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有其母必有其子:曾國藩的剛強與母親的堅毅
曾国藩的母亲是對早年曾國藩影響較大的人之一。
江氏生於乾隆五十年(1790),年長丈夫五歲。她是湘鄉興讓八都道常恬江沛霖之女,乳名「憐妹子」。出嫁後因丈夫曾麟書排行老四,人稱麟四嫂,後稱江夫人。
江氏的乳名叫「憐妹子」,提起這一遠近皆知的稱謂還有一段「掌故」。江氏原籍江西,遷到湘鄉後,到第十二代的男主人名叫江嘉爵,康熙十年(1671)病故,卒年五十歲。按當時農村的習俗,一般而言,人死後要請風水先生卜一塊墓地安葬,以圖後代吉盛。不知是江嘉爵故去的突然,還是其他緣故,他卒後沒有請風水先生相「陰宅」。而安葬於湘鄉二十都上山田沖仙人山的「仙女袒膚」。風水先生說:此仙乃處女,安葬於此的人戶要「洗女」九代,即九代頭胎女孩都不能讓她活下來,否則就不興旺。江嘉爵至江沛霖共六傳,繁衍28個男孩,卻無一個女孩活下來。很顯然,在溺嬰風俗很盛的時代,江家的許多女嬰很可能都被遺棄。而且,奇怪的是,儘管江家六代以來生的都是男孩,卻沒有一個出仕為官的。江氏出生後,她的父親將她偷偷地丟到牀下,想讓她凍餓而死。可是這個女孩的命實在太大,到半夜去看時,她仍然活着。江沛霖心中大驚,雙手癱軟,說:「可憐,可憐,罪過在我,你不應該死呀!」江沛霖的妻子到江家後,生的這個女孩是頭胎,因此也捨不得這個親骨肉,連忙將凍得半死的孩子抱進懷裏。女兒很快甦醒了。家裏的人又喜又憂,喜的是女孩命長;憂的是江家將來不會興旺發達。因為女孩凍了大半夜,家人都很可憐她,因而起個乳名叫「憐妹子」,長大後改為玲妹子。
按照迷信的說法,江家已「洗女」六代,或者說六代無女孩,但沒有「洗九代」。因此,很可能發男家,即江氏女孩出嫁的男家會興旺發達。說來奇怪,江氏嫁給曾麟書後,曾家真的人興財旺了。丈夫成為秀才,兒子官封一品,可謂榮華已極。因此江氏家族幾百年後尚有人說,曾國藩家的升官發財是江氏祖先葬的這處「仙女袒膚」地。
曾家後來的興旺發達與「洗女發男家」的傳說是否有聯繫,已無從查考,但江氏家族尤其是曾國藩的外祖父江沛霖對曾家的影響卻是真實的。當時,江家的條件顯然要比曾家好,不但富有,而且江沛霖的父親是國學生員,算有功名。江沛霖也經歷過多次科場失敗的打擊,但他有着山裏人鐵一樣的性格,「雖然貧困不遏,其志未少損」。將女兒許給曾家後,他對女婿曾麟書寄予厚望,說:一個家族、一個人的發達不是猝然可成的,而要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像跑接力賽一樣,不能停下來。這就是「深造之義」。曾麟書對這位岳丈十分敬佩,也常攜妻兒造訪江家。大約曾國藩十歲時,曾國藩還到外祖父門下讀書。曾國藩二十歲時,學業已粗有成就,他的外公也更加高興。道光十四年(1834),曾國藩考中舉人,曾麟書又攜妻兒拜望已八十五歲的岳丈。曾麟書讓兒子將他中舉的試文拿給外公看,江沛霖細細閱讀,大加讚揚,對女婿說:「吾向者固知汝後力學有大成,足以重為吾道之光,此特其發軔耳。」在江沛霖看來,只要耕耘,就會有收穫,而外孫中舉才僅僅是個開始。這既是肯定,又是鼓勵和更高的期許,給曾麟書父子留下了一生都無法忘懷的印象。多少年後,曾麟書為自己的岳丈刻寫墓碑時,還滿懷敬意地敍述以上之事,並說:「享年已八十五矣,其志之不衰如此」。
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興衰不是偶然的,而家風的影響和作用十分重要。人無法選擇家庭,但家庭又實實在在影響着人。以往我們過多的傾注了對曾氏家史的「挖掘」,實際上,曾國藩的外公家對曾氏家族有着不可忽略的影響。
