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忙?還是匆忙?
忙,並不是一件壞事,說明有事可做,能讓人感到充實。但是,當一個人忙得來不及思考,暈頭轉向,連現實也看不清時,這種令人暈眩的忙,就變成了一種病——「匆忙症(Hurry sickness)」。
匆忙是機械性、令人疲於應付的忙,它會把活生生的人變成機器,令人們喪失最寶貴的激情和創造力;至於真忙則是在聚精會神之中忙碌,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激情和創造力。
著名導演托尼.帕爾默說過:
「匆忙是對生命毫無意義的消耗,而真忙是對生命意義非凡的創造。沒有人一方面處在匆忙的狀態中,一方面還能創造出好的作品。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不是在不假思索的匆忙中一蹴而就,而是在靜靜思考中逐漸形成的。」
現在,隨着無線網絡科技的突飛猛進,都市人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海量資訊流動的世界中,人們難以避免遇上顛簸、碰撞和擠壓,也不得不變得匆忙。下表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傳統和網絡世代的交替
2000年 | 2020年 |
工作是一個地點 | 工作是一個過程 |
工作很穩定 | 工作很易丟失且不穩定 |
技術專家居於幕後 | 技術專家坐在董事會 |
上班時間固定,如朝九晚五 | 隨時都可以工作 |
在辦公地點才能工作 | 在任何地方都能工作 |
職業規劃是長線的 | 職業規劃有更大的不確定性 |
注重工作經驗 | 注重年輕活力 |
報紙是主要消息來源 | 網絡是主要訊息渠道 |
市場研究數據 | 大數據(Bigdata) |
以個人簡歷或郵件應聘 | 在網絡上載求職訊息 |
單向交談 | 全體參與 |
一年換一次工作 | 一年換四次工作 |
生活和工作的變化超乎所有人預料,在這種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訊息在吞噬和分散人的注意力。我們變得越來越匆忙,越來越沒有耐心,因為當我們處於訊息高壓狀態下,就會產生無法停止的數據流,超過負荷的心態,最終會養成習慣性的匆忙。這也衍生出一種常見現象:人們無論到甚麼地方都要帶着智能手機,以防自己被世界遺忘,或者錯過了甚麼訊息。
手機成了匆忙者的新器官
為了適應環境變化,智能手機似乎成了人類的一個新器官,片刻不離手。我們吃飯時看新聞及收發訊息,搭車時看網頁和閱讀電郵,但當各種各樣的訊息源源不斷迎面湧來之際,人們也承受了巨大壓力。其中最大的壓力之一,就是無端被打擾,讓我們分心走神,疲於應對。例如當我們正在進行重要談話時,手機App推送的訊息會強行闖入,無情地擾亂我們的思路。甚至晚上床幃之間,當我們正跟戀人親熱時,訊息的提示聲也會不識趣地響起。
人在頻繁遭打擾的情況下,便會很難集中精力做事。更大的問題在於,這還會為人帶來一定程度的壓力,不自禁地產生「一切都失控了」的無力感,繼而讓我們變得更加匆忙,失去創造力。
此外,由於內心的無力感,匆忙症患者的心理狀態很不穩定,容易生氣、激動,或盛氣凌人,或冷酷無情,或狂躁魯莽,令旁人覺得害怕,不願意親近。一位匆忙症患者曾對心理治療師剖白:
在匆忙中,我停止了思考,也失去了美好的感覺,常常陷入煩惱、憤怒、怨恨、恐懼、沮喪、失望和自責。我跟家人和朋友的關係岌岌可危。我迷失了自己,卻不知道為甚麼會走到這一步。我不知道到底發生了甚麼。最令人傷心的是,除了我自己之外,似乎沒有人明白我的感受。我的困境是一樁秘密。
科技發展,原本是為了幫助人們過更美好的生活,並不是要把我們變成機器。而匆忙症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會令我們的心變得支離破碎,活在一套固定的程序裏,讓我們變得機械、麻木,失去創造力,甚至喪失人性。
本文節錄自《擊退匆忙症》
書摘
忙?還是匆忙?
