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國情教育

周邊產品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禮說斠正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7-09-19

分類 哲學

可購買版本

定價 HK$138.00

ISBN 9789888488551

頁數 645

加到我的書架
趕快在我的書架建立專屬於你的書單
內容簡介

楊伯峻先生曾言:「《春秋》經傳,禮制最難。」(《春秋左傳注.凡例》)楊《注》不但從文字上校釋《左傳》,亦著力解說《春秋》、《左傳》禮制,乃今人研究兩周禮制的重要參考書。惟大醇不免小疵,本書作者許子濱先生,取楊《注》禮說疑處共一○二條,引述古今文獻,旁參考古發現,加以斠正,藉完善楊《注》開拓《左傳》乃至禮學的研究領域。



目錄


自序 / i

第一章 導論 / 1

一、《春秋左傳注》的編著及楊伯峻先生的家學淵源 / 2

二、《春秋左傳注》注禮原則及其與前代注家的關係 / 6

三、學者對楊《注》的商榷及本書的撰作目的 / 27

第二章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禮說斠正 / 35

一、《凡例》:殯廟 / 36

二、「隱公」標題下:五等爵 / 46

三、隱公元年:女字說 / 58

四、隱公元年:「公不與小斂,故不書日」 / 62

五、隱公三年:「行潦」 / 66

六、隱公四年:「覲」 / 67

七、隱公五年:「公矢魚于棠」 / 72

八、隱公八年:「先配而後祖」 / 85

九、隱公十一年:「宗盟」 / 87

十、桓公二年:「厲」 / 96

十一、桓公二年:「粢食不鑿」 / 100

十二、桓公二年:九旗 / 103

十三、桓公六年:「瘯蠡」 / 108

十四、桓公十七年:「厎日」 / 112

十五、莊公元年:「絕不為親」 / 116

十六、莊公元年:「築王姬之館于外」 / 118

十七、莊公四年:「享」 / 125

十八、莊公十九年:「絰皇」 / 132

十九、莊公二十二年:「納幣」 / 139

二十、莊公二十二年:「臣卜其晝,未卜其夜」 / 141

二十一、閔公二年:「禘」 / 146

二十二、閔公二年:先卜後筮 / 156

二十三、閔公二年:「佩之金玦」 / 161

二十四、僖公五年:「雲物」 / 164

二十五、僖公八年:殯禮 / 174

二十六、僖公九年:「小童」 / 177

二十七、僖公九年:「下拜登受」 / 180

二十八、僖公十二年:非禮也敢 / 186

二十九、僖公十五年:「作爰田」 / 187

三十、僖公二十二年:墓祭 / 203

三十一、僖公二十三年:「奉匜沃盥」 / 207

三十二、僖公二十五年:「滅同姓名」 / 210

三十三、僖公二十五年:「請隧」 / 213

三十四、僖公二十七年:「杞用夷禮」 / 219

三十五、僖公二十八年:「尸諸城上」 / 221

三十六、僖公二十八年:「大路」 / 223

三十七、僖公二十八年:「出入三覲」 / 230

三十八、僖公二十九年:「芻」 / 232

三十九、僖公三十一年:五卜 / 235

四十、僖公三十一年:「猶三望」 / 241

四十一、僖公三十三年:戎服為黑色,喪服為白色 / 248

四十二、文公二年:虞 / 256

四十三、文公二年:「作僖公主」 / 260

四十四、文公二年:「躋僖公」 / 263

四十五、文公六年:月朔朝廟 / 273

四十六、文公九年:「求金」 / 276

四十七、文公十二年:「憖」 / 281

四十八、文公十八年:「臺下」 / 283

四十九、宣公二年:「旄車之族」 / 286

五十、宣公八年:「籥」 / 299

五十一、宣公八年:「葛茀」 / 303

五十二、宣公十二年:「前茅慮無」 / 306

五十三、宣公十五年:「殽烝」 / 308

五十四、成公二年:「曲縣」 / 310

五十五、成公二年:「槨有四阿,棺有翰檜」 / 312

五十六、 成公八年:「凡諸侯嫁女,同姓媵之,異姓則否」 / 324

