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國情教育

周邊產品

香江行山雅詠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3-01-13

分類 文學

可購買版本

定價 HK$118.00

ISBN 9789888809349

頁數 334

試讀 直接購買
如直接購買,將會跳到專屬訂單網站
加到我的書架
趕快在我的書架建立專屬於你的書單
內容簡介

本書的特色就在於其創作的時代、地點與環境。在二十一世紀初的香港,一個多種文化並存的國際大都會,兩位文學教授每週與各方學者登山同遊,交流思想,共話情愫,他們寫就的詩詞作品,自然反映出這樣獨特的人、地、時。我敢說,《香江行山雅詠》是中國文學史上首次出現幾位相知的張姓文學家,以相似題材和不同筆法創作既媲美唐宋名篇,又具有時代特質的文學佳作。

—— 張信剛(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


本詩集結合了三位文學教授的行山詩作,創作時間的跨度超過十年, 從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二二年收錄超過一百七十首詩詞,並首次結集成書。本書得以讓讀者一覽香港郊外自然的山水風光,並欣賞古典詩詞之美。思想激盪之交流,人文精神之薈萃,來自四方八面的行山團身影,就是香江最動人的一抹景色。



目錄


推薦序/張信剛

編者序/張隆溪

【 二〇一一年 】

山頂行山/張宏生(五月二十日)

香江行山雜詠/張隆溪(五月二十日)

贈友人/張宏生(五月二十二日)

雨中行港島徑/張隆溪(五月二十二日)

湖湘雜詩三首/張隆溪(八月十四日)

大浪灣/張宏生(十月二日)

和宏生大浪灣詩/張隆溪(十月二日)

石壁水塘行山/張宏生(十月二十四日)

答宏生詩/張隆溪(十月二十四日)

元荃古道行山/張宏生(十月三十日)

歐遊雜詠三首 / 張隆溪(十一月二日)

寄在港諸友二首 / 張隆溪(十一月六日)

雨中行山,步隆溪韻/張宏生(十一月八日)

贈鍾玲兼呈行山諸友/張隆溪(十一月十三日)

讀隆溪詩,步韻遙和/張宏生(十一月十三日)

雨後東涌遊歌/張隆溪(十一月二十日)

貝璐道至山頂行山/張宏生(十一月二十七日)

遊南翔古猗園/張隆溪(十一月二十七日)

馬鞍山遊/張隆溪(十二月五日)

臨江仙.馬鞍山行山/張宏生(十二月五日)

遊新娘潭/張隆溪(十二月十一日)

行香子.八仙嶺自然徑行山/張宏生(十二月十二日)

與諸友遊長洲有感/張隆溪(十二月二十一日)

臨江仙.長洲臨海觀石/張宏生(十二月二十一日)

臨別口號送葉揚兄返美/張宏生(十二月二十一日)

【二〇一二年】

遊城門河道/張隆溪(一月十五日)

壬辰人日行山/張隆溪(一月三十日)

釣魚翁行山/張宏生(一月三十日)

經大潭水塘至赤柱遊/張隆溪(二月五日)

大潭道行山/張宏生(二月八日) 

經赤徑行至高流灣/張隆溪(二月十二日)

壬辰初春,行山於北潭凹、高流灣之間,斐然有作/張宏生(二月十三日)

澳門遊二首/張隆溪(二月二十日)

千秋歲/張宏生(二月二十二日)

金山猴國行/張隆溪(二月二十六日)

城門水塘/張宏生(二月二十六日)

重遊嘉道理農場/張隆溪(三月五日)

卜算子.惜春/張隆溪(三月十八日)

卜算子/張宏生(三月二十日)

卜算子.惜春/張健(三月三十一日)

行馬鞍山過大金鐘嶺有感/張隆溪(三月二十六日)

登馬鞍山過大金鐘/張宏生(三月二十七日)

遊大浪灣/張隆溪(四月二日)

大浪灣/張宏生(四月三日)

摸魚兒/張健(四月三日)

東涌至大澳遊/張隆溪(四月八日)

東涌山行至大澳/張健(四月九日)

石澳龍脊行山/張宏生(十一月十八日)

石澳至大浪灣遊/張隆溪(十一月十八日)

山頂行山/張宏生(十一月二十五日)

霧中山頂遊/張隆溪(十一月二十六日)

城門河道至烏溪沙行/張隆溪(十二月三日)

石壁至水口行 / 張隆溪(十二月十日)

