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國情教育

周邊產品

饒宗頤學術研究論文集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5-12-04

分類 歷史

可購買版本

定價 HK$128.00

ISBN 9789888366828

頁數 410

直接購買
如直接購買,將會跳到專屬訂單網站
加到我的書架
趕快在我的書架建立專屬於你的書單
內容簡介

《饒宗頤學術研究論文集》饒宗頤國學院於2014年10月成功舉辦了“饒宗頤教授學術研究論壇”,共有海內外二十餘位知名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從與會學者提交的論文來看,其中涉及饒公學術的諸多方面,如文學(詩學、詞學)、史學、目錄學、語言文字學等,另有多篇關於饒公治學的文章,對饒公的學術思想作了精彩的闡釋。



目錄


陳新滋 序


陳偉武

選堂先生語言文字學成就述略


沈建華

饒宗頤與《甲骨文通檢.貞人問題與坑位》前言


王志鵬

饒宗頤先生的儒家學術思想發微


朱淵清

國史上的正統論涉及的理論問題


李均明

《補資治通鑒長編稿系列》之簡牘史料長編


郝潤華

根探源 辨章学術 — 饒宗頤先生的文學目錄學研究


徐華中

饒宗頤的詩學 — 以情景事理為中心的討論


張宏生

饒宗頤先生的詞學研究及其成就


施議對

饒宗頤形上詞的落想問題


孫少華

事類、事義、事形:漢賦文本風格的形成與辭賦觀念的變化 — 由饒宗頤先生對「事」、「義」的辨析談起


游志誠

饒宗頤《文心雕龍》研究述評


郭偉川

略談選堂先生早年的經歷與學術機


宗靜航

「證據周遍」、「本經證本經」— 饒宗頤教授學術方法簡介


鄭煒明

饒宗頤先生的生平、志節和學術舉隅


後記

作者簡介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


香港浸會大學自創校以來,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尤其關注國學與漢學研究,經過多年不懈努力,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二零一三年一月,香港浸會大學率先創立了香港首所國學院,以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命名,並邀得饒教授出任永遠榮譽院長,希望能夠傳承饒教授的學術,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饒宗頤國學院以傳統國學、漢學、經學為研究基礎,融合東西方國學、漢學、經學研究優勢,探索古今,希望用創新方法提升國學,使之形成一種具有中華文化特色,並可以得到世界廣泛認知和接受的思想體系。


延伸閱讀

饒宗頤學術研究論文集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5-12-04

分類 歷史

可購買版本

定價 HK$128.00

ISBN 9789888366828

頁數 410

直接購買
如直接購買,將會跳到專屬訂單網站
加到我的書架
趕快在我的書架建立專屬於你的書單
內容簡介

《饒宗頤學術研究論文集》饒宗頤國學院於2014年10月成功舉辦了“饒宗頤教授學術研究論壇”,共有海內外二十餘位知名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從與會學者提交的論文來看,其中涉及饒公學術的諸多方面,如文學(詩學、詞學)、史學、目錄學、語言文字學等,另有多篇關於饒公治學的文章,對饒公的學術思想作了精彩的闡釋。



目錄


陳新滋 序


陳偉武

選堂先生語言文字學成就述略


沈建華

饒宗頤與《甲骨文通檢.貞人問題與坑位》前言


王志鵬

饒宗頤先生的儒家學術思想發微


朱淵清

國史上的正統論涉及的理論問題


李均明

《補資治通鑒長編稿系列》之簡牘史料長編


郝潤華

根探源 辨章学術 — 饒宗頤先生的文學目錄學研究


徐華中

饒宗頤的詩學 — 以情景事理為中心的討論


張宏生

饒宗頤先生的詞學研究及其成就


施議對

饒宗頤形上詞的落想問題


孫少華

事類、事義、事形:漢賦文本風格的形成與辭賦觀念的變化 — 由饒宗頤先生對「事」、「義」的辨析談起


游志誠

饒宗頤《文心雕龍》研究述評


郭偉川

略談選堂先生早年的經歷與學術機


宗靜航

「證據周遍」、「本經證本經」— 饒宗頤教授學術方法簡介


鄭煒明

饒宗頤先生的生平、志節和學術舉隅


後記

作者簡介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


香港浸會大學自創校以來,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尤其關注國學與漢學研究,經過多年不懈努力,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二零一三年一月,香港浸會大學率先創立了香港首所國學院,以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命名,並邀得饒教授出任永遠榮譽院長,希望能夠傳承饒教授的學術,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饒宗頤國學院以傳統國學、漢學、經學為研究基礎,融合東西方國學、漢學、經學研究優勢,探索古今,希望用創新方法提升國學,使之形成一種具有中華文化特色,並可以得到世界廣泛認知和接受的思想體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