五十七、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 / 327

五十八、成公十六年:「肅」 / 331

五十九、成公十七年:「皆尸諸朝」 / 335

六十、襄公二年:「頌琴」 / 340

六十一、襄公四年:「髽」 / 342

六十二、襄公九年:「用馬于四墉」 / 345

六十三、襄公九年:公冠之年 / 351

六十四、襄公九年:「祼享」 / 353

六十五、襄公九年:「祈以幣更」 / 361

六十六、襄公十年:「旌夏」 / 366

六十七、襄公十年:「騂旄之盟」 / 369

六十八、襄公十一年:「歌鐘二肆」 / 373

六十九、襄公十三年:五廟 / 377

七十、襄公十六年:「晏嬰麤縗斬」 / 381

七十一、襄公十九年:行葬序次 / 384

七十二、襄公二十二年:「殷以少牢」 / 386

七十三、襄公二十三年:「北面重席」 / 391

七十四、 襄公二十五年:「側」、「翣」、「下車」、「兵甲」 / 393

七十五、襄公二十五年:蒍掩治賦 / 401

七十六、襄公二十七年:「稅服」 / 405

七十七、襄公二十八年:「涖事」 / 407

七十八、襄公三十一年:「庭燎」 / 410

七十九、昭公元年:「蒲宮有前」 / 412

八十、昭公元年:「幕下」 / 414

八十一、昭公元年:「禬」 / 417

八十二、昭公二年:「未有伉儷,在縗絰之中」 / 422

八十三、昭公四年:「墮幣」 / 426

八十四、昭公五年:「葬鮮者自西門」、「卿喪自朝」 / 436

八十五、昭公八年:「殺馬毀玉」 / 447

八十六、昭公九年:「子卯不樂」 / 448

八十七、昭公十一年:「會有表」 / 470

八十九、昭公十五年:「既葬,除喪」 / 478

九十、昭公十七年:「嗇夫馳」 / 484

九十一、昭公二十五年:「右坐」 / 486

九十二、昭公二十七年:「請安」 / 490

九十三、定公四年:「土田陪敦」 / 494

九十四、定公八年:「尚羔」 / 499

九十五、定公九年:「直蓋」 / 508

九十六、定公十五年:「不克襄事」 / 513

九十七、哀公二年:「蠭旗」 / 515

九十八、哀公三年:「禮書」 / 518

九十九、哀公十二年:「放絰而拜」 / 520

一○○、哀公十七年:「儒書」 / 533

一○一、哀公二十三年:「旌繁」 / 536

一○二、哀公二十七年:「繫五邑」 / 550

第三章 結論 / 556

參考文獻 / 574

附 錄: 楊樹達《讀左傳》平議 / 601

後記 / 636


作者簡介

許子濱

許子濱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古今漢語、《楚辭》、《左傳》及禮學等,專著有《春秋左傳禮制研究》、《王逸楚辭章句發微》、《禮制語境與經典詮釋》等,編有《海峽兩岸現代漢語研究》,並與單周堯教授合撰《左傳——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另於學術期刊上發表七十餘篇論文,包括《〈春秋〉「躋僖公」解》、《〈左傳〉禮制與〈三禮〉有合有不合說》、《論「昭穆」之命名取義》、《先秦待放禮說考辨》、《漢人〈詩經〉自然興象說發微》、《〈儀禮.士冠禮〉冠者取脯適東壁見母解》、《禘莫盛於灌——由唐寫本〈論語〉鄭注重探「禘自既灌而往」章的詮解問題》等等。


延伸閱讀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禮說斠正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7-09-19

分類 哲學

可購買版本

定價 HK$138.00

ISBN 9789888488551

頁數 645

加到我的書架
趕快在我的書架建立專屬於你的書單
內容簡介

楊伯峻先生曾言:「《春秋》經傳,禮制最難。」(《春秋左傳注.凡例》)楊《注》不但從文字上校釋《左傳》,亦著力解說《春秋》、《左傳》禮制,乃今人研究兩周禮制的重要參考書。惟大醇不免小疵,本書作者許子濱先生,取楊《注》禮說疑處共一○二條,引述古今文獻,旁參考古發現,加以斠正,藉完善楊《注》開拓《左傳》乃至禮學的研究領域。



