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國情教育
周邊產品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開辦了「中國歷史與文化名城」精進課程,出於教學的需要,任教老師希望能編輯一本可供課程使用的參考書,以便學生延伸閱讀,開拓視野。本論文集收錄了八篇文章,按時序及內容類別編輯。主要是環繞城市的宗教信仰、藝術市場、出版文化、音樂發展以及城市空間分別討論。
目錄
iii 序
1 南朝荊州江陵的佛教傳播與發展 黃海濤
101 宋代祭文、廟記中的城隍神論述
─兼論歐陽修的祀神與禮法觀念 馮志弘
159 徽州溪南吳廷、吳楨與松江董其昌的鑒藏活動 徐麗莎
185 金粟齋譯書處與《中外日報》的合作
─清末上海報館與書局互動的案例分析 林盼
209 上海國樂研究會在20 世紀的嬗變與發展
─傳統樂種江南絲竹在都市的縮影 阮弘
233 中國音樂現代性裏的分歧與連繫:在殖民時
期上海興起的音樂網絡(1919-1937) 張海欣
265 英商義德與20 世紀早期香港城市發展 錢華
281 室內都會與類公共空間
—香港的購物商場效應分析 李磷
304 編後記
305 編者、作者簡介
馮志弘
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助理院長(學術質素保證及課程)暨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範疇:唐宋文學及思想、中國文化與宗教。著有《想像的世界:唐宋觀念與思想》、《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基督宗教與中國:歷史.哲學篇》、《本地生活寫作:記憶與信仰——口述歷史、民族誌教學》(二人合著)等,並在《清華學報》、《成大中文學報》、《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文與哲》、《人文中國學報》、《中正漢學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逾三十篇;主持研究項目包括:「鬼神.禮法與文道觀念──以北宋文人歐陽脩、曾鞏、蘇軾為中心」、「典範與世變:慶曆至熙豐年間的頌詩、誥令和禮書——以北宋詩文革新人物為中心」等。
林學忠
香港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國立筑波大學史學碩士,博士課程學分修滿,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主要研究領域是近代東亞國際關係史、近代中日、中韓關係史、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近代中國法制史。著有《從萬國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國際法的傳入、詮釋與應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黃海濤
香港大學中文系文學士及哲學碩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文化史碩士,現為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文學語言文化學院中國研究博士候選人,論文範圍以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東亞的國際書籍流通為中心,探討東亞殖民地及通商口岸(包括香港、新加坡、上海、橫濱、天津等)的社會文化網絡。研究興趣主要是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東亞通商口岸史、英國漢學史及魏晉南北朝史。
徐麗莎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藝術史哲博士,研究範圍包括:宋代以來的書畫研究、中國傳統建築裝飾等。現任職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林盼
2006年復旦大學歷史系本科,2009年南京大學歷史系碩士,2013年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阮弘
文學博士,揚琴演奏家。現任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人文素質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上海大學生藝術團上海財經大學民樂團藝術指導。
張海欣
香港中文大學史學學士,德克薩斯大學民族音樂學音樂碩士,密歇根大學音樂學博士,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的客座助理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研究助理教授。發表過的學術著作涉及中國音樂現代性中的譯介實踐和毛澤東時期中國的革命音樂文化及情感效力。進行中的學術項目包括:古琴的聆聽文化、壯美(sublime)的音樂聆聽,及兩戰期間上海出現的中國音樂現代性。
錢華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導師。主要研究興趣為:香港社會經濟史、商業史、珠寶產業史以及物質文化等。
李磷
建築師。其設計作品曾先後發表於《香港建築師學報》、香港Hinge、香港《透視》、北京《建築學報》、北京《建築技術與設計》等專業期刊。現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個人研究興趣包括:中國傳統建築、園林、都市發展以及文化遺產保育等。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開辦了「中國歷史與文化名城」精進課程,出於教學的需要,任教老師希望能編輯一本可供課程使用的參考書,以便學生延伸閱讀,開拓視野。本論文集收錄了八篇文章,按時序及內容類別編輯。主要是環繞城市的宗教信仰、藝術市場、出版文化、音樂發展以及城市空間分別討論。
目錄
iii 序
1 南朝荊州江陵的佛教傳播與發展 黃海濤
101 宋代祭文、廟記中的城隍神論述
─兼論歐陽修的祀神與禮法觀念 馮志弘
159 徽州溪南吳廷、吳楨與松江董其昌的鑒藏活動 徐麗莎
185 金粟齋譯書處與《中外日報》的合作
─清末上海報館與書局互動的案例分析 林盼
209 上海國樂研究會在20 世紀的嬗變與發展
─傳統樂種江南絲竹在都市的縮影 阮弘
233 中國音樂現代性裏的分歧與連繫:在殖民時
期上海興起的音樂網絡(1919-1937) 張海欣
265 英商義德與20 世紀早期香港城市發展 錢華
281 室內都會與類公共空間
—香港的購物商場效應分析 李磷
304 編後記
305 編者、作者簡介
馮志弘
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助理院長(學術質素保證及課程)暨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範疇:唐宋文學及思想、中國文化與宗教。著有《想像的世界:唐宋觀念與思想》、《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基督宗教與中國:歷史.哲學篇》、《本地生活寫作:記憶與信仰——口述歷史、民族誌教學》(二人合著)等,並在《清華學報》、《成大中文學報》、《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文與哲》、《人文中國學報》、《中正漢學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逾三十篇;主持研究項目包括:「鬼神.禮法與文道觀念──以北宋文人歐陽脩、曾鞏、蘇軾為中心」、「典範與世變:慶曆至熙豐年間的頌詩、誥令和禮書——以北宋詩文革新人物為中心」等。
林學忠
香港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國立筑波大學史學碩士,博士課程學分修滿,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主要研究領域是近代東亞國際關係史、近代中日、中韓關係史、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近代中國法制史。著有《從萬國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國際法的傳入、詮釋與應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黃海濤
香港大學中文系文學士及哲學碩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文化史碩士,現為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文學語言文化學院中國研究博士候選人,論文範圍以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東亞的國際書籍流通為中心,探討東亞殖民地及通商口岸(包括香港、新加坡、上海、橫濱、天津等)的社會文化網絡。研究興趣主要是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東亞通商口岸史、英國漢學史及魏晉南北朝史。
徐麗莎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藝術史哲博士,研究範圍包括:宋代以來的書畫研究、中國傳統建築裝飾等。現任職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林盼
2006年復旦大學歷史系本科,2009年南京大學歷史系碩士,2013年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阮弘
文學博士,揚琴演奏家。現任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人文素質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上海大學生藝術團上海財經大學民樂團藝術指導。
張海欣
香港中文大學史學學士,德克薩斯大學民族音樂學音樂碩士,密歇根大學音樂學博士,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的客座助理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研究助理教授。發表過的學術著作涉及中國音樂現代性中的譯介實踐和毛澤東時期中國的革命音樂文化及情感效力。進行中的學術項目包括:古琴的聆聽文化、壯美(sublime)的音樂聆聽,及兩戰期間上海出現的中國音樂現代性。
錢華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導師。主要研究興趣為:香港社會經濟史、商業史、珠寶產業史以及物質文化等。
李磷
建築師。其設計作品曾先後發表於《香港建築師學報》、香港Hinge、香港《透視》、北京《建築學報》、北京《建築技術與設計》等專業期刊。現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個人研究興趣包括:中國傳統建築、園林、都市發展以及文化遺產保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