紫羅蘭徑至赤柱遊 / 張隆溪(十二月十六日)

赤柱遊/張宏生(十二月十六日)

【 二〇一三年 】

高流灣/張宏生(元月十三日)

高流灣/張隆溪(元月十四日)

遊道風山/張隆溪(元月二十日)

道風山/張宏生(元月二十日)

悟園/張宏生(元月二十七日)

城門河道/張宏生(二月三日)

再遊城門河道/張隆溪(二月三日)

嘉道理農場/張宏生(二月二十四日)

遊嘉道理山十載有感/張隆溪(二月二十四日)

元荃古道/張宏生(三月三日)

大埔滘自然徑/張宏生(三月十日)

遊大埔滘/張隆溪(三月十一日)

西灣赤徑遊/張隆溪(三月二十四日)

遊西高山觀維港/張隆溪(四月七日)

破陣子.石壁水塘/張宏生(四月十四日)

再遊石壁/張隆溪(四月十五日)

紫羅蘭徑/張隆溪(四月二十一日)

踏莎行.登元荃古道/張宏生(四月二十八日)

登元荃古道/張隆溪(四月二十八日)

龍脊至石澳遊/張隆溪(五月五日)

龍脊看鷹/張宏生(五月五日)

東人有云中日千年之事者,感而作此/張宏生(五月六日)

答宏生/張隆溪(五月六日)

遊船海灣/張隆溪(十一月二十四日)

八仙嶺自然徑/張宏生(十一月二十五日)

過梅子林/張隆溪(十二月一日)

拾塱村行/張隆溪(十二月九日)

【 二〇一四年 】

遊榕樹澳即景/張隆溪(元月二十日)

榕樹澳至大浪窩/張宏生(元月二十日)

過馬鞍山/張隆溪(元月二十七日)

馬鞍山/張宏生(元月二十七日)

甲午新春/張隆溪(二月一日)

甲午新春初十日與諸友重遊嘉多理農場/張隆溪(二月九日)

再遊龍脊/張隆溪(二月二十三日)

重遊南丫島/張隆溪(三月九日)

遊城門河道/張隆溪(三月三十日)

元荃古道/張宏生(四月二十七日)

元荃古道行/張隆溪(四月二十七日) 

安仁古鎮/張隆溪(八月六日)

題魏明倫文學館/張隆溪(八月六日)

遊英倫二首/張宏生(十月六日)

重遊大埔滘/張隆溪(十月七日)

荃錦坳/張宏生(十月十三日)

龍脊至大浪灣行/張隆溪(十一月十日)

長洲遊/張隆溪(十一月十七日)

歸訪蓬溪張氏故里感懷二首/張隆溪(十一月二十日)

踏莎行.長洲/張宏生(十一月二十六日)

臨江仙.大灘灣/張宏生(十一月三十日)

【 二〇一五年 】

龍脊至大浪灣/

張隆溪(元月五日)

金山道行/張隆溪(元月十一日)

謁金門.遊城門水塘/張宏生(元月十二日)

元荃古道行/張隆溪(元月十九日)

望海潮.巴厘島山澗漂流/張宏生(元月十九日)

東涌大澳行山/張宏生(元月二十五日)

東涌至大澳/張隆溪(元月二十五日)

遊紫羅籣徑/張隆溪(二月一日)

紫羅蘭徑/張宏生(二月一日)

梅窩至貝澳/張隆溪(二月八日)

貝澳/張宏生(二月八日)

釣魚翁即景二首 / 張隆溪(二月十五日)

踏青遊.釣魚翁/張宏生(二月十五日)

重遊婺源二首/張隆溪(二月二十日)

贈王蘊智教授謝篆書/張隆溪(二月二十二日)

柏架山道行/張隆溪(三月二日)

大潭道行山/張宏生(三月二日)

又行紫羅蘭徑/張隆溪(三月八日)

淡黃柳.紫羅蘭山徑/張宏生(三月八日)

遊嘉道理山/張隆溪(三月十五日)

嘉道理農場賞花/張宏生(三月十五日)

灣仔峽道/張隆溪(三月二十二日)

清平樂.貝璐道/張宏生(三月二十二日)

馬鞍山昂平行山/張宏生(三月二十九日)

行大欖林道/張隆溪(四月五日)

再遊紫羅蘭徑/張隆溪(四月十九日)

紫羅蘭徑漫筆/張宏生(四月十九日)

美國記遊/張宏生(六月二十日)

