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國情教育
周邊產品
陌生的兄弟:中國與民主德國關係史初探(1949-1965)
出版商 開明書店
叢書系列 冷戰年代的世界與中國
出版日期 2024-07-15
分類 歷史
定價 HK$128.00
ISBN 9789624593570
頁數 250
本書試圖梳理1949—1965年間中國與民主德國關係的主要發展線索,提出並分析這一時期兩國關係發展過程中的特點,最後將其視為研究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關係的一個個案,嘗試對社會主義國家關系結構作一番理論性的思考。
目錄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的緣起
第二節 研究的對象、現狀及史料
第三節 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初識:友好關係的建立(1949—1955)
第一節 1951年度貿易協定的簽訂及其後果
第二節 「東柏林事件」與中國對民主德國的援助
第三節 承認「兩個德國」與《中德友好合作條約》
第四節 小結
第二章 熟絡:親密同盟的形成(1956—1958)
第一節 蘇共二十大後中德兩黨的應對與交流
第二節 「北京—潘科夫軸心」的形成?
第三節 中德在外交戰略上的互相助力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衝突:意見分歧的浮現(1959—1960)
第一節 1959年中德關係的成果與隱憂
第二節 民主德國在中印邊界衝突上的立場演變
第三節 中德意識形態分歧與矛盾的公開化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交惡:兄弟之間的決裂(1961—1965)
第一節 修建柏林牆背景下的中德關係
第二節 德國統一社會黨的反華與中共的應對
第三節 搖擺於「鬥爭」與「緩和」間的中德關係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論: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關系結構的再思考
葛君
上海人,2004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進入本科基地班學習。2008年免試直升本系世界史專業研究生(碩博連讀)。2012~2013年於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學。2015年取得冷戰國際史專業歷史學博士學位後,進入歷史學系任教。現任歷史學系、社會主義歷史與文獻研究院副教授。主要參與承擔20世紀世界史、冷戰國際史以及德國史相關的教學工作。在《德國研究》《中共黨史研究》《史林》等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若干。
陌生的兄弟:中國與民主德國關係史初探(1949-1965)
出版商 開明書店
叢書系列 冷戰年代的世界與中國
出版日期 2024-07-15
分類 歷史
定價 HK$128.00
ISBN 9789624593570
頁數 250
本書試圖梳理1949—1965年間中國與民主德國關係的主要發展線索,提出並分析這一時期兩國關係發展過程中的特點,最後將其視為研究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關係的一個個案,嘗試對社會主義國家關系結構作一番理論性的思考。
目錄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的緣起
第二節 研究的對象、現狀及史料
第三節 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初識:友好關係的建立(1949—1955)
第一節 1951年度貿易協定的簽訂及其後果
第二節 「東柏林事件」與中國對民主德國的援助
第三節 承認「兩個德國」與《中德友好合作條約》
第四節 小結
第二章 熟絡:親密同盟的形成(1956—1958)
第一節 蘇共二十大後中德兩黨的應對與交流
第二節 「北京—潘科夫軸心」的形成?
第三節 中德在外交戰略上的互相助力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衝突:意見分歧的浮現(1959—1960)
第一節 1959年中德關係的成果與隱憂
第二節 民主德國在中印邊界衝突上的立場演變
第三節 中德意識形態分歧與矛盾的公開化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交惡:兄弟之間的決裂(1961—1965)
第一節 修建柏林牆背景下的中德關係
第二節 德國統一社會黨的反華與中共的應對
第三節 搖擺於「鬥爭」與「緩和」間的中德關係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論: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關系結構的再思考
葛君
上海人,2004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進入本科基地班學習。2008年免試直升本系世界史專業研究生(碩博連讀)。2012~2013年於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學。2015年取得冷戰國際史專業歷史學博士學位後,進入歷史學系任教。現任歷史學系、社會主義歷史與文獻研究院副教授。主要參與承擔20世紀世界史、冷戰國際史以及德國史相關的教學工作。在《德國研究》《中共黨史研究》《史林》等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