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國情教育
周邊產品
香港佛教源遠流長,一向只屬山林清修,千百年來無甚發展。直到清末民初,隨着香港成為遠東商埠,僧俗信徒配合香港的特殊背景,佛教事業得以迅速推展。
本書作者以詳實史料,追本溯源,介紹香港佛教的發展如何由山林郊野步向繁華都市、由隱居自修到深入社會、由紥根本地到連接國際,具體顯映出香港佛教由出世到應世的發展情態,無愧是本港第一本《香港佛教史》專書。
目錄
蕭國健序 iii
江燦騰序 v
侯坤宏序 ix
自 序 xv
第一章 貝葉西來─早期的香港佛教
第一節 古代之香港佛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甲 香港的地理交通 2
乙 本港早期之佛教情況 6
第二節 山林佛教的興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甲 佛教人士來港之原因 12
乙 精舍靜室之建立 21
小 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附:香港前代時期之佛教大德群像 36
第二章 佛苗初開─二次大戰前的香港佛教(1920-1941)
第一節 國內佛教復興運動的氛圍. . . . . . . . . . . . . . . . . . . . 38
甲 佛教復興運動的背景 38
乙 佛教復興運動的助緣 40
第二節 中國佛教改革影響下的香港佛教發展. . . . . . . . . . . . 47
甲 郊區寺宇與佛教叢林的建立 47
乙 市區道場的建立 61
小 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
附:二三十年代香港佛教大德群像 78
第三章 暗黑與曙光─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的香港佛教(1942-1960)
第一節 日治時期香港佛教情況. . . . . . . . . . . . . . . . . . . . . . 82
第二節 光復初期之香港佛教. . . . . . . . . . . . . . . . . . . . . . . 88
甲 佛教機構之成立 88
乙 北僧南移的情況與影響 92
第三節 五十年代佛教團體之興起與活動. . . . . . . . . . . . . . 103
甲 新辦佛教團體 103
乙 五十年代的佛教活動 110
小 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2
附:四五十年代香港佛教大德群像 123
第四章 茁壯飛揚─一九六○年以後的香港佛教(1960-1980)
第一節 六十年代的寺院與團體. . . . . . . . . . . . . . . . . . . . . 128
甲 新建佛寺道場 128
乙 佛學會之建立及弘法活動 136
第二節 六十年代的佛教活動. . . . . . . . . . . . . . . . . . . . . . 147
甲 佛教事務 147
乙 新式弘法活動 157
丙 文化與學術 166
第三節 六十年代以後的宗教交流. . . . . . . . . . . . . . . . . . . 179
甲 參與國際佛教活動 179
乙 舉辦世界佛教弘法大會 183
丙 海外佛教人士來訪 187
丁 藏傳佛教領袖來港弘法 190
戊 宗教交流 193
第四節 佛教的慈善事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8
甲 教育工作 198
乙 醫療救濟 203
丙 其他慈善事業 209
小 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0
甲 文教事業之提高 210
乙 佛教婚禮之興起 212
丙 教界參與社會活動 213
丁 佛教人士獲勳 214
附:六七十年代香港佛教大德群像 218
第五章 新時代.新機遇─一九八○年以來的香港佛教
第一節 外地宗派之傳入和發展. . . . . . . . . . . . . . . . . . . . . 222
甲 藏傳佛教傳入與興起 222
乙 外地佛教團體來港開設分會 232
第二節 本地佛教的弘播概況. . . . . . . . . . . . . . . . . . . . . . 240
甲 新成立之佛教團體 240
乙 影音科技之輔助 242
丙 文教事業 250
丁 大型佛教活動 266
戊 佛教事務 273
小 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6
附:八十年代以來香港佛教大德群像 289
第六章 回顧與前瞻
甲 外部因素:中港社會情勢 292
乙 內部情勢:本地佛教的實況 294
詞彙對照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0
一、人物 300
二、地方 305
三、佛教道場/ 團體 307
四、專用名詞 311
鄧家宙
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香港史學會理事,兼任大學講師。專志佛教史及信俗文化、香港歷史及金石文獻等,著有《香港華籍名人墓銘集:港島篇》、《香港佛教史》、《百善義為先:東華義莊一百二十周年史略》、《香港鍾氏源流調查報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涼茶》、《觀音山凌雲寺志》等逾三十種。著作曾膺獲第十一屆香港書獎及第二十九屆香港印製大獎之優秀出版大獎(最佳出版意念)。