乙未春日,浙圖訪書,重來孤山,漫成三律/張宏生

流芳園四詠/張隆溪(十月二日)

紫羅蘭徑/張宏生(十月十一日)

大潭水塘/張宏生(十月十八日)

發梅子林向西貢/張宏生(十月二十五日)

西沙古道/張隆溪(十月二十五日)

遊城門水塘/張隆溪(十一月一日)

梅窩至貝澳/張隆溪(十一月八日)

梅窩至貝澳/張宏生(十一月十日)

詩二首/張宏生(十一月十五日)

感懷二首/張隆溪(十一月十六日)

西江月/張宏生(十一月二十二日)

踏莎行.大灘/張宏生(十一月二十九日)

海下灣/張隆溪(十一月二十九日)

遊石壁水塘/張隆溪(十二月六日)

由龍脊經大浪灣至石澳/張隆溪(十二月十三日)

【 二〇一六年 】

再遊拾塱村/張隆溪(三月六日)

霧中行馬鞍山/張隆溪(三月十三日)

踏莎行/張宏生(三月二十一日)

玉樓春.遊嘉道理農場/張宏生(三月二十七日)

晴日重遊嘉道理/張隆溪(三月二十七日)

遊石壁郊野徑/張隆溪(四月三日)

行紫羅蘭徑/張宏生(四月十七日)

【 二〇一七年 】

答諸友/張隆溪(九月十八日)

龍脊行山/張宏生(十月二十九日)

【 二〇一八年 】

春日山頂遊/張隆溪(二月四日)

立春日太平山行山/張宏生(二月五日)

石壁行山有感/張隆溪(二月二十六日)

戊戌正月元荃古道行山/張宏生(三月四日)

遊元荃古道遇雨有作/張隆溪(三月四日)

貝璐道/張宏生(三月十一日)

遊嘉道理農場/張宏生(三月十八日)

梅窩至貝澳遊/張隆溪(三月二十五日)

錢鍾書會議賦詩一首/張隆溪(十一月六日)

附胡曉明、汪榮祖詩/胡曉明(十月二十七日)

默丈仙逝二十年北大聚會感賦三絕/汪榮祖(十月三十日)

【 二〇一九年 】

遊慈山寺/張隆溪(三月五日)

霧中重遊山頂/張隆溪(三月二十四日)

己亥冬日遊姑蘇滄浪亭/張隆溪(十二月二十一日)

【 二〇二〇年 】

庚子感懷五首 / 張隆溪(四月十三日)

【 二〇二二年 】

開年山行/張隆溪(元月二日)

北潭涌西貢行/張隆溪(元月八日)

再游元荃古道/張隆溪(元月十五日)

石壁水塘至大澳行/張隆溪(元月二十二日)

大嶼山古炮臺/張隆溪(元月二十二日)

虎年大澳虎山行/張隆溪(二月二日)

英文《中國文學史》稿成,感賦一絕/張隆溪 (四月二十五日)


作者簡介

張隆溪

張隆溪


北京大學英國文學碩士,曾受教於朱光潛、錢鍾書等大師。畢業後留校任教,後得哈佛燕京學社資助,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在加州大學任教十年。1998 年從美國到香港城市大學,任教至今,2009 年獲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主要從事中西比較研究,著有《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1986);The Tao and the Logos: Literary Hermeneutics, East and West(1992,中譯《道與邏各斯》,1998,2006);Mighty Opposites: From Dichotomies to Difference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1998);《走出文化的封閉圈》(2000,2004);《中西文化研究十論》(2005);Allegoresis: 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2005);Unexpected Affinities: Reading across Cultures(2007);《比較文學研究入門》(2009);《一轂集》(2011);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2022)等。


張宏生

張宏生


198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獲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兼任中國明代文學學會、中國詞學研究會副會長。曾獲中國政府出版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和優秀教學成果獎。治學領域包括中國文學史、古籍整理、詞學等。著有《江湖詩派研究》、《宋詩:融通與開拓》、《清代詞學的建構》、《清詞探微》、《經典傳承與體式流變》等專書十餘種。主編《全清詞》,先後出版《雍乾卷》和《嘉道卷》等。


張健

張健


北京大學文學博士,歷任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著有《知識與抒情:宋代詩學研究》、《滄浪詩話校箋》、《元代詩法校考》、《清代詩學研究》、《王士禛論詩絕句三十二首箋證》等。入選中國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曾獲教育部及北京市政府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項,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優秀古籍圖書獎一項。


