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國情教育
周邊產品
三藩市的「霞哥」伍錦霞(1914-1970),早在1935年就參與拍製華人主導、荷李活技師協助拍製的彩色華語片,其後在香港成為「華南第一女導演」,三四十年代她穿梭於太平洋兩岸,身兼編、導、監製、發行,拍出了十多部華語片,身後卻被埋沒於歷史的麈土中。本書兩位作者發掘整理了珍藏多年的資料和圖片,重塑「霞哥」傳奇:把她置回抗戰前後的中美關係、華人地位和女權變化的環境,和香港、三藩市、荷李活、紐約的影人影事中,重寫伍錦霞的生平事功。以她為焦點又和中外影史上幾位女性先鋒作出比較,給予她新的國際定位和歷史觀照。圖文並茂的本書讓讀者既認識到這敢於「越界」的女中丈夫,也概覽那風雲多變的影壇、國難深重的時代。
目錄
前言 金門銀光夢未了
伍錦霞年表
第一章 金山女兒電影夢
一、 首位華裔女導演黃女娣
二、 早期好萊塢的三位華裔
三、 桃樂西·阿茲納的故事
四、 金山「少年」伍錦霞
第二章 跨洋華語電影人
一、 獨闖上海楊愛立
二、 漫長的戰爭開始了
三、 舊金山拍出華語電影
四、 首部彩色華語聲片
五、 命途多舛的《大地》
第三章 多事之秋到香江
一、 好萊塢來的天才
二、 南華首位女導演
三、 作爲「唯一女導演」
四、 戰火中依依惜別
五、 香江又出女導演
第四章 金山與香江之間
一、 《金門女》和「一碗飯」
二、 太平洋戰爭爆發
三、 戰爭後銀光夢斷?
四、 藍湖遲來沐春風
五、 大觀香江續前緣
第五章 海島海岸間穿行
一、 檀島留情南洋聞
二、 風生水起紐約城
三、 告別影壇「碎屍案」
四、 回望霞哥銀光夢
五、 重寫歷史的意義
伍錦霞電影表
魏時煜
2002年獲得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業餘拍攝紀錄片。長片作品《紅日風暴》和《金門銀光夢》(2013)都受到中外媒體的好評。近十年來專注於女導演電影和獨立紀錄片研究,在《明報》世紀版和《映畫手民》開設專欄。
羅卡
1974-84年在香港無線電視台任創作和行政工作,1900-2000年任職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編輯,開始專心研究香港電影。2001-2005年轉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現已退休,仍繼續香港和中國電影史的研究。有關論文發表於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資料館歷年出版的專書,和海內外出版的期刊、專書中。參與監製/編寫了長紀錄片《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2001)、《四人行》(2014),共同監製《Crossings: John Woo》(2004),《金門銀光夢》(2013)。
三藩市的「霞哥」伍錦霞(1914-1970),早在1935年就參與拍製華人主導、荷李活技師協助拍製的彩色華語片,其後在香港成為「華南第一女導演」,三四十年代她穿梭於太平洋兩岸,身兼編、導、監製、發行,拍出了十多部華語片,身後卻被埋沒於歷史的麈土中。本書兩位作者發掘整理了珍藏多年的資料和圖片,重塑「霞哥」傳奇:把她置回抗戰前後的中美關係、華人地位和女權變化的環境,和香港、三藩市、荷李活、紐約的影人影事中,重寫伍錦霞的生平事功。以她為焦點又和中外影史上幾位女性先鋒作出比較,給予她新的國際定位和歷史觀照。圖文並茂的本書讓讀者既認識到這敢於「越界」的女中丈夫,也概覽那風雲多變的影壇、國難深重的時代。
目錄
前言 金門銀光夢未了
伍錦霞年表
第一章 金山女兒電影夢
一、 首位華裔女導演黃女娣
二、 早期好萊塢的三位華裔
三、 桃樂西·阿茲納的故事
四、 金山「少年」伍錦霞
第二章 跨洋華語電影人
一、 獨闖上海楊愛立
二、 漫長的戰爭開始了
三、 舊金山拍出華語電影
四、 首部彩色華語聲片
五、 命途多舛的《大地》
第三章 多事之秋到香江
一、 好萊塢來的天才
二、 南華首位女導演
三、 作爲「唯一女導演」
四、 戰火中依依惜別
五、 香江又出女導演
第四章 金山與香江之間
一、 《金門女》和「一碗飯」
二、 太平洋戰爭爆發
三、 戰爭後銀光夢斷?
四、 藍湖遲來沐春風
五、 大觀香江續前緣
第五章 海島海岸間穿行
一、 檀島留情南洋聞
二、 風生水起紐約城
三、 告別影壇「碎屍案」
四、 回望霞哥銀光夢
五、 重寫歷史的意義
伍錦霞電影表
魏時煜
2002年獲得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業餘拍攝紀錄片。長片作品《紅日風暴》和《金門銀光夢》(2013)都受到中外媒體的好評。近十年來專注於女導演電影和獨立紀錄片研究,在《明報》世紀版和《映畫手民》開設專欄。
羅卡
1974-84年在香港無線電視台任創作和行政工作,1900-2000年任職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編輯,開始專心研究香港電影。2001-2005年轉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現已退休,仍繼續香港和中國電影史的研究。有關論文發表於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資料館歷年出版的專書,和海內外出版的期刊、專書中。參與監製/編寫了長紀錄片《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2001)、《四人行》(2014),共同監製《Crossings: John Woo》(2004),《金門銀光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