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國情教育
周邊產品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孔子為挽救周文,創造性地闡釋「仁」的觀念;孟子依此,主張人性本善,提出四端之心,擴而充之,即成仁義禮智,是為中華傳統文化裏重要的道德基礎。爾後多位思想家加以深化、詮釋、演繹,令其內涵更充沛、更豐盈。
本書介紹中國古代各思想家對仁、義、禮、智的論說,嘗試釐清四種觀念的歷史脈絡和演變,並對不同思想家的說法加以比較,務求讀者能概括認識儒家的核心所在。
目錄
出版說明
總序 陳洪、徐興無
導語—中國傳統美德與東方人道主義精神的一道靚麗霞光
021 多樣化的概括:千古相傳的中華美德
024 人倫、人性、人道:東方人道精神
034 「通理」「常道」:仁、義、禮、智的價值定位
仁—中華傳統道德精神的魂魄
047 仁學新創:「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065 仁學發展:從孟子到宋明諸儒
義—中華傳統道德精神的輔翼
125 以義輔仁,「見利思義」:儒家的義德觀
166 「兼愛」「貴義」,謀取公利:墨子的義德觀
禮—中華傳統道德精神的骨幹
192 仁禮結合,內仁外禮:孔孟的創論
211 化性起偽,以禮治國:荀子的貢獻
236 禮的規範化、制度化:「三禮」的特徵與精神
智—中華傳統道德精神的血脈
256 智德生成:從孔墨到孟荀
281 智德發展:從漢唐到宋明
結語
307
周德豐
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著有《中國近代哲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化哲學》(合著)、《中國現代人生哲學》(合著)、《中國哲學小史》(合著)等,參加編著方克立主編的《中國哲學大辭典》。
李承福
發表論文《據舊開新——錢穆文化觀研究》等。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孔子為挽救周文,創造性地闡釋「仁」的觀念;孟子依此,主張人性本善,提出四端之心,擴而充之,即成仁義禮智,是為中華傳統文化裏重要的道德基礎。爾後多位思想家加以深化、詮釋、演繹,令其內涵更充沛、更豐盈。
本書介紹中國古代各思想家對仁、義、禮、智的論說,嘗試釐清四種觀念的歷史脈絡和演變,並對不同思想家的說法加以比較,務求讀者能概括認識儒家的核心所在。
目錄
出版說明
總序 陳洪、徐興無
導語—中國傳統美德與東方人道主義精神的一道靚麗霞光
021 多樣化的概括:千古相傳的中華美德
024 人倫、人性、人道:東方人道精神
034 「通理」「常道」:仁、義、禮、智的價值定位
仁—中華傳統道德精神的魂魄
047 仁學新創:「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065 仁學發展:從孟子到宋明諸儒
義—中華傳統道德精神的輔翼
125 以義輔仁,「見利思義」:儒家的義德觀
166 「兼愛」「貴義」,謀取公利:墨子的義德觀
禮—中華傳統道德精神的骨幹
192 仁禮結合,內仁外禮:孔孟的創論
211 化性起偽,以禮治國:荀子的貢獻
236 禮的規範化、制度化:「三禮」的特徵與精神
智—中華傳統道德精神的血脈
256 智德生成:從孔墨到孟荀
281 智德發展:從漢唐到宋明
結語
307
周德豐
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著有《中國近代哲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化哲學》(合著)、《中國現代人生哲學》(合著)、《中國哲學小史》(合著)等,參加編著方克立主編的《中國哲學大辭典》。
李承福
發表論文《據舊開新——錢穆文化觀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