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動

書展講座|香港公屋設計變奏曲

1954年2月,為石硤尾村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導致超過五萬災民流離失所的緣故而從速興建的「包寧平房」落成,為舉世矚目的香港公營房屋計劃正式拉開序幕,至今已經七十年。根據官方公佈,香港房屋委員會在半世紀以來興建了超過 130多萬個單位,編配公屋單位個案數目超過160萬;還有逾108萬人住上了政府出售的資助房屋單位。單從數量上看,在香港這個1,100平方公里裏只有不到25%可建築面積,卻要住上700多萬人口的彈丸之地,有差不多半數的人口曾經或現時正受惠於各式的政府資助房屋政策。能有這樣的卓越的成績,在世界上也是極為成功的公屋計劃。


到底香港公營房屋這一路是如何走來,又將往何處去?《香港公屋設計變奏曲》作者衞翠芷博士,在今日書展的新書推介會上,為讀者娓娓道來這段故事。

「有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都曾經問我,為甚麼香港的公共屋邨舊的比新的好?」講座一開始,衞博士便向讀者拋出一個問題。其實無論從規劃、設計、配套、用料、保安,到單位大小、樓宇結構、屋宇裝備、能源環保、無障礙設施等等,公屋一直都在進步,為何市民會覺得舊的屋邨竟比新的好?「後來我發現,他們口中的『好』,大都關於屋邨生活環境營造出的濃厚人情味。」

所謂「人情味」確實存在,但也是一期一會,少不得憶苦思甜。當年的公屋──或者說徙置大廈,以今日的角度來看,在規劃上雖有巧思,更多時候卻顯得簡陋。

「1950年代,戰後的香港社會狀況開始穩定,百廢待興。但多年來積壓的房屋問題,卻成了發展經濟的絆腳石。直到石硤尾村大火後政府推出史無前例的徙置計劃,情況才略有起色。徙置計劃的背後原因不單是為了要安置災民,更重要的考量,是為了要徹底解決房屋短缺和寮屋佔據珍貴的土地資源、阻礙經濟復甦的長年問題。所以第一型的多層徙置大廈的出現,在當初只是一個權宜的應急措施:提供最基本的住所,使居民不必再受火災風災的威脅,至於改善生活只是個副產品而已。」

衞博士一語道破了公營房屋不單是大眾眼中的政府建屋計劃,因需要長期投入大量公帤,它牽涉多方面的考量因素:民生、社會、政治、經濟等等。

隨着社會發展,尤其是1967年的社會騷動,令港府不得不下定決心反思,推出了各種必須的社會改革,而公營房屋的改革,則是至關重要的一環。1973,時任港督麥理浩爵士向立法局發表演說時承認,如果不努力解決房屋問題,必定會讓政府和市民之間不斷產生摩擦和嫌隙,同時也會衍生各類罪案和貪腐的問題。因此,改善居住環境,急不容緩。

衞博士指出:「麥理浩的目標就是落實富有遠見的『十年建屋計劃』。除了數量上的硬指標外,更重要的是非常強調品質方面的要求:住宅單位必須是獨立單位並配以廚廁,還要提供有良好配套的生活環境。這些新的要求,促使政府必須對現有顯得簡單基本的住房設計進行較大規模的改革。」

至於今日為港人熟識的香港房屋委員會和房屋署,正是在該計劃倡議下誕生的。

「『十年建屋計劃』可謂一發不可收拾。」衞博士說。雖然時間有限,她仍然向讀者展示了半世紀以來各種經典公屋大廈的設計款式,如:雙塔式、長型、新長型、工字型、I型、相連長型、Y型、和諧式、高齡人士住屋、非標準型大廈等。每一款設計都能看出設計者的心思、款式的沿革,更重要的是隨時代而來的必要改變。

衞博士說:「數十年間,出現了很多影響公屋設計的理念,像鄰里關係的概念、現代主義建築元素、構建社群為本的綜合屋邨設計、可持續發展的環保設計,乃至優化建材及建築技術對公屋的影響,都舉足輕重。」

時代不斷進步,今時今日的公屋較之七十年前的「包寧平房」,優勝不知凡幾。可見公屋的設計和政策推行,如果落後於形勢,必會招來批評,因此只有認清當下問題,領先需求,才會成功。

