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國情教育
周邊產品
1898年,英國向中國租借了368平方英里的土地,納入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的轄土,為期99年;這片由鄉野山區和島嶼組成的廣闊土地,後來稱為新界。
殖民地政府官員駱克(James Stewart Lockhart)當年曾用「巨大差異」(The Great Difference)來形容這片新租之地後,他所指的是新界人與原有香港居民之間的鴻溝,當時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的舊轄地,大部分已經都市化。
本書作者許舒博士認為,由於這種「巨大差異」,殖民地政府管治新界及其居民的方式,從一開始就不同於原有的都市地帶,其結果繼續影響到今天的香港。此書涵蓋整個新界租期百年的歷史,是作者幾十年來研究新界及其原居民的成果。此書致力提供關於這個迷人地區的概述,既揭示內情底蘊,又包含廣泛知識,為新界歷史的研究奠下基礎。
在許舒博士三十二年香港政府的公職生涯中,幾乎一半時間是在新界服務,並在1985-1987年擔任新界政務署長,統領管理新界事務。
目錄
高馬可序 i
中文版序 iii
平裝本序 vii
自序 xxiii
註釋中使用的縮寫 xxix
導論 1
第一章 1898 年租借新界 27
第一部分:農村社會 28
第二部分:管理郊區 35
第三部分:自給型經濟 39
第四部分:鄉村文化 42
小結 45
第二章 原有的英國直轄殖民地和「巨大差異」 47
英屬香港 47
香港的教育機會 53
香港的貿易與航運 54
天壤之別 56
新界 56
適時提醒人們注意差異存在的事件 60
較簡單的施政方式 63
新九龍 63
第三章 測量、田土法庭、登記與習慣法 65
丈量土地的原因 66
土地丈量 69
申報業權進展緩慢 70
劃界 72
對於村民初期不願申報土地業權的思考 74
村民不合作的其他原因 76
田土法庭 77
地籍整理後的土地行政特點 79
新界租約時期的習慣法 84
小結 87
第四章 1941 年前新界的「得與失」 89
地區行政 89
籠絡與合作 90
地方領袖與他們的地方 92
新的管治形式 94
徵收土地 95
新界警務工作 96
新來者 99
墟鎮情況的改善 100
鄉村教育 105
交通改善 106
西方人和城市華人在新界 107
官方對於新界的看法 110
第五章 新界居民與1941-1945 年的日佔時期 137
可怕的日本人 138
逃亡和地方動盪 139
日本行政:區役所 140
實行連坐責任制 141
軍事勞役 142
監視與暴虐 143
游擊隊活動與村民 144
大嶼山 145
貝澳的盜賊和游擊隊 147
協助逃脫者和其他人 148
日佔時期結束前的饑荒 150
出售土地與物業 152
停頓期 152
小結 154
後記 155
第六章 自給型農業的終結:為都市發展和郊野公園開路 157
不是太美麗的新世界 158
自給型稻米種植為何式微? 164
古老鄉郊的終結 170
不再是鄉村保留地:郊野公園 172
廢棄鄉村 176
鄉村領袖的制度化和其好處 177
第七章 1923-1974 年因水務計劃而遷徙鄉村:安置與賠償 181
賠償方案 182
農業地區徙置與市區徙置 182
戰前因水務計劃而搬遷的鄉村 183
兩個戰後初期的拆遷 187
戰後為興建水塘的搬村工作 188
鄉村學校與遷置 197
小結 198
第八章 1960 年後為發展新市鎮而進行的搬村工作:遷置與新的賠償模式 199
第一部分:在荃灣、葵涌和後來因都市發展而進行的鄉村遷置 199
第二部分:收地遷村的過程及其對村民的影響 206
小結 218
新九龍 219
補遺 222
第九章 農村對於新市鎮的社區建設的貢獻及其背景 245
先驅荃灣 246
荃灣區鄉事組織及其歷史 249
區議會成立前的社區活動 251
原居民為區議會及其委員會造就人才 254
荃灣每年一度的藝術節和體育節 255
他們影響力的巔峰 257
新界其他地方的領袖 257
小結 259
第十章 變遷中的農村社會 261
1940 和1950 年代的鄉村生活 261
舊式生活 262
進步的跡象 266
農村生活的新特點 266
溫安與大嶼山農村的變化 268
變遷前的貝澳 268
變化中的貝澳 270
政府與鄉村 271
另一種鄉村社會的轉變 273
衡量內部(社群)變化 275
新界其他地方的變化 278
人民和資本向內遷移造成的變化 279
改變的時機 280
小販、鄉村商店和企業 282
人口外移的影響 283
小結 285
第十一章 身份認同:在租借期保持中國人身份 287
廣東排外情緒 288
