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國情教育
周邊產品
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化的年代,歷史教育肩負重大使命,既要培養大眾有宏觀的世界視野,也要使大家認識及尊重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以養成深遠的眼光和廣濶的胸懷。香港一直被視為既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又吸收新學知識的重要地方,近年在通識教育及專題研習的推動下,歷史教育遇到不同的挑戰及機遇。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與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早於2005年合辦第一屆「廿一世紀華人社會歷史教育研討會」,會後並把香港及兩岸三地有關歷史教育的新突破及新研究成果,結集成書,出版了論文集《廿一世紀華人地區的歷史教育論文集》。
本書延續其理念,輯錄第二屆「廿一世紀華人社會歷史教育研討會」專文共32篇,把近年兩岸四地各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公諸大眾。本論文集內容多樣,範圍深廣,上自古代,下迄現今,都有專題探討,包括兩岸四地華人社會各高等院校、中學的中外歷史教育研究、專題研習、歷史教育的發展及機遇、資訊與歷史教育等,並述及著名的史學大師,以及海外華僑與非華語學生的中國歷史教育等課題,對讀者了解各華人地區的歷史教育文化及特色,豐富全球化視野,當大有裨益。
目錄
一、專題研究
因果概念與教學問題 林慈淑 2
當今中國內地的新課程改革與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撰 李 帆 12
歷史學科在通識教育潮流中的難題和機遇 周佳榮 21
史籍文獻與中國古代史教學──以隋唐史為例 羅永生 33
二、歷史教學今昔 ( 一) ──中國內地與台灣
試論台灣僑生先修教育與歷史教學 沈宗憲 宋秉仁 42
史學大師陳垣與歷史教學——以陳垣家書為中心 周永衛 69
大學歷史教學的課內外學習互補——以暨南大學歷史系的中國當代史課程為例 張曉輝 80
口述史與大學歷史專業的實踐性教學──中山大學教學實踐的體會 趙立彬 88
內地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下的大學本科歷史教學改革芻議 孫宏雲 95
論高中歷史科學業評價體系的建構 黃牧航 104
在理工科大學進行歷史教學的探索 趙和平 117
大陸中學歷史教師的閱讀與教學策略研究 戴世鋒 124
三、歷史教學今昔 ( 二) ──香港與澳門
論21 世紀香港的中國歷史教育 許振興 134
走出古代的歷史教育──綜論幾種清末民國歷史教學法論著 姚繼斌 152
從探究式學習到建構歷史知識 趙益鎮 170
香港本地歷史文化知識的教與學——屏山文物徑與專題研習 區志堅 183
澳門中學的歷史教學現況 鄭潤培 205
建築:歷史教育的平台 周家建 218
教與學的文化體驗——以河上鄉的歷史建築為例 侯勵英 228
世界歷史及非中國歷史的教學體驗──以樹仁大學歷史系為例 羅玉芬 237
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課堂研究 陳漢成 248
中學歷史教育的背後——從辛亥革命課題說起 陳志華、楊鴻湘、李青儀 259
對新高中中史科〈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思——論「白話文運動」是否一場理性運動 賴志成 274
運用族譜進行專題研習——以新會潮連盧氏族譜為例 黎燕芬 286
從章學誠〈史德篇〉看香港中學的中史教育 馮少斌 297
國父孫中山與香港中西區 陳捷貴 309
地區考察專題研習──以油麻地社區為例 楊子熙 318
「情教育」和「大陸研究」:論港台兩地當代中國課程的發展 黃嘉康 329
戰爭史的教與學——以郾城.潁昌戰役為例 曾逸韶 337
運用資訊科技構建歷史自主學習模式──以「數碼遊戲為本學習」為例 鄔斌豪 353
歷史教育的時地人——以香港抗日歷史教學為例 蔡思行 366
從香港十八區風物志探討本土歷史與文化 彭淑敏 379
區志堅
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香港樹仁大學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主任,並獲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歷史文化學系、日本東洋文庫及東京大學合聘訪問學人等,也為多間中學中國歷史科及通識科專題研習顧問,著作:合編《香港海關百年史》、《五四百周年》、《北學南移》、《從多元角度看中國與世界》、《重訪錢穆》、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余達之路:糖薑及教育事業》等,專著有:《龍總顯威:九龍總商會七十五年歷史》、《明理愛光:杜葉錫恩教育理念及實踐》等,主要從事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史,香港歷史等專題研習的教研工作。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曾與同事合力為中醫藥學院講授「中國醫學史」,又於歷史系開設「東亞文化與醫療衛生」,近來在新亞研究所任教「中國醫學文化史」。著有《中國醫學史辭典》(2002 年)、《中醫藥一二三》(2003 年)及「中國醫學文化研究系列」兩種(2013 年),並致力於中外醫學交流史研究。
鮑紹霖
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及教授、歷史教學支援及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系主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及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中西關係研究計劃」主任。長期從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外思想史、中美關係、回歸後的香港、當代中國問題的教研工作。近著包括《文明的憧憬:近代中國對民族與國家典範的追尋》、《臺獨幕後﹕美國人的倡議與政策》等。
