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身份、國家與記憶:民國西南少數民族身份建構的變化細節
西南地區的崇山峻嶺,阻擋不住「國家傳統」的存在與延續,當波瀾壯闊的近現代民族國家建構浪潮衝擊到這一區域時,當地人群的反應,必須置於他們的歷史傳統中去理解。
多年前,我讀過一篇文章,作者是一位在內地求學的彝人青年,他回鄉與舅舅遊玩,在一條河邊,舅舅對他說:「幺兒,江那面被一位叫蔣介石的人所統治着。」他覺得奇怪:「舅舅,我們也是被蔣介石所統治的啊。」這段敍述,讓我想到仕安先生講述的一件趣事:政府組織工作隊到甘洛放電影,順便插播政治廣告。當蔣介石出現在銀幕上時,觀眾紛紛議論:「哎喲,把他捉來當娃子,要賣好多錢哦。」大家認為蔣長得不錯,比較值錢。
民國時期,「夷人」精英們則不斷地對下層民眾進行啟蒙。嶺光電辦學,使得200多位普通百姓接受了包括民族與國家意識在內的現代教育。而楊砥中在雲南昭通辦學,規模上更為可觀。當時各級政府在邊地的教育系統中也注意招收非漢學生,並辦有許多學校與培訓班,對普通非漢人群進行國情與鄉情教育。例如,寧屬屯墾委員會興辦的邊民訓練所,其總的原則就是講民族團結。
▲嶺光電
教育的效果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一定很理想,但變化多少在發生。1939年,《大公報》記者徐盈深入孫子汶所辦的烏龜堂小學採訪,深深體會到了「夷區」辦學的艱難,家長們認為子弟入學就是「支學差」,有如當差一般痛苦。但徐盈也發現了「使人感動的事」,在教室,他看到黑板上寫着:「我是中國人,你是中國人,我們都是中國人。」學生們知道中國正在打日本,被問到將來的志向時,學生們的一致回答是:「如果我們學會了漢話——我們願意去當兵!」
1942年,嶺光電談到四川、西康的「倮族」青年接受各種培訓班訓練的情況時,一方面強調眾多邊民「不知祖國,與祖國漠不相關的,即不充分具備中華現代國民的資格」,另一方面也談到了一些「好現象」:
自二七年以後,倮青傾慕受訓心理,日益增加。不論何人問:「你願到成都受訓否?」伊必稱:「願!只設法去。」又每入夷村,見夷孩說:「這些小孩子,讀書最好」。大人一定答道:「真是讀書好,我們想找學校教子弟」。每個夷人,都以有幾個漢人為朋友為榮,以能穿制服、能佩證章為榮。
關於禮節:倮族中除叩頭外,全不一致。近數年來,不論老幼,都模仿鞠躬禮;對最尊崇者,叩頭;次者普遍脫帽點頭;凡此均近年訓練倮青後之表現,其裨益將來邊區經營,至為巨大。因過去倮眾自尊心最盛,常輕視內地一切,現數年間改變態度,亦難能可貴也。
倮眾本以智識低,信人不信理論,為當然事。但其信仰對象均為土司、黑夷、頭人,其他一無所知,無所願。近年有受練人歸來,傳述內地長官與同胞如何進步,如何關懷邊民等,尤其對於最高領袖之偉大,肆力傳佈,凡邊民無不知領袖,無不認為神人,一反過去仇視漢官漢人之心而變換態度,趨於信仰。倘近年教育,積極進行,其成就能趕上此信仰心理,而打破語文習俗等隔閡,則倮族問題之解決,恐已作幾分之幾也。
嶺光電所述的「好現象」,應該只是實際情況的一部分,甚至也不是主要部分。但我相信,西南邊地的世界,確實在緩慢地發生着變化。
閱讀推薦|身份、國家與記憶
書摘
身份、國家與記憶:民國西南少數民族身份建構的變化細節
西南地區的崇山峻嶺,阻擋不住「國家傳統」的存在與延續,當波瀾壯闊的近現代民族國家建構浪潮衝擊到這一區域時,當地人群的反應,必須置於他們的歷史傳統中去理解。
多年前,我讀過一篇文章,作者是一位在內地求學的彝人青年,他回鄉與舅舅遊玩,在一條河邊,舅舅對他說:「幺兒,江那面被一位叫蔣介石的人所統治着。」他覺得奇怪:「舅舅,我們也是被蔣介石所統治的啊。」這段敍述,讓我想到仕安先生講述的一件趣事:政府組織工作隊到甘洛放電影,順便插播政治廣告。當蔣介石出現在銀幕上時,觀眾紛紛議論:「哎喲,把他捉來當娃子,要賣好多錢哦。」大家認為蔣長得不錯,比較值錢。
民國時期,「夷人」精英們則不斷地對下層民眾進行啟蒙。嶺光電辦學,使得200多位普通百姓接受了包括民族與國家意識在內的現代教育。而楊砥中在雲南昭通辦學,規模上更為可觀。當時各級政府在邊地的教育系統中也注意招收非漢學生,並辦有許多學校與培訓班,對普通非漢人群進行國情與鄉情教育。例如,寧屬屯墾委員會興辦的邊民訓練所,其總的原則就是講民族團結。
▲嶺光電
教育的效果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一定很理想,但變化多少在發生。1939年,《大公報》記者徐盈深入孫子汶所辦的烏龜堂小學採訪,深深體會到了「夷區」辦學的艱難,家長們認為子弟入學就是「支學差」,有如當差一般痛苦。但徐盈也發現了「使人感動的事」,在教室,他看到黑板上寫着:「我是中國人,你是中國人,我們都是中國人。」學生們知道中國正在打日本,被問到將來的志向時,學生們的一致回答是:「如果我們學會了漢話——我們願意去當兵!」
1942年,嶺光電談到四川、西康的「倮族」青年接受各種培訓班訓練的情況時,一方面強調眾多邊民「不知祖國,與祖國漠不相關的,即不充分具備中華現代國民的資格」,另一方面也談到了一些「好現象」:
自二七年以後,倮青傾慕受訓心理,日益增加。不論何人問:「你願到成都受訓否?」伊必稱:「願!只設法去。」又每入夷村,見夷孩說:「這些小孩子,讀書最好」。大人一定答道:「真是讀書好,我們想找學校教子弟」。每個夷人,都以有幾個漢人為朋友為榮,以能穿制服、能佩證章為榮。
關於禮節:倮族中除叩頭外,全不一致。近數年來,不論老幼,都模仿鞠躬禮;對最尊崇者,叩頭;次者普遍脫帽點頭;凡此均近年訓練倮青後之表現,其裨益將來邊區經營,至為巨大。因過去倮眾自尊心最盛,常輕視內地一切,現數年間改變態度,亦難能可貴也。
倮眾本以智識低,信人不信理論,為當然事。但其信仰對象均為土司、黑夷、頭人,其他一無所知,無所願。近年有受練人歸來,傳述內地長官與同胞如何進步,如何關懷邊民等,尤其對於最高領袖之偉大,肆力傳佈,凡邊民無不知領袖,無不認為神人,一反過去仇視漢官漢人之心而變換態度,趨於信仰。倘近年教育,積極進行,其成就能趕上此信仰心理,而打破語文習俗等隔閡,則倮族問題之解決,恐已作幾分之幾也。
嶺光電所述的「好現象」,應該只是實際情況的一部分,甚至也不是主要部分。但我相信,西南邊地的世界,確實在緩慢地發生着變化。
閱讀推薦|身份、國家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