香港佛教源遠流長,一向只屬山林清修,千百年來無甚發展。直到清末民初,隨着香港成為遠東商埠,僧俗信徒配合香港的特殊背景,佛教事業得以迅速推展。
本書作者以詳實史料,追本溯源,介紹香港佛教的發展如何由山林郊野步向繁華都市、由隱居自修到深入社會、由紥根本地到連接國際,具體顯映出香港佛教由出世到應世的發展情態,無愧是本港第一本《香港佛教史》專書。
目錄
蕭國健序 iii
江燦騰序 v
侯坤宏序 ix
自 序 xv
第一章 貝葉西來─早期的香港佛教
第一節 古代之香港佛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甲 香港的地理交通 2
乙 本港早期之佛教情況 6
第二節 山林佛教的興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甲 佛教人士來港之原因 12
乙 精舍靜室之建立 21
小 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附:香港前代時期之佛教大德群像 36
第二章 佛苗初開─二次大戰前的香港佛教(1920-1941)
第一節 國內佛教復興運動的氛圍. . . . . . . . . . . . . . . . . . . . 38
甲 佛教復興運動的背景 38
乙 佛教復興運動的助緣 40
第二節 中國佛教改革影響下的香港佛教發展. . . . . . . . . . . . 47
甲 郊區寺宇與佛教叢林的建立 47
乙 市區道場的建立 61
小 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
附:二三十年代香港佛教大德群像 78
第三章 暗黑與曙光─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的香港佛教(1942-1960)
第一節 日治時期香港佛教情況. . . . . . . . . . . . . . . . . . . . . . 82
第二節 光復初期之香港佛教. . . . . . . . . . . . . . . . . . . . . . . 88
甲 佛教機構之成立 88
乙 北僧南移的情況與影響 92
第三節 五十年代佛教團體之興起與活動. . . . . . . . . . . . . . 103
甲 新辦佛教團體 103
乙 五十年代的佛教活動 110
小 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2
附:四五十年代香港佛教大德群像 123
第四章 茁壯飛揚─一九六○年以後的香港佛教(1960-1980)
第一節 六十年代的寺院與團體. . . . . . . . . . . . . . . . . . . . . 128
甲 新建佛寺道場 128
乙 佛學會之建立及弘法活動 136
第二節 六十年代的佛教活動. . . . . . . . . . . . . . . . . . . . . . 147
甲 佛教事務 147
乙 新式弘法活動 157
丙 文化與學術 166
第三節 六十年代以後的宗教交流. . . . . . . . . . . . . . . . . . . 179
甲 參與國際佛教活動 179
乙 舉辦世界佛教弘法大會 183
丙 海外佛教人士來訪 187
丁 藏傳佛教領袖來港弘法 190
戊 宗教交流 193
第四節 佛教的慈善事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8
甲 教育工作 198
乙 醫療救濟 203
丙 其他慈善事業 209
小 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0
甲 文教事業之提高 210
乙 佛教婚禮之興起 212
丙 教界參與社會活動 213
丁 佛教人士獲勳 214
附:六七十年代香港佛教大德群像 218
第五章 新時代.新機遇─一九八○年以來的香港佛教
第一節 外地宗派之傳入和發展. . . . . . . . . . . . . . . . . . . . . 222
甲 藏傳佛教傳入與興起 222
乙 外地佛教團體來港開設分會 232
第二節 本地佛教的弘播概況. . . . . . . . . . . . . . . . . . . . . . 240
甲 新成立之佛教團體 240
乙 影音科技之輔助 242
丙 文教事業 250
丁 大型佛教活動 266
戊 佛教事務 273
小 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6
附:八十年代以來香港佛教大德群像 289
第六章 回顧與前瞻
甲 外部因素:中港社會情勢 292
乙 內部情勢:本地佛教的實況 294
詞彙對照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0
一、人物 300
二、地方 305
三、佛教道場/ 團體 307
四、專用名詞 311
鄧家宙
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香港史學會理事,兼任大學講師。專志佛教史及信俗文化、香港歷史及金石文獻等,著有《香港華籍名人墓銘集:港島篇》、《香港佛教史》、《百善義為先:東華義莊一百二十周年史略》、《香港鍾氏源流調查報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涼茶》、《觀音山凌雲寺志》等逾三十種。著作曾膺獲第十一屆香港書獎及第二十九屆香港印製大獎之優秀出版大獎(最佳出版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