曾任職香港房屋署建築師的衞博士不無感歎:「過往的七十年,在許多設計和建造方面,公屋都曾領先業界。」

《香港公屋設計變奏曲》探討香港公屋走過的七十年:從最初要解決災民生活的徙置屋邨,到創造設備齊全的生活小區;7、80年代的「十年建屋計劃」翻天覆地改善和重建徙置屋邨,並以公屋牽頭發展新市鎮;90年代,率先利用裝嵌式預製組件,改善建屋質量;後來更摒除沿用半世紀的標準公屋大廈,改用因地制宜的非標準公屋大廈設計。


講座最後,衞博士笑道:「我寫這本書,希望能總結經驗,在設計方面得到一點啟發,令香港公營房屋能繼續造福香港市民。」


閱讀推薦


香港公屋設計變奏曲

衞翠芷(Rosman C. C. Wai) 著

ISBN:9789888862399

公共房屋牽涉多方面:民生、社會、政治、經濟等等。

本書探討香港公屋走過的七十年:從最初要解決災民生活的徙置屋邨,到創造設備齊全的生活小區;1970至1980年代的「十年建屋計劃」翻天覆地改善和重建徙置屋邨,並以公屋牽頭發展新市鎮;1990年代,率先利用裝嵌式預製組件,改善建屋質量;後來更摒除沿用半世紀的標準公屋大廈,改用因地制宜的非標準公屋大廈設計。

書中有多幅作者手繪不同型號的公屋平面圖則,是在香港房委會公開的圖則之上,加以校勘修正;作者身為前香港房屋署的建築師,同時也訪問了多位當年負責設計公屋的建築師,多番核對資料,務求準確呈現香港公屋的發展歷程。在整全、精準、跨度及可讀性幾方面,本作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香港建築書籍。


相關閱讀
更多

盤點清貨大減價 CLEARANCE SALE

中華書局

親手打造專屬江湖秘笈——中式手工書工作坊

中華書局

【講座改期通知】「似曾相識的香港」系列講座第八講(鄉約與械鬥——以打鼓嶺六約為例)

中華書局

文化活動

書展講座|香港公屋設計變奏曲

1954年2月,為石硤尾村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導致超過五萬災民流離失所的緣故而從速興建的「包寧平房」落成,為舉世矚目的香港公營房屋計劃正式拉開序幕,至今已經七十年。根據官方公佈,香港房屋委員會在半世紀以來興建了超過 130多萬個單位,編配公屋單位個案數目超過160萬;還有逾108萬人住上了政府出售的資助房屋單位。單從數量上看,在香港這個1,100平方公里裏只有不到25%可建築面積,卻要住上700多萬人口的彈丸之地,有差不多半數的人口曾經或現時正受惠於各式的政府資助房屋政策。能有這樣的卓越的成績,在世界上也是極為成功的公屋計劃。


到底香港公營房屋這一路是如何走來,又將往何處去?《香港公屋設計變奏曲》作者衞翠芷博士,在今日書展的新書推介會上,為讀者娓娓道來這段故事。

「有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都曾經問我,為甚麼香港的公共屋邨舊的比新的好?」講座一開始,衞博士便向讀者拋出一個問題。其實無論從規劃、設計、配套、用料、保安,到單位大小、樓宇結構、屋宇裝備、能源環保、無障礙設施等等,公屋一直都在進步,為何市民會覺得舊的屋邨竟比新的好?「後來我發現,他們口中的『好』,大都關於屋邨生活環境營造出的濃厚人情味。」

所謂「人情味」確實存在,但也是一期一會,少不得憶苦思甜。當年的公屋──或者說徙置大廈,以今日的角度來看,在規劃上雖有巧思,更多時候卻顯得簡陋。

「1950年代,戰後的香港社會狀況開始穩定,百廢待興。但多年來積壓的房屋問題,卻成了發展經濟的絆腳石。直到石硤尾村大火後政府推出史無前例的徙置計劃,情況才略有起色。徙置計劃的背後原因不單是為了要安置災民,更重要的考量,是為了要徹底解決房屋短缺和寮屋佔據珍貴的土地資源、阻礙經濟復甦的長年問題。所以第一型的多層徙置大廈的出現,在當初只是一個權宜的應急措施:提供最基本的住所,使居民不必再受火災風災的威脅,至於改善生活只是個副產品而已。」