忙,並不是一件壞事,說明有事可做,能讓人感到充實。但是,當一個人忙得來不及思考,暈頭轉向,連現實也看不清時,這種令人暈眩的忙,就變成了一種病——「匆忙症(Hurry sickness)」。
匆忙是機械性、令人疲於應付的忙,它會把活生生的人變成機器,令人們喪失最寶貴的激情和創造力;至於真忙則是在聚精會神之中忙碌,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激情和創造力。
著名導演托尼.帕爾默說過:
「匆忙是對生命毫無意義的消耗,而真忙是對生命意義非凡的創造。沒有人一方面處在匆忙的狀態中,一方面還能創造出好的作品。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不是在不假思索的匆忙中一蹴而就,而是在靜靜思考中逐漸形成的。」
現在,隨着無線網絡科技的突飛猛進,都市人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海量資訊流動的世界中,人們難以避免遇上顛簸、碰撞和擠壓,也不得不變得匆忙。下表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傳統和網絡世代的交替
2000年 | 2020年 |
工作是一個地點 | 工作是一個過程 |
工作很穩定 | 工作很易丟失且不穩定 |
技術專家居於幕後 | 技術專家坐在董事會 |
上班時間固定,如朝九晚五 | 隨時都可以工作 |
在辦公地點才能工作 | 在任何地方都能工作 |
職業規劃是長線的 | 職業規劃有更大的不確定性 |
注重工作經驗 | 注重年輕活力 |
報紙是主要消息來源 | 網絡是主要訊息渠道 |
市場研究數據 | 大數據(Bigdata) |
以個人簡歷或郵件應聘 | 在網絡上載求職訊息 |
單向交談 | 全體參與 |
一年換一次工作 | 一年換四次工作 |
生活和工作的變化超乎所有人預料,在這種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訊息在吞噬和分散人的注意力。我們變得越來越匆忙,越來越沒有耐心,因為當我們處於訊息高壓狀態下,就會產生無法停止的數據流,超過負荷的心態,最終會養成習慣性的匆忙。這也衍生出一種常見現象:人們無論到甚麼地方都要帶着智能手機,以防自己被世界遺忘,或者錯過了甚麼訊息。
手機成了匆忙者的新器官
為了適應環境變化,智能手機似乎成了人類的一個新器官,片刻不離手。我們吃飯時看新聞及收發訊息,搭車時看網頁和閱讀電郵,但當各種各樣的訊息源源不斷迎面湧來之際,人們也承受了巨大壓力。其中最大的壓力之一,就是無端被打擾,讓我們分心走神,疲於應對。例如當我們正在進行重要談話時,手機App推送的訊息會強行闖入,無情地擾亂我們的思路。甚至晚上床幃之間,當我們正跟戀人親熱時,訊息的提示聲也會不識趣地響起。
人在頻繁遭打擾的情況下,便會很難集中精力做事。更大的問題在於,這還會為人帶來一定程度的壓力,不自禁地產生「一切都失控了」的無力感,繼而讓我們變得更加匆忙,失去創造力。
此外,由於內心的無力感,匆忙症患者的心理狀態很不穩定,容易生氣、激動,或盛氣凌人,或冷酷無情,或狂躁魯莽,令旁人覺得害怕,不願意親近。一位匆忙症患者曾對心理治療師剖白:
在匆忙中,我停止了思考,也失去了美好的感覺,常常陷入煩惱、憤怒、怨恨、恐懼、沮喪、失望和自責。我跟家人和朋友的關係岌岌可危。我迷失了自己,卻不知道為甚麼會走到這一步。我不知道到底發生了甚麼。最令人傷心的是,除了我自己之外,似乎沒有人明白我的感受。我的困境是一樁秘密。
科技發展,原本是為了幫助人們過更美好的生活,並不是要把我們變成機器。而匆忙症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會令我們的心變得支離破碎,活在一套固定的程序裏,讓我們變得機械、麻木,失去創造力,甚至喪失人性。
本文節錄自《擊退匆忙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