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國情教育
周邊產品
說不盡的大槐樹:祖先記憶、家園象徵與族群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0-07-31
分類 歷史
定價 HK$68.00
ISBN 9789888676330
頁數 164
本書圍繞在華北一帶流傳幾百年的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展開論述,對於理解歷史上文化之共用與互動,瞭解山西以至華北歷史,這是個很好的切入點。
全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講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包括與之相關的燕王掃北、胡大海復仇、紅蟲吃人等,所關注的是人們對過去知道和記得些什麼,如何記得,又為什麼記得,以及人們如何解釋過去並和當下連接在一起。
第二部分講明清的地域認同,認為地域認同與國家認同緊密相關。探討大槐樹移民傳說和廣東的南雄珠璣巷移民傳說、客家的石壁村移民傳說等等傳說所反映的地方歷史變遷過程。
第三部分是關於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的學術史脈絡梳理,可以看做文獻綜述,涉及把洪洞大槐樹移民當作歷史事件來研究的學術潮流、華北移民傳說與華南宗族研究的對比。作者認為應當把祖先移民傳說置於具體的地方歷史進程去理解和解釋,而不拘泥於真實性,體現了作者關於區域社會史或者歷史人類學的方法論意義的思考和闡述。
目錄
自序
祖先記憶、家園象徵與族群歷史——山西洪洞大槐樹傳說解析
一 集體記憶之一:大槐樹傳說故事諸文本
二 集體記憶之二:大槐樹移民之族譜記錄
三 記憶的缺失:對地方史乘的考察
四 人們如何記憶歷史?
從移民傳說到地域認同:明清國家的形成
一 從兩場關涉「認同」問題的爭論說起
二 祖先移民傳說與明代衞所軍戶制度
三 地域認同與明清國家的形成
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研究的學術史脈絡
一 研究的起點:本地的立場
二 先行的社會學家
三 作為歷史事件的洪洞大槐樹移民問題研究
四 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五卷讀後
五 牧野巽《中國の移住伝說》讀後
六 移民傳說研究與華南宗族研究
趙世瑜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教育部跨世紀人才首批培養人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專家,曾任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歷史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10世紀以來的中國社會史、歷史人類學及民俗學史。主要著作有《在空間中理解時間:從區域社會史到歷史人類學》《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狂歡與日常:明清時期的廟會與民間文化》等。
說不盡的大槐樹:祖先記憶、家園象徵與族群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0-07-31
分類 歷史
定價 HK$68.00
ISBN 9789888676330
頁數 164
本書圍繞在華北一帶流傳幾百年的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展開論述,對於理解歷史上文化之共用與互動,瞭解山西以至華北歷史,這是個很好的切入點。
全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講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包括與之相關的燕王掃北、胡大海復仇、紅蟲吃人等,所關注的是人們對過去知道和記得些什麼,如何記得,又為什麼記得,以及人們如何解釋過去並和當下連接在一起。
第二部分講明清的地域認同,認為地域認同與國家認同緊密相關。探討大槐樹移民傳說和廣東的南雄珠璣巷移民傳說、客家的石壁村移民傳說等等傳說所反映的地方歷史變遷過程。
第三部分是關於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的學術史脈絡梳理,可以看做文獻綜述,涉及把洪洞大槐樹移民當作歷史事件來研究的學術潮流、華北移民傳說與華南宗族研究的對比。作者認為應當把祖先移民傳說置於具體的地方歷史進程去理解和解釋,而不拘泥於真實性,體現了作者關於區域社會史或者歷史人類學的方法論意義的思考和闡述。
目錄
自序
祖先記憶、家園象徵與族群歷史——山西洪洞大槐樹傳說解析
一 集體記憶之一:大槐樹傳說故事諸文本
二 集體記憶之二:大槐樹移民之族譜記錄
三 記憶的缺失:對地方史乘的考察
四 人們如何記憶歷史?
從移民傳說到地域認同:明清國家的形成
一 從兩場關涉「認同」問題的爭論說起
二 祖先移民傳說與明代衞所軍戶制度
三 地域認同與明清國家的形成
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研究的學術史脈絡
一 研究的起點:本地的立場
二 先行的社會學家
三 作為歷史事件的洪洞大槐樹移民問題研究
四 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五卷讀後
五 牧野巽《中國の移住伝說》讀後
六 移民傳說研究與華南宗族研究
趙世瑜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教育部跨世紀人才首批培養人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專家,曾任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歷史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10世紀以來的中國社會史、歷史人類學及民俗學史。主要著作有《在空間中理解時間:從區域社會史到歷史人類學》《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狂歡與日常:明清時期的廟會與民間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