衞博士一語道破了公營房屋不單是大眾眼中的政府建屋計劃,因需要長期投入大量公帤,它牽涉多方面的考量因素:民生、社會、政治、經濟等等。

隨着社會發展,尤其是1967年的社會騷動,令港府不得不下定決心反思,推出了各種必須的社會改革,而公營房屋的改革,則是至關重要的一環。1973,時任港督麥理浩爵士向立法局發表演說時承認,如果不努力解決房屋問題,必定會讓政府和市民之間不斷產生摩擦和嫌隙,同時也會衍生各類罪案和貪腐的問題。因此,改善居住環境,急不容緩。

衞博士指出:「麥理浩的目標就是落實富有遠見的『十年建屋計劃』。除了數量上的硬指標外,更重要的是非常強調品質方面的要求:住宅單位必須是獨立單位並配以廚廁,還要提供有良好配套的生活環境。這些新的要求,促使政府必須對現有顯得簡單基本的住房設計進行較大規模的改革。」

至於今日為港人熟識的香港房屋委員會和房屋署,正是在該計劃倡議下誕生的。

「『十年建屋計劃』可謂一發不可收拾。」衞博士說。雖然時間有限,她仍然向讀者展示了半世紀以來各種經典公屋大廈的設計款式,如:雙塔式、長型、新長型、工字型、I型、相連長型、Y型、和諧式、高齡人士住屋、非標準型大廈等。每一款設計都能看出設計者的心思、款式的沿革,更重要的是隨時代而來的必要改變。

衞博士說:「數十年間,出現了很多影響公屋設計的理念,像鄰里關係的概念、現代主義建築元素、構建社群為本的綜合屋邨設計、可持續發展的環保設計,乃至優化建材及建築技術對公屋的影響,都舉足輕重。」

時代不斷進步,今時今日的公屋較之七十年前的「包寧平房」,優勝不知凡幾。可見公屋的設計和政策推行,如果落後於形勢,必會招來批評,因此只有認清當下問題,領先需求,才會成功。

曾任職香港房屋署建築師的衞博士不無感歎:「過往的七十年,在許多設計和建造方面,公屋都曾領先業界。」

《香港公屋設計變奏曲》探討香港公屋走過的七十年:從最初要解決災民生活的徙置屋邨,到創造設備齊全的生活小區;7、80年代的「十年建屋計劃」翻天覆地改善和重建徙置屋邨,並以公屋牽頭發展新市鎮;90年代,率先利用裝嵌式預製組件,改善建屋質量;後來更摒除沿用半世紀的標準公屋大廈,改用因地制宜的非標準公屋大廈設計。


講座最後,衞博士笑道:「我寫這本書,希望能總結經驗,在設計方面得到一點啟發,令香港公營房屋能繼續造福香港市民。」


閱讀推薦


香港公屋設計變奏曲

衞翠芷(Rosman C. C. Wai) 著

ISBN:9789888862399

公共房屋牽涉多方面:民生、社會、政治、經濟等等。

本書探討香港公屋走過的七十年:從最初要解決災民生活的徙置屋邨,到創造設備齊全的生活小區;1970至1980年代的「十年建屋計劃」翻天覆地改善和重建徙置屋邨,並以公屋牽頭發展新市鎮;1990年代,率先利用裝嵌式預製組件,改善建屋質量;後來更摒除沿用半世紀的標準公屋大廈,改用因地制宜的非標準公屋大廈設計。

書中有多幅作者手繪不同型號的公屋平面圖則,是在香港房委會公開的圖則之上,加以校勘修正;作者身為前香港房屋署的建築師,同時也訪問了多位當年負責設計公屋的建築師,多番核對資料,務求準確呈現香港公屋的發展歷程。在整全、精準、跨度及可讀性幾方面,本作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香港建築書籍。


相關閱讀
更多

盤點清貨大減價 CLEARANCE SALE

中華書局

親手打造專屬江湖秘笈——中式手工書工作坊

中華書局

【講座改期通知】「似曾相識的香港」系列講座第八講(鄉約與械鬥——以打鼓嶺六約為例)

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