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灣區漫步 | 香港最大慈善機構背後的東莞人

說到香港的社會服務與慈善機構,熟悉香港社會的人會想到保良局與東華三院這兩個機構。有趣的是,這兩間機構的成立,都與一位在香港經商打拼的東莞人有關。

————————————

我們的故事先從東莞虎門說起。在虎門村頭村,有一座禮屏公祠,它是虎門目前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清代祠堂。它建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建築為廣東地區常見的祠堂樣式,內部是兩路四進,中有青雲巷的佈局形制。公祠整體由青磚砌成,設計質樸大方,正門懸掛對聯:「不以榮華曜鄉里,常將道德養祥和」。這座建築紀念的是一位虎門本地的愛國商人兼慈善家盧禮屏。



▲盧禮屏像


盧禮屏本名盧賡揚(1829-1884),號禮屏,又名盧根。少時家貧,成年後前往美國舊金山淘金發家,此後在香港開辦金鋪經營珠寶生意。盧禮屏不但是一位成功的商人,還是關注華商權益,在家鄉與香港興辦慈善事業的社會賢達。他在社會公益方面最大的成就,一是被推薦為首間華人慈善醫院—香港東華醫院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總理之一;二是與其他華商領袖上書時任港督軒尼詩,請求成立香港保良局並任職首屆總理。


東華醫院是如今香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東華三院(Tung Wah Group of Hospitals)的前身,1872年,東華醫院院址落成啟用,為貧苦市民提供免費中醫藥服務。其後,隨着香港人口的增加,醫療服務需求日益擴大,位於九龍油麻地的廣華醫院及香港銅鑼灣的東華東院分別於1911年及1929年落成。1931年,三間醫院由一個董事局統一管理,合稱東華三院。如今,東華三院貫徹「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共有三百六十餘個服務單位,涉及中西醫療衞生、安老、青少年及家庭、復康及社會企業/創新社會服務,殯儀、廟祀及義莊服務等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


香港保良局的名字,來自其「保赤安良」的宗旨。顧名思義,保良局的成立有其歷史背景,19世紀末的香港,誘拐婦孺,販賣人口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盧禮屏與馮普熙、施笙階、謝達盛等華商賢達才聯名上書港督,要求成立相應的機構,懲處拐賣人口的罪行,並救助社會上的貧困人士。今天保良局的慈善服務囊括了安老、教育、家庭事務等社會公益的眾多方面,令香港眾多居民受益。由於盧禮屏等人上書的日期是1878年11月8日,11月8日也成為了保良局的創局紀念日。


盧禮屏不但為香港的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對家鄉東莞的發展亦貢獻良多。他曾捐款給抗日名將蔣光鼐的祖父蔣理祥,在東莞興辦善堂和育嬰堂等機構,幫助鄉梓。也許正因如此,禮屏公祠作為保護文物,今天仍在虎門村頭村受到居民的尊敬,其善舉亦被人們傳誦至今。


閱讀推薦|穿越歷史遊灣區:東莞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發佈於5日前

應許之地——香港郊野公園的前塵往事

校長論壇發佈於8日前

校長論壇|擁抱還是抗拒ChatGPT?

中華書局

書摘發佈於8日前

從波提切利到梵高 │ 聽豐子愷談近代藝術

開明書店

書摘

灣區漫步 | 香港最大慈善機構背後的東莞人

說到香港的社會服務與慈善機構,熟悉香港社會的人會想到保良局與東華三院這兩個機構。有趣的是,這兩間機構的成立,都與一位在香港經商打拼的東莞人有關。

————————————

我們的故事先從東莞虎門說起。在虎門村頭村,有一座禮屏公祠,它是虎門目前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清代祠堂。它建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建築為廣東地區常見的祠堂樣式,內部是兩路四進,中有青雲巷的佈局形制。公祠整體由青磚砌成,設計質樸大方,正門懸掛對聯:「不以榮華曜鄉里,常將道德養祥和」。這座建築紀念的是一位虎門本地的愛國商人兼慈善家盧禮屏。



▲盧禮屏像


盧禮屏本名盧賡揚(1829-1884),號禮屏,又名盧根。少時家貧,成年後前往美國舊金山淘金發家,此後在香港開辦金鋪經營珠寶生意。盧禮屏不但是一位成功的商人,還是關注華商權益,在家鄉與香港興辦慈善事業的社會賢達。他在社會公益方面最大的成就,一是被推薦為首間華人慈善醫院—香港東華醫院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總理之一;二是與其他華商領袖上書時任港督軒尼詩,請求成立香港保良局並任職首屆總理。


東華醫院是如今香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東華三院(Tung Wah Group of Hospitals)的前身,1872年,東華醫院院址落成啟用,為貧苦市民提供免費中醫藥服務。其後,隨着香港人口的增加,醫療服務需求日益擴大,位於九龍油麻地的廣華醫院及香港銅鑼灣的東華東院分別於1911年及1929年落成。1931年,三間醫院由一個董事局統一管理,合稱東華三院。如今,東華三院貫徹「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共有三百六十餘個服務單位,涉及中西醫療衞生、安老、青少年及家庭、復康及社會企業/創新社會服務,殯儀、廟祀及義莊服務等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


香港保良局的名字,來自其「保赤安良」的宗旨。顧名思義,保良局的成立有其歷史背景,19世紀末的香港,誘拐婦孺,販賣人口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盧禮屏與馮普熙、施笙階、謝達盛等華商賢達才聯名上書港督,要求成立相應的機構,懲處拐賣人口的罪行,並救助社會上的貧困人士。今天保良局的慈善服務囊括了安老、教育、家庭事務等社會公益的眾多方面,令香港眾多居民受益。由於盧禮屏等人上書的日期是1878年11月8日,11月8日也成為了保良局的創局紀念日。


盧禮屏不但為香港的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對家鄉東莞的發展亦貢獻良多。他曾捐款給抗日名將蔣光鼐的祖父蔣理祥,在東莞興辦善堂和育嬰堂等機構,幫助鄉梓。也許正因如此,禮屏公祠作為保護文物,今天仍在虎門村頭村受到居民的尊敬,其善舉亦被人們傳誦至今。


閱讀推薦|穿越歷史遊灣區:東莞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發佈於5日前

應許之地——香港郊野公園的前塵往事

校長論壇發佈於8日前

校長論壇|擁抱還是抗拒ChatGPT?

中華書局

書摘發佈於8日前

從波提切利到梵高 │ 聽豐子愷談近代藝術

開明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