延伸閱讀

香江行山雅詠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3-01-13

分類 文學

可購買版本

定價 HK$118.00

ISBN 9789888809349

頁數 334

試讀 直接購買
如直接購買,將會跳到專屬訂單網站
加到我的書架
趕快在我的書架建立專屬於你的書單
內容簡介

本書的特色就在於其創作的時代、地點與環境。在二十一世紀初的香港,一個多種文化並存的國際大都會,兩位文學教授每週與各方學者登山同遊,交流思想,共話情愫,他們寫就的詩詞作品,自然反映出這樣獨特的人、地、時。我敢說,《香江行山雅詠》是中國文學史上首次出現幾位相知的張姓文學家,以相似題材和不同筆法創作既媲美唐宋名篇,又具有時代特質的文學佳作。

—— 張信剛(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


本詩集結合了三位文學教授的行山詩作,創作時間的跨度超過十年, 從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二二年收錄超過一百七十首詩詞,並首次結集成書。本書得以讓讀者一覽香港郊外自然的山水風光,並欣賞古典詩詞之美。思想激盪之交流,人文精神之薈萃,來自四方八面的行山團身影,就是香江最動人的一抹景色。



目錄


推薦序/張信剛

編者序/張隆溪

【 二〇一一年 】

山頂行山/張宏生(五月二十日)

香江行山雜詠/張隆溪(五月二十日)

贈友人/張宏生(五月二十二日)

雨中行港島徑/張隆溪(五月二十二日)

湖湘雜詩三首/張隆溪(八月十四日)

大浪灣/張宏生(十月二日)

和宏生大浪灣詩/張隆溪(十月二日)

石壁水塘行山/張宏生(十月二十四日)

答宏生詩/張隆溪(十月二十四日)

元荃古道行山/張宏生(十月三十日)

歐遊雜詠三首 / 張隆溪(十一月二日)

寄在港諸友二首 / 張隆溪(十一月六日)

雨中行山,步隆溪韻/張宏生(十一月八日)

贈鍾玲兼呈行山諸友/張隆溪(十一月十三日)

讀隆溪詩,步韻遙和/張宏生(十一月十三日)

雨後東涌遊歌/張隆溪(十一月二十日)

貝璐道至山頂行山/張宏生(十一月二十七日)

遊南翔古猗園/張隆溪(十一月二十七日)

馬鞍山遊/張隆溪(十二月五日)

臨江仙.馬鞍山行山/張宏生(十二月五日)

遊新娘潭/張隆溪(十二月十一日)

行香子.八仙嶺自然徑行山/張宏生(十二月十二日)

與諸友遊長洲有感/張隆溪(十二月二十一日)

臨江仙.長洲臨海觀石/張宏生(十二月二十一日)

臨別口號送葉揚兄返美/張宏生(十二月二十一日)

【二〇一二年】

遊城門河道/張隆溪(一月十五日)

壬辰人日行山/張隆溪(一月三十日)

釣魚翁行山/張宏生(一月三十日)

經大潭水塘至赤柱遊/張隆溪(二月五日)

大潭道行山/張宏生(二月八日) 

經赤徑行至高流灣/張隆溪(二月十二日)

壬辰初春,行山於北潭凹、高流灣之間,斐然有作/張宏生(二月十三日)

澳門遊二首/張隆溪(二月二十日)

千秋歲/張宏生(二月二十二日)

金山猴國行/張隆溪(二月二十六日)

城門水塘/張宏生(二月二十六日)

重遊嘉道理農場/張隆溪(三月五日)

卜算子.惜春/張隆溪(三月十八日)

卜算子/張宏生(三月二十日)

卜算子.惜春/張健(三月三十一日)

行馬鞍山過大金鐘嶺有感/張隆溪(三月二十六日)

登馬鞍山過大金鐘/張宏生(三月二十七日)

遊大浪灣/張隆溪(四月二日)

大浪灣/張宏生(四月三日)

摸魚兒/張健(四月三日)

東涌至大澳遊/張隆溪(四月八日)

東涌山行至大澳/張健(四月九日)

石澳龍脊行山/張宏生(十一月十八日)

石澳至大浪灣遊/張隆溪(十一月十八日)

山頂行山/張宏生(十一月二十五日)

霧中山頂遊/張隆溪(十一月二十六日)

城門河道至烏溪沙行/張隆溪(十二月三日)

石壁至水口行 / 張隆溪(十二月十日)

