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始於年初二的「牙祭」民俗,從何而來?
舊日之廣東商場有個習俗叫「牙祭」。何謂「牙祭」?過去商業行中,凡是舊曆大年初一照例「休市」,停止營業一天,到了年初二才開門營業,這謂之「開市」,也叫做「開牙」。開市當天,因是一年之始,相當隆重。開門要燃燒「萬頭」長炮,謂之「開門紅」。還要拜祭財神爺,大擺酒宴慶賀,祈求「開門大吉」、「生意興隆」。筵席上要按「九大簋」設置酒茶,而「生菜」(生財)、「生鯉」(生利)、「髮菜」(發財)、「大蠔」(大豪)之類的好意頭菜餚是絕對不可少的,此種「開牙宴」也就是謂之「牙祭」。
「牙祭」此種習俗由來已久,它源起中國古代之「禡牙」。據《宋史·禮志》解釋:「禡牙」係「禡,師祭也。軍前大旗曰牙,師出必祭謂之禡牙」。可見「禡牙」乃是古代軍旅中祭拜牙旗之大禮,確是非常虔誠肅穆的。在商場中,俗語說「同行如敵國」,爾虞我詐,猶如軍旅之中帶有幾分風險。一年之中首日開市,先行模仿軍旅舉行師祭,祈求旗開得勝,生意興旺,財源廣進,這是很符合老闆之期望的。因此,「禡牙」便從「師祭」慢慢演變為「商祭」,成為一種例規。
粵人所說的「開牙」、「做牙」,也即是「禡牙」(牙祭)。然而,此種習俗發展到後來,不但正月初二要做「開頭牙」(做禡),凡是每月初二,甚至十六,也要做「牙祭」(做禡)。店戶平時多為蔬食,隔若干日肉食一次,也叫「牙祭」。
此種風俗習慣在清人吳敬梓所作之《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中也有描述:「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着店裏吃牙祭肉。」所以,往日打工仔揾「事頭」(老闆),除了當面言明每月工錢紅利之外,每月「牙祭」幾次也得事先講清楚。當飲完年初二的「頭牙宴」酒之後,如果老闆宣佈「炒魷魚」(解僱),則要另找東家,因此,飲年初二的「頭牙」酒,對於「打工仔」來說,並非完全是美餐,也可謂是「過關」。
「牙祭」這種舊俗,在廣東各地業已消失,但在港澳以及海外一些地方,至今還很流行。
▲本文節選自《粵菜萬花筒》
書摘
始於年初二的「牙祭」民俗,從何而來?
舊日之廣東商場有個習俗叫「牙祭」。何謂「牙祭」?過去商業行中,凡是舊曆大年初一照例「休市」,停止營業一天,到了年初二才開門營業,這謂之「開市」,也叫做「開牙」。開市當天,因是一年之始,相當隆重。開門要燃燒「萬頭」長炮,謂之「開門紅」。還要拜祭財神爺,大擺酒宴慶賀,祈求「開門大吉」、「生意興隆」。筵席上要按「九大簋」設置酒茶,而「生菜」(生財)、「生鯉」(生利)、「髮菜」(發財)、「大蠔」(大豪)之類的好意頭菜餚是絕對不可少的,此種「開牙宴」也就是謂之「牙祭」。
「牙祭」此種習俗由來已久,它源起中國古代之「禡牙」。據《宋史·禮志》解釋:「禡牙」係「禡,師祭也。軍前大旗曰牙,師出必祭謂之禡牙」。可見「禡牙」乃是古代軍旅中祭拜牙旗之大禮,確是非常虔誠肅穆的。在商場中,俗語說「同行如敵國」,爾虞我詐,猶如軍旅之中帶有幾分風險。一年之中首日開市,先行模仿軍旅舉行師祭,祈求旗開得勝,生意興旺,財源廣進,這是很符合老闆之期望的。因此,「禡牙」便從「師祭」慢慢演變為「商祭」,成為一種例規。
粵人所說的「開牙」、「做牙」,也即是「禡牙」(牙祭)。然而,此種習俗發展到後來,不但正月初二要做「開頭牙」(做禡),凡是每月初二,甚至十六,也要做「牙祭」(做禡)。店戶平時多為蔬食,隔若干日肉食一次,也叫「牙祭」。
此種風俗習慣在清人吳敬梓所作之《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中也有描述:「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着店裏吃牙祭肉。」所以,往日打工仔揾「事頭」(老闆),除了當面言明每月工錢紅利之外,每月「牙祭」幾次也得事先講清楚。當飲完年初二的「頭牙宴」酒之後,如果老闆宣佈「炒魷魚」(解僱),則要另找東家,因此,飲年初二的「頭牙」酒,對於「打工仔」來說,並非完全是美餐,也可謂是「過關」。
「牙祭」這種舊俗,在廣東各地業已消失,但在港澳以及海外一些地方,至今還很流行。
▲本文節選自《粵菜萬花筒》