移交的壞時機 289
在港英國人的影響 290
新界的反英情緒 291
外僑態度依舊 293
戰爭和日佔時期的影響 295
戰後初期 296
六七暴動 297
「統戰」活動 302
其他中國層面 304
鄉議局成功游說中國 306
第十二章 融合與分歧:惡化的關係 307
彼眾我寡和單一語言 308
市區式行政管理 310
政治變化 312
鄉議局與行政和政治變化 313
政治弱勢 315
市區和「鄉村」人口的合流 316
分歧的種子 318
與土地相關的習慣法的延續 319
引發齟齬的一些原因 320
鄉村保守主義與《新界條例》 322
鄉村的怨聲 323
對新界認識貧乏 324
原居民社會內部的後期變化 328
鄉村選舉和鄉村管理 330
後記 332
附錄
附錄一 圓墩村歷史 337
附錄二 來自荃灣的農具 339
參考書目 349
許舒 James Hayes
致力研究香港地區及其居民的學者。在他三十二年香港政府的公職生涯中,幾乎一半時間是在新界服務,並在1985-1987年擔任新界政務署長,統領管理新界事務。著作包括:
The Hong Kong Region: Institu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own and Countryside (1977, reprinted b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The Rural Communities of Hong Kong, Studies and Themes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Tsuen Wan: Growth of a New Town and its People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中譯本:《蒼海桑田話荃灣》)
Friends and Teachers: Hong Kong and Its People 1953–87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6)
South China Village Culture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898年,英國向中國租借了368平方英里的土地,納入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的轄土,為期99年;這片由鄉野山區和島嶼組成的廣闊土地,後來稱為新界。
殖民地政府官員駱克(James Stewart Lockhart)當年曾用「巨大差異」(The Great Difference)來形容這片新租之地後,他所指的是新界人與原有香港居民之間的鴻溝,當時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的舊轄地,大部分已經都市化。
本書作者許舒博士認為,由於這種「巨大差異」,殖民地政府管治新界及其居民的方式,從一開始就不同於原有的都市地帶,其結果繼續影響到今天的香港。此書涵蓋整個新界租期百年的歷史,是作者幾十年來研究新界及其原居民的成果。此書致力提供關於這個迷人地區的概述,既揭示內情底蘊,又包含廣泛知識,為新界歷史的研究奠下基礎。
在許舒博士三十二年香港政府的公職生涯中,幾乎一半時間是在新界服務,並在1985-1987年擔任新界政務署長,統領管理新界事務。
目錄
高馬可序 i
中文版序 iii
平裝本序 vii
自序 xxiii
註釋中使用的縮寫 xxix
導論 1
第一章 1898 年租借新界 27
第一部分:農村社會 28
第二部分:管理郊區 35
第三部分:自給型經濟 39
第四部分:鄉村文化 42
小結 45
第二章 原有的英國直轄殖民地和「巨大差異」 47
英屬香港 47
香港的教育機會 53
香港的貿易與航運 54
天壤之別 56
新界 56
適時提醒人們注意差異存在的事件 60
較簡單的施政方式 63
新九龍 63
第三章 測量、田土法庭、登記與習慣法 65
丈量土地的原因 66
土地丈量 69
申報業權進展緩慢 70
劃界 72
對於村民初期不願申報土地業權的思考 74
村民不合作的其他原因 76
田土法庭 77
地籍整理後的土地行政特點 79
新界租約時期的習慣法 84
小結 87
第四章 1941 年前新界的「得與失」 89
地區行政 89
籠絡與合作 90
地方領袖與他們的地方 92
新的管治形式 94
徵收土地 95
新界警務工作 96
新來者 99
墟鎮情況的改善 100
鄉村教育 105
交通改善 106