紫羅蘭徑至赤柱遊 / 張隆溪(十二月十六日)

赤柱遊/張宏生(十二月十六日)

【 二〇一三年 】

高流灣/張宏生(元月十三日)

高流灣/張隆溪(元月十四日)

遊道風山/張隆溪(元月二十日)

道風山/張宏生(元月二十日)

悟園/張宏生(元月二十七日)

城門河道/張宏生(二月三日)

再遊城門河道/張隆溪(二月三日)

嘉道理農場/張宏生(二月二十四日)

遊嘉道理山十載有感/張隆溪(二月二十四日)

元荃古道/張宏生(三月三日)

大埔滘自然徑/張宏生(三月十日)

遊大埔滘/張隆溪(三月十一日)

西灣赤徑遊/張隆溪(三月二十四日)

遊西高山觀維港/張隆溪(四月七日)

破陣子.石壁水塘/張宏生(四月十四日)

再遊石壁/張隆溪(四月十五日)

紫羅蘭徑/張隆溪(四月二十一日)

踏莎行.登元荃古道/張宏生(四月二十八日)

登元荃古道/張隆溪(四月二十八日)

龍脊至石澳遊/張隆溪(五月五日)

龍脊看鷹/張宏生(五月五日)

東人有云中日千年之事者,感而作此/張宏生(五月六日)

答宏生/張隆溪(五月六日)

遊船海灣/張隆溪(十一月二十四日)

八仙嶺自然徑/張宏生(十一月二十五日)

過梅子林/張隆溪(十二月一日)

拾塱村行/張隆溪(十二月九日)

【 二〇一四年 】

遊榕樹澳即景/張隆溪(元月二十日)

榕樹澳至大浪窩/張宏生(元月二十日)

過馬鞍山/張隆溪(元月二十七日)

馬鞍山/張宏生(元月二十七日)

甲午新春/張隆溪(二月一日)

甲午新春初十日與諸友重遊嘉多理農場/張隆溪(二月九日)

再遊龍脊/張隆溪(二月二十三日)

重遊南丫島/張隆溪(三月九日)

遊城門河道/張隆溪(三月三十日)

元荃古道/張宏生(四月二十七日)

元荃古道行/張隆溪(四月二十七日) 

安仁古鎮/張隆溪(八月六日)

題魏明倫文學館/張隆溪(八月六日)

遊英倫二首/張宏生(十月六日)

重遊大埔滘/張隆溪(十月七日)

荃錦坳/張宏生(十月十三日)

龍脊至大浪灣行/張隆溪(十一月十日)

長洲遊/張隆溪(十一月十七日)

歸訪蓬溪張氏故里感懷二首/張隆溪(十一月二十日)

踏莎行.長洲/張宏生(十一月二十六日)

臨江仙.大灘灣/張宏生(十一月三十日)

【 二〇一五年 】

龍脊至大浪灣/

張隆溪(元月五日)

金山道行/張隆溪(元月十一日)

謁金門.遊城門水塘/張宏生(元月十二日)

元荃古道行/張隆溪(元月十九日)

望海潮.巴厘島山澗漂流/張宏生(元月十九日)

東涌大澳行山/張宏生(元月二十五日)

東涌至大澳/張隆溪(元月二十五日)

遊紫羅籣徑/張隆溪(二月一日)

紫羅蘭徑/張宏生(二月一日)

梅窩至貝澳/張隆溪(二月八日)

貝澳/張宏生(二月八日)

釣魚翁即景二首 / 張隆溪(二月十五日)

踏青遊.釣魚翁/張宏生(二月十五日)

重遊婺源二首/張隆溪(二月二十日)

贈王蘊智教授謝篆書/張隆溪(二月二十二日)

柏架山道行/張隆溪(三月二日)

大潭道行山/張宏生(三月二日)

又行紫羅蘭徑/張隆溪(三月八日)

淡黃柳.紫羅蘭山徑/張宏生(三月八日)

遊嘉道理山/張隆溪(三月十五日)

嘉道理農場賞花/張宏生(三月十五日)

灣仔峽道/張隆溪(三月二十二日)

清平樂.貝璐道/張宏生(三月二十二日)

馬鞍山昂平行山/張宏生(三月二十九日)

行大欖林道/張隆溪(四月五日)

再遊紫羅蘭徑/張隆溪(四月十九日)

紫羅蘭徑漫筆/張宏生(四月十九日)

美國記遊/張宏生(六月二十日)