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化的年代,歷史教育肩負重大使命,既要培養大眾有宏觀的世界視野,也要使大家認識及尊重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以養成深遠的眼光和廣濶的胸懷。香港一直被視為既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又吸收新學知識的重要地方,近年在通識教育及專題研習的推動下,歷史教育遇到不同的挑戰及機遇。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與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早於2005年合辦第一屆「廿一世紀華人社會歷史教育研討會」,會後並把香港及兩岸三地有關歷史教育的新突破及新研究成果,結集成書,出版了論文集《廿一世紀華人地區的歷史教育論文集》。
本書延續其理念,輯錄第二屆「廿一世紀華人社會歷史教育研討會」專文共32篇,把近年兩岸四地各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公諸大眾。本論文集內容多樣,範圍深廣,上自古代,下迄現今,都有專題探討,包括兩岸四地華人社會各高等院校、中學的中外歷史教育研究、專題研習、歷史教育的發展及機遇、資訊與歷史教育等,並述及著名的史學大師,以及海外華僑與非華語學生的中國歷史教育等課題,對讀者了解各華人地區的歷史教育文化及特色,豐富全球化視野,當大有裨益。
目錄
一、專題研究
因果概念與教學問題 林慈淑 2
當今中國內地的新課程改革與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撰 李 帆 12
歷史學科在通識教育潮流中的難題和機遇 周佳榮 21
史籍文獻與中國古代史教學──以隋唐史為例 羅永生 33
二、歷史教學今昔 ( 一) ──中國內地與台灣
試論台灣僑生先修教育與歷史教學 沈宗憲 宋秉仁 42
史學大師陳垣與歷史教學——以陳垣家書為中心 周永衛 69
大學歷史教學的課內外學習互補——以暨南大學歷史系的中國當代史課程為例 張曉輝 80
口述史與大學歷史專業的實踐性教學──中山大學教學實踐的體會 趙立彬 88
內地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下的大學本科歷史教學改革芻議 孫宏雲 95
論高中歷史科學業評價體系的建構 黃牧航 104
在理工科大學進行歷史教學的探索 趙和平 117
大陸中學歷史教師的閱讀與教學策略研究 戴世鋒 124
三、歷史教學今昔 ( 二) ──香港與澳門
論21 世紀香港的中國歷史教育 許振興 134
走出古代的歷史教育──綜論幾種清末民國歷史教學法論著 姚繼斌 152
從探究式學習到建構歷史知識 趙益鎮 170
香港本地歷史文化知識的教與學——屏山文物徑與專題研習 區志堅 183
澳門中學的歷史教學現況 鄭潤培 205
建築:歷史教育的平台 周家建 218
教與學的文化體驗——以河上鄉的歷史建築為例 侯勵英 228
世界歷史及非中國歷史的教學體驗──以樹仁大學歷史系為例 羅玉芬 237
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課堂研究 陳漢成 248
中學歷史教育的背後——從辛亥革命課題說起 陳志華、楊鴻湘、李青儀 259
對新高中中史科〈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思——論「白話文運動」是否一場理性運動 賴志成 274
運用族譜進行專題研習——以新會潮連盧氏族譜為例 黎燕芬 286
從章學誠〈史德篇〉看香港中學的中史教育 馮少斌 297
國父孫中山與香港中西區 陳捷貴 309
地區考察專題研習──以油麻地社區為例 楊子熙 318
「情教育」和「大陸研究」:論港台兩地當代中國課程的發展 黃嘉康 329
戰爭史的教與學——以郾城.潁昌戰役為例 曾逸韶 337
運用資訊科技構建歷史自主學習模式──以「數碼遊戲為本學習」為例 鄔斌豪 353
歷史教育的時地人——以香港抗日歷史教學為例 蔡思行 366
從香港十八區風物志探討本土歷史與文化 彭淑敏 379
區志堅
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香港樹仁大學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主任,並獲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歷史文化學系、日本東洋文庫及東京大學合聘訪問學人等,也為多間中學中國歷史科及通識科專題研習顧問,著作:合編《香港海關百年史》、《五四百周年》、《北學南移》、《從多元角度看中國與世界》、《重訪錢穆》、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余達之路:糖薑及教育事業》等,專著有:《龍總顯威:九龍總商會七十五年歷史》、《明理愛光:杜葉錫恩教育理念及實踐》等,主要從事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史,香港歷史等專題研習的教研工作。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曾與同事合力為中醫藥學院講授「中國醫學史」,又於歷史系開設「東亞文化與醫療衛生」,近來在新亞研究所任教「中國醫學文化史」。著有《中國醫學史辭典》(2002 年)、《中醫藥一二三》(2003 年)及「中國醫學文化研究系列」兩種(2013 年),並致力於中外醫學交流史研究。
鮑紹霖
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及教授、歷史教學支援及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系主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及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中西關係研究計劃」主任。長期從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外思想史、中美關係、回歸後的香港、當代中國問題的教研工作。近著包括《文明的憧憬:近代中國對民族與國家典範的追尋》、《臺獨幕後﹕美國人的倡議與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