母親給曾國藩最大的影響是倔強、堅強,敢擔當的品格。江氏可以說集中了中國傳統女性的許多優秀品德。當時,曾家尚不寬裕,江氏與曾國藩的父親成婚後,操持家務,克勤克儉,家境也漸漸有了起色。江氏侍奉公、婆,十分殷勤。尤其是阿公臥牀三年,她與丈夫日夜輪流,守護在牀邊,毫無怨言。所以曾國藩讚其「來嬪曾門,事舅姑四十餘年,造次必躬,在視必恪,賓祭之儀,百方檢飭。」同時,江氏所生五男四女,「尺布寸縷,皆一手拮据」。曾國藩的父親常以「人眾家貧為慮」,而江氏總是「好作自強之言」,或用「諧語以解劬苦」。她常對丈夫說:「吾家子女雖多,但某業讀,某業耕,某業工賈。吾勞於內,諸兒勞於外,豈憂貧哉?」
在曾家的發達史上,江氏確實起到了相當的作用。要撐持十幾口人那樣的大家庭,如果僅僅有賢惠的美德,還是無法應付各種大小事變的。在她的身上,還有更可貴的品格,即堅韌、剛強。咸豐四年,曾麟書為岳丈寫墓碑時,他的愛妻江氏也已病逝,在縷數江沛霖「功德」之後,他滿懷深情地讚揚自己的妻子:
麟書娶公之季女。順而賢,孝而有禮,與麟書共事高堂四十有四年。攸助於艱難事苦之中,育諸子以成立,筋力亦云瘁矣。夙夜不忘公與夫人之厚愛。因相與謀,伐石立墓,以垂不朽,致無已之情。咸豐二年,工未竣,遽別余而逝。余為此銘,不禁伉儷離別,有亡琴之感焉。
曾國藩一生繼承了他母親剛強的性格,敢於與困難周旋,有股衝天的倔強之氣。直到晚年,他仍說:「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此二字貫注其中,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又說自己「兄弟皆稟母德居多」,好處是天性「倔強」。他雖衰老,「亦常有不可遏之候」。還對他的九弟曾國荃說: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難禁風浪」四字璧還,甚好甚慰。古來豪傑皆以此四字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本文節選自《曾國藩大傳》
書摘
有其母必有其子:曾國藩的剛強與母親的堅毅
曾国藩的母亲是對早年曾國藩影響較大的人之一。
江氏生於乾隆五十年(1790),年長丈夫五歲。她是湘鄉興讓八都道常恬江沛霖之女,乳名「憐妹子」。出嫁後因丈夫曾麟書排行老四,人稱麟四嫂,後稱江夫人。
江氏的乳名叫「憐妹子」,提起這一遠近皆知的稱謂還有一段「掌故」。江氏原籍江西,遷到湘鄉後,到第十二代的男主人名叫江嘉爵,康熙十年(1671)病故,卒年五十歲。按當時農村的習俗,一般而言,人死後要請風水先生卜一塊墓地安葬,以圖後代吉盛。不知是江嘉爵故去的突然,還是其他緣故,他卒後沒有請風水先生相「陰宅」。而安葬於湘鄉二十都上山田沖仙人山的「仙女袒膚」。風水先生說:此仙乃處女,安葬於此的人戶要「洗女」九代,即九代頭胎女孩都不能讓她活下來,否則就不興旺。江嘉爵至江沛霖共六傳,繁衍28個男孩,卻無一個女孩活下來。很顯然,在溺嬰風俗很盛的時代,江家的許多女嬰很可能都被遺棄。而且,奇怪的是,儘管江家六代以來生的都是男孩,卻沒有一個出仕為官的。江氏出生後,她的父親將她偷偷地丟到牀下,想讓她凍餓而死。可是這個女孩的命實在太大,到半夜去看時,她仍然活着。江沛霖心中大驚,雙手癱軟,說:「可憐,可憐,罪過在我,你不應該死呀!」江沛霖的妻子到江家後,生的這個女孩是頭胎,因此也捨不得這個親骨肉,連忙將凍得半死的孩子抱進懷裏。女兒很快甦醒了。家裏的人又喜又憂,喜的是女孩命長;憂的是江家將來不會興旺發達。因為女孩凍了大半夜,家人都很可憐她,因而起個乳名叫「憐妹子」,長大後改為玲妹子。
按照迷信的說法,江家已「洗女」六代,或者說六代無女孩,但沒有「洗九代」。因此,很可能發男家,即江氏女孩出嫁的男家會興旺發達。說來奇怪,江氏嫁給曾麟書後,曾家真的人興財旺了。丈夫成為秀才,兒子官封一品,可謂榮華已極。因此江氏家族幾百年後尚有人說,曾國藩家的升官發財是江氏祖先葬的這處「仙女袒膚」地。