乙未春日,浙圖訪書,重來孤山,漫成三律/張宏生

流芳園四詠/張隆溪(十月二日)

紫羅蘭徑/張宏生(十月十一日)

大潭水塘/張宏生(十月十八日)

發梅子林向西貢/張宏生(十月二十五日)

西沙古道/張隆溪(十月二十五日)

遊城門水塘/張隆溪(十一月一日)

梅窩至貝澳/張隆溪(十一月八日)

梅窩至貝澳/張宏生(十一月十日)

詩二首/張宏生(十一月十五日)

感懷二首/張隆溪(十一月十六日)

西江月/張宏生(十一月二十二日)

踏莎行.大灘/張宏生(十一月二十九日)

海下灣/張隆溪(十一月二十九日)

遊石壁水塘/張隆溪(十二月六日)

由龍脊經大浪灣至石澳/張隆溪(十二月十三日)

【 二〇一六年 】

再遊拾塱村/張隆溪(三月六日)

霧中行馬鞍山/張隆溪(三月十三日)

踏莎行/張宏生(三月二十一日)

玉樓春.遊嘉道理農場/張宏生(三月二十七日)

晴日重遊嘉道理/張隆溪(三月二十七日)

遊石壁郊野徑/張隆溪(四月三日)

行紫羅蘭徑/張宏生(四月十七日)

【 二〇一七年 】

答諸友/張隆溪(九月十八日)

龍脊行山/張宏生(十月二十九日)

【 二〇一八年 】

春日山頂遊/張隆溪(二月四日)

立春日太平山行山/張宏生(二月五日)

石壁行山有感/張隆溪(二月二十六日)

戊戌正月元荃古道行山/張宏生(三月四日)

遊元荃古道遇雨有作/張隆溪(三月四日)

貝璐道/張宏生(三月十一日)

遊嘉道理農場/張宏生(三月十八日)

梅窩至貝澳遊/張隆溪(三月二十五日)

錢鍾書會議賦詩一首/張隆溪(十一月六日)

附胡曉明、汪榮祖詩/胡曉明(十月二十七日)

默丈仙逝二十年北大聚會感賦三絕/汪榮祖(十月三十日)

【 二〇一九年 】

遊慈山寺/張隆溪(三月五日)

霧中重遊山頂/張隆溪(三月二十四日)

己亥冬日遊姑蘇滄浪亭/張隆溪(十二月二十一日)

【 二〇二〇年 】

庚子感懷五首 / 張隆溪(四月十三日)

【 二〇二二年 】

開年山行/張隆溪(元月二日)

北潭涌西貢行/張隆溪(元月八日)

再游元荃古道/張隆溪(元月十五日)

石壁水塘至大澳行/張隆溪(元月二十二日)

大嶼山古炮臺/張隆溪(元月二十二日)

虎年大澳虎山行/張隆溪(二月二日)

英文《中國文學史》稿成,感賦一絕/張隆溪 (四月二十五日)


作者簡介

張隆溪

張隆溪


北京大學英國文學碩士,曾受教於朱光潛、錢鍾書等大師。畢業後留校任教,後得哈佛燕京學社資助,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在加州大學任教十年。1998 年從美國到香港城市大學,任教至今,2009 年獲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主要從事中西比較研究,著有《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1986);The Tao and the Logos: Literary Hermeneutics, East and West(1992,中譯《道與邏各斯》,1998,2006);Mighty Opposites: From Dichotomies to Difference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1998);《走出文化的封閉圈》(2000,2004);《中西文化研究十論》(2005);Allegoresis: 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2005);Unexpected Affinities: Reading across Cultures(2007);《比較文學研究入門》(2009);《一轂集》(2011);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2022)等。


張宏生

張宏生


198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獲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兼任中國明代文學學會、中國詞學研究會副會長。曾獲中國政府出版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和優秀教學成果獎。治學領域包括中國文學史、古籍整理、詞學等。著有《江湖詩派研究》、《宋詩:融通與開拓》、《清代詞學的建構》、《清詞探微》、《經典傳承與體式流變》等專書十餘種。主編《全清詞》,先後出版《雍乾卷》和《嘉道卷》等。


張健

張健


北京大學文學博士,歷任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著有《知識與抒情:宋代詩學研究》、《滄浪詩話校箋》、《元代詩法校考》、《清代詩學研究》、《王士禛論詩絕句三十二首箋證》等。入選中國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曾獲教育部及北京市政府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項,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優秀古籍圖書獎一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