西方人和城市華人在新界 107
官方對於新界的看法 110
第五章 新界居民與1941-1945 年的日佔時期 137
可怕的日本人 138
逃亡和地方動盪 139
日本行政:區役所 140
實行連坐責任制 141
軍事勞役 142
監視與暴虐 143
游擊隊活動與村民 144
大嶼山 145
貝澳的盜賊和游擊隊 147
協助逃脫者和其他人 148
日佔時期結束前的饑荒 150
出售土地與物業 152
停頓期 152
小結 154
後記 155
第六章 自給型農業的終結:為都市發展和郊野公園開路 157
不是太美麗的新世界 158
自給型稻米種植為何式微? 164
古老鄉郊的終結 170
不再是鄉村保留地:郊野公園 172
廢棄鄉村 176
鄉村領袖的制度化和其好處 177
第七章 1923-1974 年因水務計劃而遷徙鄉村:安置與賠償 181
賠償方案 182
農業地區徙置與市區徙置 182
戰前因水務計劃而搬遷的鄉村 183
兩個戰後初期的拆遷 187
戰後為興建水塘的搬村工作 188
鄉村學校與遷置 197
小結 198
第八章 1960 年後為發展新市鎮而進行的搬村工作:遷置與新的賠償模式 199
第一部分:在荃灣、葵涌和後來因都市發展而進行的鄉村遷置 199
第二部分:收地遷村的過程及其對村民的影響 206
小結 218
新九龍 219
補遺 222
第九章 農村對於新市鎮的社區建設的貢獻及其背景 245
先驅荃灣 246
荃灣區鄉事組織及其歷史 249
區議會成立前的社區活動 251
原居民為區議會及其委員會造就人才 254
荃灣每年一度的藝術節和體育節 255
他們影響力的巔峰 257
新界其他地方的領袖 257
小結 259
第十章 變遷中的農村社會 261
1940 和1950 年代的鄉村生活 261
舊式生活 262
進步的跡象 266
農村生活的新特點 266
溫安與大嶼山農村的變化 268
變遷前的貝澳 268
變化中的貝澳 270
政府與鄉村 271
另一種鄉村社會的轉變 273
衡量內部(社群)變化 275
新界其他地方的變化 278
人民和資本向內遷移造成的變化 279
改變的時機 280
小販、鄉村商店和企業 282
人口外移的影響 283
小結 285
第十一章 身份認同:在租借期保持中國人身份 287
廣東排外情緒 288
移交的壞時機 289
在港英國人的影響 290
新界的反英情緒 291
外僑態度依舊 293
戰爭和日佔時期的影響 295
戰後初期 296
六七暴動 297
「統戰」活動 302
其他中國層面 304
鄉議局成功游說中國 306
第十二章 融合與分歧:惡化的關係 307
彼眾我寡和單一語言 308
市區式行政管理 310
政治變化 312
鄉議局與行政和政治變化 313
政治弱勢 315
市區和「鄉村」人口的合流 316
分歧的種子 318
與土地相關的習慣法的延續 319
引發齟齬的一些原因 320
鄉村保守主義與《新界條例》 322
鄉村的怨聲 323
對新界認識貧乏 324
原居民社會內部的後期變化 328
鄉村選舉和鄉村管理 330
後記 332
附錄
附錄一 圓墩村歷史 337
附錄二 來自荃灣的農具 339
參考書目 349
許舒 James Hayes
致力研究香港地區及其居民的學者。在他三十二年香港政府的公職生涯中,幾乎一半時間是在新界服務,並在1985-1987年擔任新界政務署長,統領管理新界事務。著作包括:
The Hong Kong Region: Institu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own and Countryside (1977, reprinted b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The Rural Communities of Hong Kong, Studies and Themes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Tsuen Wan: Growth of a New Town and its People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中譯本:《蒼海桑田話荃灣》)
Friends and Teachers: Hong Kong and Its People 1953–87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6)
South China Village Culture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