曾家後來的興旺發達與「洗女發男家」的傳說是否有聯繫,已無從查考,但江氏家族尤其是曾國藩的外祖父江沛霖對曾家的影響卻是真實的。當時,江家的條件顯然要比曾家好,不但富有,而且江沛霖的父親是國學生員,算有功名。江沛霖也經歷過多次科場失敗的打擊,但他有着山裏人鐵一樣的性格,「雖然貧困不遏,其志未少損」。將女兒許給曾家後,他對女婿曾麟書寄予厚望,說:一個家族、一個人的發達不是猝然可成的,而要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像跑接力賽一樣,不能停下來。這就是「深造之義」。曾麟書對這位岳丈十分敬佩,也常攜妻兒造訪江家。大約曾國藩十歲時,曾國藩還到外祖父門下讀書。曾國藩二十歲時,學業已粗有成就,他的外公也更加高興。道光十四年(1834),曾國藩考中舉人,曾麟書又攜妻兒拜望已八十五歲的岳丈。曾麟書讓兒子將他中舉的試文拿給外公看,江沛霖細細閱讀,大加讚揚,對女婿說:「吾向者固知汝後力學有大成,足以重為吾道之光,此特其發軔耳。」在江沛霖看來,只要耕耘,就會有收穫,而外孫中舉才僅僅是個開始。這既是肯定,又是鼓勵和更高的期許,給曾麟書父子留下了一生都無法忘懷的印象。多少年後,曾麟書為自己的岳丈刻寫墓碑時,還滿懷敬意地敍述以上之事,並說:「享年已八十五矣,其志之不衰如此」。
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興衰不是偶然的,而家風的影響和作用十分重要。人無法選擇家庭,但家庭又實實在在影響着人。以往我們過多的傾注了對曾氏家史的「挖掘」,實際上,曾國藩的外公家對曾氏家族有着不可忽略的影響。
母親給曾國藩最大的影響是倔強、堅強,敢擔當的品格。江氏可以說集中了中國傳統女性的許多優秀品德。當時,曾家尚不寬裕,江氏與曾國藩的父親成婚後,操持家務,克勤克儉,家境也漸漸有了起色。江氏侍奉公、婆,十分殷勤。尤其是阿公臥牀三年,她與丈夫日夜輪流,守護在牀邊,毫無怨言。所以曾國藩讚其「來嬪曾門,事舅姑四十餘年,造次必躬,在視必恪,賓祭之儀,百方檢飭。」同時,江氏所生五男四女,「尺布寸縷,皆一手拮据」。曾國藩的父親常以「人眾家貧為慮」,而江氏總是「好作自強之言」,或用「諧語以解劬苦」。她常對丈夫說:「吾家子女雖多,但某業讀,某業耕,某業工賈。吾勞於內,諸兒勞於外,豈憂貧哉?」
在曾家的發達史上,江氏確實起到了相當的作用。要撐持十幾口人那樣的大家庭,如果僅僅有賢惠的美德,還是無法應付各種大小事變的。在她的身上,還有更可貴的品格,即堅韌、剛強。咸豐四年,曾麟書為岳丈寫墓碑時,他的愛妻江氏也已病逝,在縷數江沛霖「功德」之後,他滿懷深情地讚揚自己的妻子:
麟書娶公之季女。順而賢,孝而有禮,與麟書共事高堂四十有四年。攸助於艱難事苦之中,育諸子以成立,筋力亦云瘁矣。夙夜不忘公與夫人之厚愛。因相與謀,伐石立墓,以垂不朽,致無已之情。咸豐二年,工未竣,遽別余而逝。余為此銘,不禁伉儷離別,有亡琴之感焉。
曾國藩一生繼承了他母親剛強的性格,敢於與困難周旋,有股衝天的倔強之氣。直到晚年,他仍說:「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此二字貫注其中,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又說自己「兄弟皆稟母德居多」,好處是天性「倔強」。他雖衰老,「亦常有不可遏之候」。還對他的九弟曾國荃說: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難禁風浪」四字璧還,甚好甚慰。古來豪傑皆以此四字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本文節選自《曾國藩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