管買賣
074 證券業撥亂反正 市場也同步發展
079 結語
1935:中國棄白銀本位 港元改英鎊掛鈎
083 引言
085 天時地利人和 香港後來居上
088 時勢造英雄 港元青出於藍
095 設立外滙基金 港元改掛英鎊
099 淪陷期取締港元 重光後再領風騷
102 中國重建經濟貨幣 港元角色舉足輕重
112 結語
1964:銀行風潮迭起 修例亡羊補牢
117 引言
118 華洋金融共冶一爐 銀號銀行各擅勝場
125 戰後重建金融制度 銀行業發展迅速
131 監管制度缺失 風潮曠日持久
148 財務存款公司冒起 金融機構三級制度
153 委任金融管理專員 貨幣銀行順利過渡
155 結語
1973:泡沫爆破釀股災 屋漏兼逢連夜雨
159 引言
160 戰後經濟復原 股市重建重生
165 六七十年代轉捩點 股市壟斷被打破
171 股災爆發石油危機 經濟低迷內外交煎
183 經歷蛻變企業併購 分久再合四會復統
189 結語
1987:193 引言
194 股票市場生態轉變 制度缺陷無所遁形
200 拓展期貨一波三折 金融期貨應運而生
203 交易所倉卒停市 顧此失彼觸發股災
209 痛定思痛禮賢下士 大刀闊斧變革體制
216 檢控瀆職繩之於法 秋後算賬爭議不絕
220 結語交易所倉卒停市 政府撥亂反正
1998:223 引言
225 亞洲金融起風暴 游資試探港元虛實
240 聯繫滙率名不副實 政府百密一疏誤事
244 游資投機滙虛股實 政府硬撼背城借一
252 干預得失爭拗不絕 股市期市分久必合
259 結語游資聲東擊西 政府背城借一
2008:金融海嘯餘波 政府顧此失彼
263 引言
265 美元後院失火 禍延環球經濟
269 迷債非債禍港 政府方寸大亂
279 美元量化寬鬆 港元首當其衝
286 結語
附件一:銀行港元存款利率協議
結論:天下分久必合 重整大中華平台
293 引言
294 連結華洋中外貿易 發展區域國際金融
296 認清港元三角關係 檢討貨幣未來路向
301 建立人民幣離岸樞紐 推動大中華金融聯通
313 總結
358 後記
附錄
328 香港金融發展歷程大事記
340 參考資料
鄭宏泰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及政治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電話調查研究室總監、全球中國研究計劃聯合召集人、研究網絡聯合召集人、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董事局成員、《香港志》編委會委員,以及National Identities、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香港社會科學學報》及《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編輯委員會委員。先後獲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家族企業與繼承制度、社會調查與指標分析、海外華人與中國軟實力等。
陸觀豪
資深銀行家,退休前是恆生銀行常務董事兼副行政總裁,具卅多年金融銀行實務及研究經驗。陸先生畢業於香港大學,具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亦獲香港銀行學會頒授院士級銜,現時仍擔任多家上市及私人企業獨立董事之職,亦是香港中文大學司庫,並擔任名譽教授(財經),講解金融現況及參與學術研究,同時亦常在《信報財經新聞》及《信報月刊》撰文,探討政經與財金發展,分享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