目錄


自序 / i

第一章 導論 / 1

一、《春秋左傳注》的編著及楊伯峻先生的家學淵源 / 2

二、《春秋左傳注》注禮原則及其與前代注家的關係 / 6

三、學者對楊《注》的商榷及本書的撰作目的 / 27

第二章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禮說斠正 / 35

一、《凡例》:殯廟 / 36

二、「隱公」標題下:五等爵 / 46

三、隱公元年:女字說 / 58

四、隱公元年:「公不與小斂,故不書日」 / 62

五、隱公三年:「行潦」 / 66

六、隱公四年:「覲」 / 67

七、隱公五年:「公矢魚于棠」 / 72

八、隱公八年:「先配而後祖」 / 85

九、隱公十一年:「宗盟」 / 87

十、桓公二年:「厲」 / 96

十一、桓公二年:「粢食不鑿」 / 100

十二、桓公二年:九旗 / 103

十三、桓公六年:「瘯蠡」 / 108

十四、桓公十七年:「厎日」 / 112

十五、莊公元年:「絕不為親」 / 116

十六、莊公元年:「築王姬之館于外」 / 118

十七、莊公四年:「享」 / 125

十八、莊公十九年:「絰皇」 / 132

十九、莊公二十二年:「納幣」 / 139

二十、莊公二十二年:「臣卜其晝,未卜其夜」 / 141

二十一、閔公二年:「禘」 / 146

二十二、閔公二年:先卜後筮 / 156

二十三、閔公二年:「佩之金玦」 / 161

二十四、僖公五年:「雲物」 / 164

二十五、僖公八年:殯禮 / 174

二十六、僖公九年:「小童」 / 177

二十七、僖公九年:「下拜登受」 / 180

二十八、僖公十二年:非禮也敢 / 186

二十九、僖公十五年:「作爰田」 / 187

三十、僖公二十二年:墓祭 / 203

三十一、僖公二十三年:「奉匜沃盥」 / 207

三十二、僖公二十五年:「滅同姓名」 / 210

三十三、僖公二十五年:「請隧」 / 213

三十四、僖公二十七年:「杞用夷禮」 / 219

三十五、僖公二十八年:「尸諸城上」 / 221

三十六、僖公二十八年:「大路」 / 223

三十七、僖公二十八年:「出入三覲」 / 230

三十八、僖公二十九年:「芻」 / 232

三十九、僖公三十一年:五卜 / 235

四十、僖公三十一年:「猶三望」 / 241

四十一、僖公三十三年:戎服為黑色,喪服為白色 / 248

四十二、文公二年:虞 / 256

四十三、文公二年:「作僖公主」 / 260

四十四、文公二年:「躋僖公」 / 263

四十五、文公六年:月朔朝廟 / 273

四十六、文公九年:「求金」 / 276

四十七、文公十二年:「憖」 / 281

四十八、文公十八年:「臺下」 / 283

四十九、宣公二年:「旄車之族」 / 286

五十、宣公八年:「籥」 / 299

五十一、宣公八年:「葛茀」 / 303

五十二、宣公十二年:「前茅慮無」 / 306

五十三、宣公十五年:「殽烝」 / 308

五十四、成公二年:「曲縣」 / 310

五十五、成公二年:「槨有四阿,棺有翰檜」 / 312

五十六、 成公八年:「凡諸侯嫁女,同姓媵之,異姓則否」 / 324

五十七、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 / 327

五十八、成公十六年:「肅」 / 331

五十九、成公十七年:「皆尸諸朝」 / 335

六十、襄公二年:「頌琴」 / 340

六十一、襄公四年:「髽」 / 342

六十二、襄公九年:「用馬于四墉」 / 345

六十三、襄公九年:公冠之年 / 351

六十四、襄公九年:「祼享」 / 353

六十五、襄公九年:「祈以幣更」 / 361

六十六、襄公十年:「旌夏」 / 366

六十七、襄公十年:「騂旄之盟」 / 369

六十八、襄公十一年:「歌鐘二肆」 / 373

六十九、襄公十三年:五廟 / 377

七十、襄公十六年:「晏嬰麤縗斬」 / 381

七十一、襄公十九年:行葬序次 / 384

七十二、襄公二十二年:「殷以少牢」 / 386

七十三、襄公二十三年:「北面重席」 / 391

七十四、 襄公二十五年:「側」、「翣」、「下車」、「兵甲」 / 393

七十五、襄公二十五年:蒍掩治賦 / 401

七十六、襄公二十七年:「稅服」 / 405

七十七、襄公二十八年:「涖事」 / 407

七十八、襄公三十一年:「庭燎」 / 410

七十九、昭公元年:「蒲宮有前」 / 412

八十、昭公元年:「幕下」 / 414

八十一、昭公元年:「禬」 / 417

八十二、昭公二年:「未有伉儷,在縗絰之中」 / 422

八十三、昭公四年:「墮幣」 / 426

八十四、昭公五年:「葬鮮者自西門」、「卿喪自朝」 / 436

八十五、昭公八年:「殺馬毀玉」 / 447

八十六、昭公九年:「子卯不樂」 / 448

八十七、昭公十一年:「會有表」 / 470

八十九、昭公十五年:「既葬,除喪」 / 478

九十、昭公十七年:「嗇夫馳」 / 484

九十一、昭公二十五年:「右坐」 / 486

九十二、昭公二十七年:「請安」 / 490

九十三、定公四年:「土田陪敦」 / 494

九十四、定公八年:「尚羔」 / 499

九十五、定公九年:「直蓋」 / 508

九十六、定公十五年:「不克襄事」 / 513

九十七、哀公二年:「蠭旗」 / 515

九十八、哀公三年:「禮書」 / 518

九十九、哀公十二年:「放絰而拜」 / 520

一○○、哀公十七年:「儒書」 / 533

一○一、哀公二十三年:「旌繁」 / 536

一○二、哀公二十七年:「繫五邑」 / 550

第三章 結論 / 556

參考文獻 / 574

附 錄: 楊樹達《讀左傳》平議 / 601

後記 / 636


作者簡介

許子濱

許子濱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古今漢語、《楚辭》、《左傳》及禮學等,專著有《春秋左傳禮制研究》、《王逸楚辭章句發微》、《禮制語境與經典詮釋》等,編有《海峽兩岸現代漢語研究》,並與單周堯教授合撰《左傳——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另於學術期刊上發表七十餘篇論文,包括《〈春秋〉「躋僖公」解》、《〈左傳〉禮制與〈三禮〉有合有不合說》、《論「昭穆」之命名取義》、《先秦待放禮說考辨》、《漢人〈詩經〉自然興象說發微》、《〈儀禮.士冠禮〉冠者取脯適東壁見母解》、《禘莫盛於灌——由唐寫本〈論語〉鄭注重探「禘自既灌而往」章的詮解問題》等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