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推介

趁微風不燥,來一場香港風物深度遊

談起科普讀物,你會聯想到給學童看的STEM課本或參考書?以大自然如動植物為主題的圖書?抑或翻譯自歐美日本的科普書籍?若收窄至以香港為主題的,好像只有觀鳥圖鑑之類?若是這樣,相信《我港理學——香港今昔未來微科學》這本融匯本土人文與科普的著作或可一新大家耳目!



《我港理學》為第二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獲獎作品之一。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本書詳情


別急着打開《我港理學》,先褪下透明膠片護封,欣賞香港畫家Vivian Ho何博欣筆下充滿超現實魔幻風格的封面,可愛圖畫均源出書中內容,大家可以辨認到多少個香港景點或事物?科學園的金蛋、電車和大澳棚屋最易辨認;跟着是看字識圖的M+、新光戲院和蓮香居,右側有科大「火雞」標誌;至於最矚目的噴火怪獸……原來象徵着鰂魚涌的「怪獸大廈」!



褪下膠片護封再180度攤開本書,欣賞畫師Vivian Ho如何重新詮釋我港景點。


《我港理學——香港今昔未來微科學》共收錄了三十一個本地景點及文化習俗,再歸納為「昨日香港」、「今日香港」和「明白香港」三大篇章,分別聚焦本地傳統事物(包括古建築、舊習俗或已消失的東西)、當代景緻(一些現存建築或人文景點),以及未來發展(包括新規劃如明日大嶼、應對氣候變化和城市發展等),並結合科普社群Inscie不同成員的科學知識,從較微細層面以淺顯有趣的方式分享箇中原理或新資訊——


「香港仔隧道內藏神秘實驗室」究竟在研究甚麼,為何要特別興建在車流量大的隧道內?「黃大仙祠香火旺」原來潛伏着健康危害隱患?科學界又有沒有應對方法?「同屬電動車家族的叮叮電車與Tesla」,兩者具體有何分別?至於去酒樓飲茶時注重水滾茶靚,當中含有哪些科學道理?又例如因應垃圾堆填區快將爆滿現象,科學界對於廢物處理又有何新發現?



香港仔隧道內封印着一所實驗室,是本港科學家為粒子物理學研究作出貢獻的鐵證!



大家到黃大仙除了上香求簽,不妨看看廟方和科學家們如何為減輕香火危害出一分力。


除了景點背後的知識,個別文章亦會介紹相關科研領域內有建樹的香港科學家,希望讀者可了解本地學人在科學發展上的貢獻,盼鼓勵有志的年輕人投身科研。事實上,科學並非高深莫測,更不只是存在於實驗室或學校裏,而是切實圍繞在大家身邊,觸手可及。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發佈於2小时前

灣區漫步 | 香港最大慈善機構背後的東莞人

中華教育

書摘發佈於8日前

文史書房|王道VS霸道,孰優孰強?

開明書店

書摘發佈於9日前

灣區漫步|金庸小說中的東莞名人

中華教育

讀者推介

趁微風不燥,來一場香港風物深度遊

談起科普讀物,你會聯想到給學童看的STEM課本或參考書?以大自然如動植物為主題的圖書?抑或翻譯自歐美日本的科普書籍?若收窄至以香港為主題的,好像只有觀鳥圖鑑之類?若是這樣,相信《我港理學——香港今昔未來微科學》這本融匯本土人文與科普的著作或可一新大家耳目!



《我港理學》為第二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獲獎作品之一。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本書詳情


別急着打開《我港理學》,先褪下透明膠片護封,欣賞香港畫家Vivian Ho何博欣筆下充滿超現實魔幻風格的封面,可愛圖畫均源出書中內容,大家可以辨認到多少個香港景點或事物?科學園的金蛋、電車和大澳棚屋最易辨認;跟着是看字識圖的M+、新光戲院和蓮香居,右側有科大「火雞」標誌;至於最矚目的噴火怪獸……原來象徵着鰂魚涌的「怪獸大廈」!



褪下膠片護封再180度攤開本書,欣賞畫師Vivian Ho如何重新詮釋我港景點。


《我港理學——香港今昔未來微科學》共收錄了三十一個本地景點及文化習俗,再歸納為「昨日香港」、「今日香港」和「明白香港」三大篇章,分別聚焦本地傳統事物(包括古建築、舊習俗或已消失的東西)、當代景緻(一些現存建築或人文景點),以及未來發展(包括新規劃如明日大嶼、應對氣候變化和城市發展等),並結合科普社群Inscie不同成員的科學知識,從較微細層面以淺顯有趣的方式分享箇中原理或新資訊——


「香港仔隧道內藏神秘實驗室」究竟在研究甚麼,為何要特別興建在車流量大的隧道內?「黃大仙祠香火旺」原來潛伏着健康危害隱患?科學界又有沒有應對方法?「同屬電動車家族的叮叮電車與Tesla」,兩者具體有何分別?至於去酒樓飲茶時注重水滾茶靚,當中含有哪些科學道理?又例如因應垃圾堆填區快將爆滿現象,科學界對於廢物處理又有何新發現?



香港仔隧道內封印着一所實驗室,是本港科學家為粒子物理學研究作出貢獻的鐵證!



大家到黃大仙除了上香求簽,不妨看看廟方和科學家們如何為減輕香火危害出一分力。


除了景點背後的知識,個別文章亦會介紹相關科研領域內有建樹的香港科學家,希望讀者可了解本地學人在科學發展上的貢獻,盼鼓勵有志的年輕人投身科研。事實上,科學並非高深莫測,更不只是存在於實驗室或學校裏,而是切實圍繞在大家身邊,觸手可及。




相關閱讀
更多

書摘發佈於2小时前

灣區漫步 | 香港最大慈善機構背後的東莞人

中華教育

書摘發佈於8日前

文史書房|王道VS霸道,孰優孰強?

開明書店

書摘發佈於9日前

灣區漫步|金庸小說中的東莞名人

中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